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6 14:47:07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伤寒杂病论”里养生秘方

BY:Valora 2024-07-16 14:47:07 1752 ℃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方之祖”,其中的养生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见《伤寒论·自序》),“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能浮舟,亦能覆舟。”(见《金匾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这些生动的描述,就很清楚他说明,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并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发展变化,才能得以生存,保持健康。由此可见,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首先表现在津液具有固护机体、防御病邪的功能。如仲景在揭示太阳病转入阳明的机理时,一再重申亡津液是其关键条件:“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正是其例。何以亡津液会导致病转阳明?因为律液乃阳明经的主要正气,津液充则阳明固,邪不可干;津液亡则阳明虚,邪气便可轻易陷入。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其次表现在津液能驱逐病邪,削弱病势上。如“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这里的热越,即言热邪发越于外。津液充沛,阳气畅运则汗出越邪,邪越则病顺。故“阳明病,法多汗”,而津亏则无汗,邪不得出,其病为逆。又如温热病中小便常短赤灼热,因为人要通过小便排邪。热邪一除,小便即转清利。“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故临床可视小便断吉凶。“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因小便不仅显示人体津液虚实情况,而且还能反应前阴这条驱邪途径是否正常。

津液所以能防病、抗病,还可体现在津液能调整由病邪所致的功能失调并修复损伤。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这是因为津液得到了补充。若津液郁滞不行,其调和作用也难以顺利发挥。

由上可知,津液抗病作用及津液抗病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充分反映。人们要想不得病或少得病,必须重视保护体内的津液。如张景岳说:“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人若津液不充,则筋枯髓减,皮槁毛脆,脏腑虚弱,即易为病邪所害。

《伤寒杂病论》中的饮食药物系指既可食用,又能防治疾病的动植物及其加工品。据统计,在《伤寒杂病论》112方中,一共使用饮食药物17种,计有大枣生姜干姜、香豉、粳米白、蜂蜜赤小豆猪胆汁、蜀椒、乌梅、猪肤、鸡子黄鸡子(去黄)、饴糖、苦酒、清酒

这些饮食药物遍及81个方剂,占全书方剂总数的72.32%。其中还有不少纯以饮食药物命名的方剂,如十汤,猪肤汤等6方,加上药食合名的方剂(如干姜附子汤)共24方,占全书的21.43%。由此可见,仲景对食疗是十分重视的,并已使其成为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仲景认为,机体的功能与胃气的充沛与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有赖于胃气的化生,治疗疾病的药物也需中焦受气取汁以发挥疗效。为此,他不仅重视脾胃阳气的一面,也注意到了脾胃阴液的一面。《伤寒杂病论》六经病证的治则,总的说来,不外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在具体运用上,实际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仲景于八法中,均不忘“保胃气”,如汗法的桂枝汤,用草、枣调补中焦,保护胃气。

下法的调胃承气汤,用甘草缓急和中。补法的炙甘草汤,以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困苦寒清热药易伤人胃气,则加入粳米。甘草调补胃气。

“伤寒杂病论”里养生秘方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方之祖”,其中的养生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由上可知,津液抗病作用及津液抗病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充分反映。《伤寒杂病论》中的饮食药物系指既可食用,又能防治疾病的动植物及其加工品。

中医养生文化:《伤寒论》中的特殊煎法

《伤寒论》非常重视药物的煎煮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降、溶化、内服的方法外,还有一些更特殊的煎煮方法。这些特殊的煎煮方法往往被广大中医在开药方时所忽视,从而影响了中药汤剂疗效的正常发挥。清酒并煎的目的是促进气血,经络,调和阴阳,促进药物作用,促进关节痛和阳。从医生处方到配药,上述处方的特殊煎药方法在不同程度上被忽视。超过一半的中国医生没有告知或“脚注”这些特殊的煎药方法的处方,如去渣和再次油炸,共同油炸酒精和药物,和米饭煮熟的汤。

秋季养生三防:防风寒防秋燥防肺伤

一年四季,有很多的节气,不同的节气代表着进入不同的气候阶段,中医养生讲究与季节气候相呼应,寒露过后,天气转凉,温度下降,大家要注意预防防寒疾病,预防秋燥,预防肺伤。自“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由热转寒。为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当天气变冷时,正是人

Hash:65ed99b630eedcc298278689bd21bc9e154926dd

【声明】本文由用户Valor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