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7 08:28:34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论,“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针灸”

BY:Dulcea 2024-07-17 08:28:34 264 ℃

随着科学的进步,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对预防保健更加重视。反映中医药优势特色的重要理论--“治未病”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而“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力的激发与调动的特色引起医学界的关注。下面笔者就“逆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特点和研究现状及在未来医学中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一、“治未病”与“逆针灸”

“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脏腑的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因此,“治未病”应包含未病先防、早期治疗、已病防变等涵义。它的最终目的应是防病防变保健延年。

“逆针灸”一词首见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即“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是指在机体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或保健延年的传统方法。“逆针灸”因具有注重机体自身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特色在众多防病保健方法中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防病保健手段,至今还以其独特的功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中老年保健针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防治哮喘、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应用“逆针灸”的手段来“治未病”是针灸学中重要内容。它是依据疾病预防原则而设立的具体针灸方法。《内经》的正气学说对其影响深刻。正气是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机体抵抗邪气侵袭,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能力的总称。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评热病论》中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均强调了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灵枢?百病始生篇》更明确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可见邪不能独伤人,必须当机体处在正气不足时才会百病始生。一般认为机体自身具有调衡阴阳的能力,只有当这种自身调节无法恢复阴阳平衡状态,机体才会进入阴阳失调的病理阶段,并产生各种病证。这种自身固有的调衡阴阳的能力 通常被认为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保持机体正气充盛,是中医预防疾病的重要原则,也是防病保健的内在依据。扶正的中医含义是指扶助正气,活跃气机,提高免疫力,协调物质的代谢,增强抗病能力。“逆针灸”正是一种扶助机体的正气的有效方法。适时适宜地应用针灸方法可使机体本身的抗病与调整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可最大限度地激发机体内在的调衡阴阳的潜力。

二、“逆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特点

利用“逆针灸”来“治未病”古来有之。其中,“逆针灸”应用的最大特点是十分重视介入时机,也就是古人应用针灸“治未病”,并不是无的放失,通常是选择机体处在某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或特殊的时期。比如:妇女更年期、儿童生长发育期、中老年期、疾病先兆期、季节交替期等,这是因为上述时期是机体阴阳消长内环境变化比较动荡的时期,虽然还未出现明显的病症,但如果调理不当,任其发展,很容易造成阴阳失衡并引发疾病。假如在此期的相应腧穴上给予适宜的针灸刺激,激发机体内在的维持自稳的潜力,调整并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扶助正气,将可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因此,“逆针灸”是“治未病”的一个手段。应用“逆针灸”防病保健可见大量的文献记载。《外台秘要》中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说明三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气机开始逆乱,表现为眼目昏花,此时艾灸足三里可调整气机。庄子的《庄子.?盗跖篇》中有:“丘,所谓无病自灸也。”记载了孔子无病自行施灸防病保健的史实。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凡入吴蜀地游,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强调在进入疾病易感的地区之前针灸,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抗瘴疬、温疟、毒气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医说》中也有:“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也是强调了若要保持身体安康,就应经常艾灸丹田、三里穴,并通过灸疮持续刺激,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窦材《扁鹊心书》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上述文字描述生动地说明了常灸关元如做饭需薪一样,可不断地温壮元阳保持生命之火常燃,维持健康。《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有:“无病针灸腿上能远行不疲……无病针灸腹上能增食量……。”《马丹阳十二穴歌》中说:“……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针灸“治未病”,还常用于小儿。《养生一言草》中有小儿的防病保< a href='/tag/756' target=_blank>健身柱灸的记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灵枢?.经脉》:“灸则强食生肉。说明灸法具有增进食欲,促进生长发育的功效。《诸病源候论》中载有:“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等,均是应用“逆针灸”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以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实例。

“逆针灸”还可用于疾病的先兆期。所谓疾病先兆是指疾病在发生之前所出现的一些微小的征兆和不适,此时机体正处在阴阳变化剧烈的时期,如果调理不当,阴阳失衡,随后则可出现疾病的真正暴发。因此,针对疾病先兆,采取一定防范措施,扶助正气,将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或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关于在疾病先兆期应用针灸预防或减轻随后疾病可见许多文献报道。如《素问?.刺疟论》中有:“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先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说明在疟疾发病之前进行针刺,可以防治疟疾的发作。中风在发作前常有先兆,《素问.?调经论》将中风先兆称为:“微风”多表现为头目眩晕,手指麻木,或肌肉不自主地跳动等。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或“依腧穴灸之。”明代的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也有:“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发酸发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疮妙。”《外台秘要》也谈到了:“圣人以为风为百病之长,深为可忧,故避风如避矢。是以御风邪汤药、针灸、蒸熨……其灸法,先灸百会,次灸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各三壮。次灸三里五壮,其壮如蝇子大。必须大实作之,其艾又须大熟,从此后日别灸之,至随年壮止。凡人自觉心神不快,即须灸此诸穴各三壮,不得轻之……。”明代《医学入门》中有每年的四季交替之时各要熏灸一次,可使“真气坚固,百病不生。”现在预防中风仍常采用针灸方法,通常有中风先兆者可每日针灸,无中风先兆者,但属高危易感人群,则可在季节更替之时进行针灸预防。由此可见,当疾病出现先兆时,针灸的及时介入是产生良好防治效果的关键。

