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前人大量有关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后有了文字上的描述。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疮口外敷的有“傅”、“涂”、“封安”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到了周秦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虽无完整体系和专着出现,但其治疗思想已经形成,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随着中药外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晋、唐之后已出现贴敷疗法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如把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创立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疗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不少穴位敷药疗法,并为人所熟知和广泛采用。
清代,可以说是中药外治方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药外治专着的问世为代表,以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贴敷疗法成熟的标志。《急救广生集》在公元1805年问世,是第一部中医外治方面的专着。该书是程氏数十年精心类聚,参考400余种医书,集清以前历代外治疗法之大成,选粹嘉庆之前千余种外治方法。补录了239种疾症,共10卷,计收病症400余种,载方1500余首,该书详细记载了用贴敷疗法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饮食忌宜”“戒*”等,并在卷3末附录了药用引节要、用药戒、制剂法等六篇,是后世研究和应用外治的鼻祖,时至今日仍为临床沿用、继《急救广生集》刊行59年之后,‘外治之宗”吴尚先历时数十年,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着成举世闻名的《理瀹骈文》一书。其中把贴敷疗法治愈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并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论断,为后世应用中药外敷法开拓了法门。
途径直接
一、途径直接,作用迅速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作用较为直接,直达病所,直接发挥药效,作用较强。
用药安全
二、用药安全,适应症广贴敷疗法是以透皮吸收发挥作用的药物,较其它给药途径用药较为安全,同时也增大了用药的范围,尤其是外用给药方法历经漫长岁月的临床验证,其方药组成已不计其数,其治疗范围已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医疗和保健价值。
使用简便
三、使用简便,易于推广贴敷药物的制作可简可繁,家庭多用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经简单学习就可掌握要领,不需高、精、尖或特殊的医疗设备,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者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药源广泛
四、药源广泛,价廉效广贴敷疗法的药物取材多较简单,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包括葱、姜、蒜等随地取材,无需耗费过多金钱。且贴敷药方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疗效显着,在疾病的初期即自行解决。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稳定可靠,副作用少
五、稳定可靠,副作用少。贴敷疗法是药物施于体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便于随时观察、了解病情变化,随时加减更换,很少发生副作用,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
(1)散剂。散剂是穴位敷贴中最基本的剂型。根据辨证选药配方,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过80~100目细筛,药末可直接敷在穴位上或用水等溶剂调和成团贴敷,外卉用纱布、胶布固定,或将药末撒布在普通黑膏药中间敷贴穴位。
散剂制法简便。剂量可以随意变换,药物可以对证加减,且稳定性较高,储存方便。自于药物粉碎后,接触面较大,刺激性增强,故易于发搏作用,疗效迅速。
(2)糊剂。是指将散剂加入赋形剂,如酒、醋、姜汁、鸡蛋清等调成糊状敷涂在穴位上。外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效,缓和药物的毒性。再加上赋形剂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可提高疗效。
(3)膏剂。有硬膏和软膏两种,其制法不同。硬膏是将药物放入植物油内浸泡l~2日后,加热腑炸,过滤,药油再加热煎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铃粉或广丹收膏,摊贴穴位。硬膏易于保存且作用持久,用法简便。
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人锅加热,熬戍膏状,用时摊贴穴位,定时换药。也可将适量药末加入葱汁、姜汁、蜜、凡士林等调成软膏,摊贴穴位。软音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有黏着性和扩展性。
(4)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调和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丸剂贴敷通常选择小丸药。丸者缓也,可使药物缓慢发生作用,药力持久。丸剂便于贮存使用。
(5)饼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加入适量的面粉拌糊,压成饼状,放笼上蒸30分钟,待稍凉后摊贴穴位。有些药物具有黏腻性,可直接捣融成饼,大小、重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贴敷部位而定。
(6)锭剂:将敷贴药物粉碎过筛后,加水及面糊适量,制成锭剂,晾于,用时以水或醋磨糊,涂布穴位。本剂型多用于馒性病,可减少配制麻烦,便于随时应用。
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磨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用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状,或将药末撒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伤穴位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一、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
穴位贴敷疗法是利用敷贴内含的多种中药成分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是在中医学、经络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发展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手段。
1、穴位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脏腑与四肢、五官都有经络相联系,各经络上有序排列着许多孔穴,也就是穴位。它们都有自己的名称。穴位在外部刺激下,除能治疗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外,还有主治本经络脏腑病症的作用。
经络的功能是“决生死,处百病”,它在人体通过“行血气,调阴阳”来发挥作。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使气血循环畅通,促使身体的机能达到平衡,进而实现防病祛病,强身保健的目的。
2、药效作用
清代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人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
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送达全身。
3、扶正作用
人体致病因素有内伤和外感两大类。
内伤: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个人饮食不慎、劳逸失度等。由于上述某种原因导致的身体不适,属于内在防御能力降低,中医学称之为正气不足。
外感: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这是外部“邪气”侵扰身体。“邪气”是身体产生疾病的外部条件。内因通过外因作用,从而导致了人体疾病的产生。因此,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在一定条件相互斗争的反应。
穴位贴敷法正 是以调动人体正气为主旨,使“通”成为治疗的第一个重要宗旨。
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
1.选准穴位,注意体位。
2.局部清洁,预防不良反应。
3.认真固定,时间适宜。
4.精确配方,注意保存。
5.综合治疗,提高效果。
穴位贴敷疗法,尽管对多种病症有良好的效果,但毕竟只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中的一种,面对复杂的病症,它也有局限性。所以在临床治疗时,也要充分合其他各种疗法,如针刺、拔罐、刺血、艾灸及中药内服等,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贴敷疗法的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5、稳定可靠,副作用少贴敷疗法是药物施于体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若将药物贴敷于神腧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爱好中医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贴敷疗法,知道它是中医文化独有的一种外敷治疗方式。但是对于贴敷疗法的具体功效的了解却知之甚少。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贴敷疗法,那么到底什么是贴敷疗法?并且,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贴敷疗法已经逐渐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为现代医学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贴敷疗法的具体功效自然是不然而喻的。
一、贴敷疗法的发展历程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前人大量有关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后有了文字上的描述。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
Hash:4d3cf346c0b0266547be070fef0153f396b33f56
标签: 贴敷疗法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