更新时间:2024-07-19 04:21:58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为什么要忌不健康心理影响儿童?

BY:大叔18岁 2024-07-19 04:21:58 1863 ℃

还记得小时候,懵懂的你做错一些事情时,你的父母是怎样批评教训你的呢?不知你从小到大时候被父母进行过打骂教育?不知你是否发现同样做错事,随着你年龄的增长父母渐渐不在打骂你了。当初小小的你是否在父母在外面,在陌生人面前骂你打你的时候,你内心是慢慢的害丢脸?为什么要忌不健康心理影响儿童?下面来看看详细介绍吧。

儿童心理保健知识

也许很多家长在小时候都会对孩子教育,当孩子做错事时有时会进行打骂教育,即使是在人前也会觉得觉得孩子还小没啥自尊心什么的,渐渐大了,父母不再再人前打骂你了,因为他们觉得你长大了,有自尊心了,可是,难道我们小的时候就没有自尊心吗?错了!小小的我们也有一颗小小的自尊心,了解儿童 心理保健知识,别上你的遭遇让你自己的孩子再走一回。

社会情绪的发生缘于后天一般在两岁左右,孩子开始表现出复杂的情绪,如尴尬、害羞、嫉妒、内疚、骄傲等。这些情绪是自我评价性的情绪,而自我评价首先来自他人,尤其是最亲密的人--父母的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Alessandri和Lewis在1996年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邀请一些4~5岁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到实验室“玩儿”,实验员给孩子们一些难题,如搭积木、滚球等。孩子们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实验员记录下孩子成功或失败时自己的反应以及旁边母亲的反应。

记录显示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一致:那些更关注孩子“缺点”或“错误”,在孩子失败时严厉指责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在失败时更容易显得羞愧和自责,成功时却很少感到骄傲、自豪。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那些更关注孩子的积极表现,肯定、认可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在成功时会表现骄傲,在失败时较少有内疚、自责的表现。所以,一个整天阴沉沉的,或者情绪上经常“暴风骤雨”的妈妈,不可能拥有一个阳光的孩子。

实验还表明,学龄前儿童自我价值情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旁边有没有成年人看,对他们的情绪反应影响很大!如果没有妈妈和实验员在场,孩子们失败了就失败了,再次尝试或放弃不玩了,很少表现出羞愧。要到6岁以后,儿童逐渐内化了他人的社会的评价标准,无论有没有他人在场,他们才会为成功而感到骄傲,为失败感到内疚。

家长不仅要正确领导孩子,也要经常从孩子的方面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属于孩子的东西,家长不能因为其他小朋友喜欢之类的,不经过孩子的应允,自己故作大方擅自将孩子的东西赠与他人,孩子要对自己的东西有决定意识,这是父母应该教导的,也是父母应该维护与支持的。

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心理期许,但对于 亲子而言,快乐才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以其擅长之处加以引导,以其缺乏之处加以温和而有效地纠正。

儿童心理护理技巧

一、做好心理护理首先要识别患儿的情绪变化及个体差异。患儿因病住进医院,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恐惧、担心和焦虑不安随时可以发生。而且从生理上来讲,一个人情绪紧张,可使儿茶酚胺的浓度增高,相继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这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就更加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帮助患儿耐心地适应医院的特殊生活方式

1.学龄期患儿(6~14岁)此阶段的患儿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识,懂得了一定的道理,因此对医院的生活能较快适应,他们对于打针吃药已不再恐惧,而往往担心自己的病是否很重,能否治好,能否继续上学,尤其是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孩子,整日忧郁,影响了食欲;一些在学校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对疾病康复方面的知识渴求程度更大。取得患儿的信赖是做好心理护理的首要条件,对于因生病住院而情绪低落,从而影响食欲的孩子,要耐心地解释身体健康与饮食的密切关系,同时鼓励他们战胜疾病。

2.学龄前患儿此阶段患儿生活和心理上都不成熟,尤其是独生子女平时衣食住行均由大人安排,依赖性更加突出,自立性较差,入院后很难适应,有的四五岁了还不能自己吃饭,整日哭哭啼啼,尤其怕打针吃药。对此,我们让他们看图片,并给他们讲故事等,做这个年龄段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根据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理的随意性和好模仿的特点,让他们像配合治疗较好的大哥哥大姐姐学习,从而取得较好效果。一些婴儿哭闹时,我们尽可能地抱一抱,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的脸颊、四肢等,除特殊情况如饥饿、大小便等,他会很快停止哭闹。

二、要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掌握心理的技巧,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我们对入院的患儿进行心理安慰,以保持他们良好的情绪。有的孩子入院一星期还不适应,我们就尽可能地与他们谈心,交流思想,让他们感到医院里的阿姨一定能帮助他们战胜疾患,增加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知道他们最爱的爸爸妈妈都在盼望着他们早日康复,而这就需要他们自己首先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并且要与护士阿姨密切配合治疗,以缩短住院时间。

为什么要忌不健康心理影响儿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小时的偶像和楷模。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有的可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因此,做父母的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忌不健康的心理影响儿童。

但有的父母脾气不好,动不动就摔东西、乱骂人,他们的孩子有的因此变得懦弱自卑,有的则变得顽劣或狡猾。有的父母,自己的爱情没有得到正常发展,于是就把许多不正常的爱,有意无意地集中在孩子身上。结果不仅容易使子女失去独立奋斗的 神,而且往往不能适应未来的婚姻生活

有的父母,时常悲伤忧郁,没有勇气去对付生活中发生的事,他们的子女也就往往喜欢自怜自叹,沉湎于幻想之中,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工作。

有的父母固执骄傲,有的父母过度谦让,有的父母吝啬好财……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不知不觉地会影响儿女。为父母者应要求自己争做现代化的父母,本身应保持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健康十二大禁忌

第一,忌娇惯溺爱。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父母对孩子“恨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第七,忌打骂体罚。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产生感情对立。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专心地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而不要反复要求孩子更换活动内容。

第九,忌缺乏适应能力。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第十,忌无控制力。要训练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第十一,忌忧郁沉默。要培养儿童乐观幽默的性格,切忌郁郁寡欢。

第十二,忌依赖。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练。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判断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4、心 平衡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5、富于同情心

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6、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7、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8、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表现为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调节心理健康的方法_不健康心理有哪些

一、常见不健康心理有哪些常见不健康心理一、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欢和人共事,愈来愈孤僻脾,越来越古怪。二、自傲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三、多疑

鉴别心理健康的标准,调节心理健康有哪些方法,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成长中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一、调节心理健康有哪些方法情绪稳定与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肌体功能的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1.智力标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用IQ值来表示。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顶,70为智力落后。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

Hash:7571b869d4312ba3d72e0186de632a967bbd0d94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