三、“逆针灸”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逆针灸”从本质上讲属于一种刺激的方法。根据应激学说,可归为应激原的一种类型。它通常以机械刺激、热刺激、药物刺激、电刺激、光刺激等物理化学方式,在机体特定的时期刺激人体相关的腧穴,达到激发经络之气,协调阴阳、调节机体功能的目的。现代应激理论认为(1):应激属于防御适应性的反应,是机体组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与环境因素作用而获得内在的抗损伤的能力。适度的应激可启动机体内源性的保护机制。但过度的应激,比如应激原过于强烈持久,虽然机体的各种反应仍具有某些防御适应意义,但更为突 出的反应则表现为组织损伤和机体功能代谢障碍等对机体不利的方面。可见,应激可对机体产生有利(良性)和不利(恶性)的影响,关键是这种应激对机体而言是否适度,即在产生某些防御适应作用的同时是否会造成组织损伤或机体功能代谢的障碍。随着现代应激理论研究的深入,利用应激预防疾病正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它的特色在于:并不通过对机体进行大量的外源性物质的补充,而是通过人为地采取一些方法激发机体的内在的抗病能力以利于疾病预防或减轻疾病的损害,是一种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力激发与调动的整体调节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特色恰恰与针灸防治疾病的特色相近。近年西医界已有人开始利用应激进行预防疾病的研究。Kitagawa(2)Matsushima(3)的研究表明:预先短暂的脑缺血,可激发机体出现适应性的反应,增加机体对随后的缺的耐受性,减轻缺血对机体的损害。有研究表明(4):预先将大鼠放在较高温条件下,可诱导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并能减轻随后外伤或出血对心脏和肝脏的损伤。西医采用的短暂的缺血、缺氧、高温(5)(6)(7)等预处理方法激发机体的应激,虽然可加强机体对随后疾病损伤的抵抗能力或耐受力,具有预防疾病的意义,但由于预处理方法本身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使上述预处理方法的临床应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努力寻找既不损伤组织器官同时又能产生预防疾病的效果的适宜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防治意义。

而针灸的方法正具有这种适宜性。针灸学以其独特的防病保健的特色引起医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针灸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应用中医藏象与经络学说理论,将人体视为一个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通过在适当的时候的相应腧穴的适宜刺激,依据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的广泛联系,对多靶点及横向与纵向的多环节产生调节,激发机体自身内在的整体调节能力,并最终使机体保持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延衰的目的。这是一种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力激发与调动的整体调节方法。在这过程中,针灸适宜的刺激具有良性应激原的特点,既调动机体的潜能,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提高机体自身内在的抗病与应变能力,又不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或机体功能代谢障碍等副作用。假如在适当的时候间歇地使用这种方法,可使这种能力保持相对长的时间,对维持机体的稳态、防病保健非常有意义。这种方法与现代医学近年来利用应激预防疾病的思路不谋而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哮喘、节气艾灸预防中风、中老年保健针灸防病延衰等,均是利用针灸作为应激原使机体产生适度应激的结果。

针灸界近年提出的“针灸预处理”一词,与古代“逆针灸”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近年一些医家已经开始“针灸预处理”的研究,并取得可喜的进展。有人采用针刺预处理的方法提高机体对缺血的耐受力。如:熊氏(8)在大鼠进行脑缺血造模之前,电针百会穴,结果经电针预处理后可明显减少大脑的梗死面积,显著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进一步的研究表明(9):电针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的作用具有穴位的特异性 易氏(10)将针刺内关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进行比较,发现针刺内关与缺血预处理组可减小缺血损伤的心肌心电图及相关酶的改变,预示针刺内关可激活心肌内源性保护作用。总之,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与技术全面揭示“逆针灸”产生防病保健作用的机制将为时不远,而“逆针灸”机理的揭示,必将对进一步开发针灸“治未病”的潜力及广阔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笔者认为深入研究“逆针灸”的防病保健的机理,应从“逆针灸”的介入时机(包括机体的机能状态、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等)、刺激方式、刺激量、针具的质地和性质等多角度、多层面同时入手,采用多因素正交分析的方法,探讨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为最终获得最佳的针灸防病保健的方案以及开发研制新型防病保健的针灸器具提供基础性的实验科学数据。可以预测:随着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逆针灸”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健康医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论,“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针灸”

随着科学的进步,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对预防保健更加重视。反映中医药优势特色的重要理论--“治未病”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而“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力的激发与调动的特色引起医学界的关注。下面笔者就“

针灸为什么可以治病?针灸治疗好吗?

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只需在经络上,根据“切经”的信息取穴,再根据针感信息行针,就能够激活人体的潜在功能,活化其功能装置,发挥强有力的调整作用。因此人体功能装置不仅是人体形态功能的局部单元,也是针灸“切经”和针灸治疗的局部单元,这就是经络诊治的奥秘。因此怎样进一步用针灸的方法,或病人易接受地类似针灸的改进方法,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安全、充分、灵活地激活人体防治疾病和抗衰老等潜在功能,是值得深入研讨研究的。

腹部肥胖也是病 针灸治疗兼治病

腰腹部肥胖是女人最发愁的。尤其对于长期坐办公室的女性来说,腰腹肥胖似乎挺难对付。做仰卧起坐吧,对于一些过胖的女性来说,不仅难以做到而且不易坚持;药物减肥吧,吃药太苦而且不易达到局部减肥的目的;节食吧,时间长了不利于身体健康。仁爱医院中医科朱明芳主任介绍,目前采用中医针灸减肥,效果好,特别是对腹部的减肥效果明显,而且安全无副作用,一、两个疗程就能让你隆起的腹部变得平坦。腹型肥胖算是一种疾病吗?女性脂肪分布以腹、臀部及四肢为主,男以颈及躯干为主。

Hash:5d0544d2e0659efb16d32b4a8bf8aca66dfa6f18

【声明】本文由用户Dulce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