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6 17:33:12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爱子有方,促其自立自强

BY:Uma 2024-07-16 17:33:12 927 ℃

新生入园的第一天,教室外面围满了家长。他们久久不愿离去,除了担心孩子哭闹,他们更担心自己的心肝宝贝在幼儿园里会饿肚子,尿湿裤子,睡不好觉或者被别人欺负。一位奶奶拉着老师的手说:“你们可要多费心呀!我那孙子每顿饭都要大人喂;喜欢吃鸡腿,不喜欢吃素;睡觉时要给他哼歌;要提醒他起来小便,否则会尿床……”

某高校的一名学生,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硕博连读。可没过多长时间,他就退学回家了。原因是他上研究生之前一直有母亲陪读。读研后,学校不允许母亲继续陪读。离开母亲的照顾,他既不会买饭,也不会洗衣,经常找不到上课的教室,不知道该如何和宿舍里的同学相处,最终只有选择离开。

以上两个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有意无意地包办了孩子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作为家长,我们是否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

孩子的动手能力差,主要与我们家长的养育方式和提供的环境刺激有关。有的家长非常能干,事必躬亲,大包大揽,甚至越俎代庖,使孩子丧失了许多锻炼自己动手能力的机会;有的家长过于低估孩子的自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事都做不了或做不好,甚至担心孩子损坏东西,于是包办一切;有的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动手能力差一点也没有关系。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不仅抑制了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抑制了孩子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自己动手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学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是一条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

1、学会自我服务

从小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穿鞋系带,自己铺床叠被,自己刷牙、洗脸、梳头,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自己收拾整理玩具……这些虽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每学一件,可先由家长正确示范,尔后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直到孩子学会自己做。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能及早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心理,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2、学做家务

我们要求孩子做一些家务,并非完全出于劳力的需要,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动手习惯。凡是家人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都应提倡让每个家庭成员参与,包括孩子。比如可以让他们帮助提东 ,拿纸巾,搬板凳,取拖鞋等;饭前饭后可以让他们协助分发、收拾碗筷;休息日,可以让他们和家长一起打扫居室卫生,做些扫地、擦桌椅之类的辅助劳动;可以让他们和家长一起摘菜、洗菜;还可以让他们到附近的商店、超市去购买小的生活用品等。从小就爱做家务的孩子,其自主能力一定会超过同龄人。

3、参加公益劳动

从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说,由于他们好动,往往都很乐意自己动手干点什么。让孩子随集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一条途径。例如,参加春天的植树、夏天的灭蚊蝇、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扫雪等活动;照顾残疾人、孤寡老人;为邻居分发报纸,取牛奶等。

这些活动能帮助孩子感受真正的生活,得到意志的磨炼,萌发其自立的思想,并逐步提高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成才是个强大的推动力。

提出的要求应该和孩子的能力相符

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时候,家长要按照孩子的年龄性格和能力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若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会使孩子产生畏惧情绪、自卑心理。要求过低又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细心的家长已经发现,在孩子年龄偏小的时候,大多是非常愿意帮助大人做事的,可时间一长,就厌烦了。这是因为,一开始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想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技巧,想要证实自己的能力。而当慢慢学会做很多事情,尤其是对某些事驾轻就熟以后,孩子就觉得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性了,由主动变成被动,甚至变成了厌倦,产生反感。如果想让孩子继续他们的热情,家长就要适时增补劳动的内容,针对孩子当前的情况和发展的可能提出各种相应的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孩子明确目标,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新的任务。

事实上,在幼儿期,伴随着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他们的肢体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在逐渐增强,这时是家长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适当时机,家长一定要坚持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自己完成。比如孩子小的时候,有些事情家长只要求他们能够愿意尝试就行了,而不需强调效果;稍大的时候,就可要求他们不但要把事情做完,而且要做得好一些;等到再大一点的时候,服务的范围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而是要求他们扩展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家长就应该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即使孩子做不好也不要心急,不要马上替他做,更不要轻易责备,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看到自己亲手完成了许多事,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便会应运而生,从而大大减少对成人的依赖心理。

运用一定策略改变孩子已形成的依赖心理

培养自主性的前提是让他们在情感上先自主起来。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主性的人,通常是那些在情感上、情绪上高度依赖别人的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依赖性,就必须及时地采取行动,帮助孩子克服。

首先,家长要进行自我反省。 造成孩子依赖心理的成因是家长的过度保护和过度专制。家长总希望孩子生活在他们设想和安排好的环境里,虽然有时候也会同意孩子进行自主的选择,但总是用各种方法诱导孩子进入自己希望的轨道里。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情感,而且使他们不能自主,并渐渐丢失了自己选择的勇气,最终变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人。因此,家长一定要首先反省自己的言行,找到以往错误的所在,深刻反省,把自主的权利,即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还给孩子。牢记一个原则:“让孩子独立的过程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至爱的孩子呼吸一样。”

其次,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性格的核心,也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对自己的智商、能力产生怀疑,形成一种消极的依赖心态:一些事情我不能做,做了也做不好,我不做还有人做。对待这样的孩子,要经常有意识地用“你一定行”、“我相信你”、“你很棒”之类的语言去激励他们,千万不要随意抹杀他们的成绩,哪怕只有一点点小进步或闪光之处也要放大,让孩子在肯定中获得自信。如此一来,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少一些顾虑,多一份信心,少一些胆怯,多一份勇气,成功的机会也越大。

第三,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自主机会。孩子有手能做事,有脑能思考,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机会,而不是成人的灌输和施予。所以,我们不妨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经历,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只要我们的方法得当,就一定会培养出自强自立的孩子!

爱子有方,促其自立自强

从小就爱做家务的孩子,其自主能力一定会超过同龄人。让孩子随集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一条途径。这些活动能帮助孩子感受真正的生活,得到意志的磨炼,萌发其自立的思想,并逐步提高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依赖性,就必须及时地采取行动,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情感,而且使他们不能自主,并渐渐丢失了自己选择的勇气,最终变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人。其次,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用正确的观念和教育方法教孩子自强自立

曾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一位一年级的小姑娘在上语文课时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原因是她忘记带语文书了。于是,这位小姑娘回家后便对奶奶大发雷靈:“都是你不好。怎么忘给我装语文书了?”奶奶连忙赔不是:“对不起,宝贝。是奶奶老眼昏花,看错了功课表

强迫症的有效治疗方法:顺其自然法

顺其自然法治疗强迫症:用于治强迫症的顺其自然法是指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顺应自己最真实的心理状态。强迫症患者往往有过分追求完美的情结,所以当有一些不好的、自我感觉不舒服的心理体验时,他们就会不承认、不接纳这些感受想法,想人为的去用一种方式摆脱改变这些想法,以达到保护自己和追求完美的目的,

【声明】本文由用户Um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