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1 00:46:15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中医热敷治疗痛经方法

BY:大叔18岁 2024-07-01 00:46:15 1950 ℃

传统中医理论对于痛经发病的认识可归纳为不通则痛。也就是说,痛经是由经期及经期前后的生理状态在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下,子宫胞脉气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临床辨证以气滞血瘀、寒凝血瘀为最常见类型。采用中药外敷法治疗,简便易行,止痛效果立竿见影。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热敷治疗痛经方法。

痛经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次髎、关元、地机、至阴、血海(双)、中极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悬起灸10~15分钟,或实按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治7~10壮,艾炷如核大小。每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③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

主治:经行不畅,少腹胀痛拒按,经色紫红夹有血块,经后胀痛缓解。

技术二

艾灸穴位:次髎(双)、关元、神阙、至阴、子宫、脾俞(双)、肾俞(双)、命门(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穴每次悬起灸10~15分钟,或实按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秆。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治7~10壮,艾炷如枣核大小。每日1次,3~5次为一个疗程。③艾炷隔附子灸:取适量生附子,切成约0.3cm厚的薄片,放罝于中极穴关元穴上,上放置枣核大的艾炷施灸,艾炷燃尽再换新灶,灸至皮肤红晕直待5cm以上为止,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数小时后即起疱,直径可以达到1~2cm。局部起疱者,按常规处理,此法宜在月经来潮前5~7天使用。④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

主治: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而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

技术三

艾灸穴位:关元、气海、中极、道(双)、地机(双)。

操作规程:①温针泻法:中极、水道可用2~2.5寸毫针,行呼吸补泻之泻法(吸进呼出,一进三退深入浅出),后再将艾条一寸置于毫针针柄上,点着后急吹速燃,烧完后待针凉,再行开合泻法出针。②隔物灸:以姜片或附子饼均可,或将温灸器置于穴上,艾炷隔物灸,每穴10壮,体壮脉实若可酌情加3~5壮。③艾条悬灸:以雷火神针灸条为佳,可以崔啄悬灸法,逐穴施用,直至痛止。

主治: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

技术四

艾灸穴位:次髎(双)、地机(双)、阴陵泉(双)。

操作规程:①毫针刺泻法:次髎穴以2.5寸针为宜,找准第2对骶骨孔,顺其解剖部位其孔道外斜方向进针令针感传至会阴,腰骶为佳。此穴准确施治,可立见止痛的功效。阴陵泉、地机采用2寸毫针行迎随泻法,重刺激,以利湿热蕴毒尽快从下窍而除。②艾条悬灸:以雀啄泻法施于穴上,或在针刺后稍行温通,或云热者禁忌。

主治: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最多,黄稠臭移,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中医热敷治疗痛经方法

凝血瘀证

主要表现为月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痛感遇热(热敷)后有所缓解,月经颜色暗,或夹有血块,身体怕冷,双手或脚时常感觉到冷。

药方案:用吴茱萸药包热敷于下腹部。先将吴茱萸(150~300克)研成细末,以瓶封装备用。痛经发作时,取药末约30克,与适量凡士林一同放入微波炉或其他可加热器皿内加热,待凡士林熔化后,将吴茱萸粉末与凡士林充分搅拌混匀成膏状。然后取两块适当大小的卫生纱布,将混匀的吴茱萸凡士林药膏夹于两块纱布中,做成夹心面包状,外以塑料袋保鲜膜包装。待吴茱萸药包温度适宜后,敷于小腹部,以疼痛最明显处效果尤佳。热敷时间以疼痛有所缓解为适度。另外,也可以用干姜粉或艾叶粉制成药包外敷,制作及热敷方法同上。

气滞血瘀证

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还可伴有抑郁或易怒等情绪症状。

敷药方案:云南白药膏贴脐治疗。取适量的云南白药粉剂,用白酒调为稀糊状,填在肚脐处,再用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敷料,敷料上加放热水袋,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一换,连续3~5天。此法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中医看痛经有四种类型

气滞血淤:

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乳头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淤止痛作用的药物。食疗可以用益母草鸡蛋

血虚弱:

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蜡黄,食欲不佳,大便溏泻等。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如乌鸡白凤丸,还可多吃羊肉

肾虚损:

月经干净后1—2日出现腰酸腿软,小腹隐痛不适,或有潮热头晕耳鸣等。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或是多吃点川芎丹参鸡蛋

阳虚内寒: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月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等。应服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比如红糖姜汤,对寒性痛经就非常有效。红糖具有补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姜有补中散寒、缓解痛经的功效。二药合用,能补气养血,温经活血

中医穴位按摩快速缓解痛经

太冲穴

揉太冲(具有明显疏肝止痛的作用。不仅可以治疗痛经,还可以治疗一切妇科疾病)位置:脚大趾与第二趾之间。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三阴交穴

按揉三阴交(具有交通心肾,引火下行的作用,对所有妇科疾病疼痛均有缓解作用)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三阴交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三阴交1分钟。

血海穴

揉按血海穴(具有引血归经,治疗血分诸病的作用,按压血海穴能够缓解月经期的小腹疼痛。)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

按摩方法:两个大拇指重叠按压这个穴位,痛经的时候通常左腿也会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个暖水袋效果会更好。

子宫 穴

点揉子宫穴(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作用)位置: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一横掌处(脐下4寸)正中。左右旁开四横指(旁开正中线3寸)的距离各有一点即是此穴。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

女性痛经和这几个原因有关

1、子宫颈管狭窄主要是月经外流受阻,引起痛经。

2、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发育不佳容易合并血液供应异常,造成子宫缺血、缺氧而引起痛经。

3、子宫位置异常若妇女子宫位置极度后屈或前屈,可影响经血通畅而致痛经。

4、精神、神经因素部分妇女对疼痛过分敏感。

5、遗传因素女儿发生痛经与母亲痛经有一定的关系。

6、内分泌因素月经期腹痛黄体期孕酮升高有关。

7、子宫内膜以及月经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升高,前列腺素E2(PGE2)有作用于子宫肌纤维使之收缩引起痛经。经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前列腺素含量正常妇女明显升高。

​中医治痛经,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继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是生殖系统病变以后而发生的痛经,其表现随不同病因而异,一般疼痛位置较深,且隐隐作痛。中医治痛经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一、1、益母红糖蛋:益母草30g与红糖适量加水煮30分钟,去益母草,打入生鸡蛋1个煮熟即可。痛经分型及程度1、原发性痛经: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中医怎么治疗痛经,中医治疗痛经的四个妙方

中医治疗这种痛经的方药可以准备十五克的熟地、当归、白芍及川芎,五克的元胡和十克沉香,加水煎服,每天准备1剂。

[中医外治网]你痛经吗?看看中医如何外治法治痛经

中医认为遗尿多与膀胱和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尤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最多见。中医治疗遗尿症已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方法,除了内治法辨证论治外,还有多种外治法。此外,还要注意预防与调护。

Hash:014b2127d53ca362e82b53e86f516563932ea149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