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6 23:38:35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老人抑郁症有哪些症状

BY:大叔18岁 2024-07-16 23:38:35 1634 ℃


老年抑郁症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继发于各种躯体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各种癌症等等。一些患者在家庭刺激下诱导起病,也有许多患者发病没有明显病因。那么,老人抑郁症有哪些症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老人抑郁症有哪些诊断方法

主要根据病史、家族史、临床症状、病程及量表测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由专科医生诊断。其中最主要的是临床症状和病程。诊断标准具体可参照国际疾病的诊断分类标准(ICD-10)中抑郁发作的诊断。

另外由于患者常会否认心理情绪问题,且主诉多为躯体症状,最好有家人、朋友可以早期识别,以免漏诊。以下情况属于高危人群:

1.慢性疼痛者;

2.慢性内科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胃肠疾病)患者;

3.难以解释身体症状的患者;

4.反复求医者;

5.近期有心理社会应激者。

老人抑郁症有哪些症状

典型抑郁发作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及言语活动减少等。老年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常不太典型,与青壮年期患者存在一些差别,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不适的主诉较为多见。

1.情感低落

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患者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度日如年;既往有的兴趣爱好也变得没意思,觉得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生活没有意思;提不起精神,高兴不起来,甚至会感到绝望,对前途无比的失望,无助与无用感明显,自责自罪。

半数以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还可有焦虑和激越,紧张担心、坐立不安,有时躯体性焦虑会完全掩盖抑郁症状。

2.思维迟缓

抑郁症患者思维联想缓慢,反应迟钝。自觉“脑子比以前明显的不好使了”。

老年抑郁症患者大多存在一定程度认知功能(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和判断能力等)损害的表现,比较明显的为记忆力下降,需与老年期痴呆相鉴别。痴呆多为不可逆的,而抑郁则可随着情感症状的改善会有所改善,预后较好。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可表现行动缓慢,生活懒散,不想说话(言语少、语调低、语速慢),不想做事,不愿与周围人交往。总是感到精力不够,全身乏力,甚至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不 但既往对生活的热情、乐趣减退或丧失,越来越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甚至闭门独居、疏远亲友。

4.自杀观念和行为

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观念和行为。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危险性比其他年龄组患者大得多,尤其抑郁与躯体疾病共病的情况下,自杀的成功率较高。因此患者家属需加强关注,严密防备。

5.躯体症状

此类症状很常见,主要表现为:疼痛综合征,如头痛、颈部痛、腰酸背痛腹痛和全身的慢性疼痛;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腹痛、恶心嗳气腹泻便秘等;类心血管系统疾病症状,如胸闷心悸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面红、潮热出汗、手抖等。

此外大多数人还会表现为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浅且易醒,早醒等。体重明显变化、性欲减退等。

6.疑病症

患者往往过度关注自身健康,以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诉(消化系统最常见,便秘、胃肠不适是主要的症状),主动要求治疗,但往往否认或忽视情绪症状,只认为是躯体不适引起的心情不好。

其对躯体疾病的关注和感受远远超过了实际得病的严重程度,因此表现出明显的紧张不安、过分的担心。辗转于各大医院,遍寻名医,进行各项检查的结果是阴性或者问题不大、程度不严重时,会拒绝相信检查的结果。要求再到其他大医院、其他科室检查,也会埋怨医生检查不仔细、不认真、不负责任等等。

怎样预防空巢老人的抑郁症

1认知疗法:老年朋友首先要意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从父母身边独立出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事事处处都离不开父母,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当然,作为子女也要实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是经济上,更是精神上,要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行为疗法:老年朋友在感到孤独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为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活动。一方面要善于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 方面,又要善于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态变得乐观

3婚姻疗法: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夫妻才是真正的终身伴侣。孩子离巢后,老年夫妇应该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强夫妻情感交流,进一步改善夫妻关系,以此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空白,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重建家庭,使自己的情感有所寄托,摆脱孤独。

4生活疗法:摆脱孤独的最佳策略是从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入手。子女离巢后,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团聚,不致于有失落感。此外,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范围,开拓丰富的业余生活,从看书、习字、画画等活动中获得乐趣,有助于从孤独的小圈子里脱离出来。即使从事这些活动时可能也只是一个人,但是,全身心投入时,抑郁感也会悄然消散的。

注意事项:子女要多抽出时间陪陪自己的父母,老人内心孤独,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老人抑郁症怎么办

要是有一天佻回定看到父母眉头深锁,冷言少语,或者坐卧不安,而且特别容易发脾气,甚至伴有手脚发抖,没有原因地抽泣的时候就应该带他去看看心理医生,开始药或者从专业的角度给他调节身心。

1有效面对老人抑郁的办法就是儿女们的关注,父母年轻的时候估计你回家可能会在准备饭菜或者劳累时抱怨几句,但是老了却喜欢热闹了,故子女们常回家对于预防老人抑郁或者缓解老人抑郁有很大的帮助。

2引领他们寻找生活中的乐趣,比如有玩桥牌的习惯,可以鼓励他们玩,不能说他整天记得打牌无所事事,对于他不敢尝试的活动或者新事物跟前,老人会有挫败感的,故子女应该多陪伴练习使他快速地融入到集体当中。

3鼓励或者帮助老人多交朋友,认真地听他诉说,鼓励他参与老年团队的活动,比如耍太极、唱红歌和到公园去溜鸟等等,总之让他有良好的精神寄托和对娱乐产生兴趣。

老人抑郁症治疗禁忌多

一忌:缺乏耐心

临床资料表明,轻型抑郁症经过科学合理治疗,大约在2周左右可使情绪低落和乏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睡眠和食欲方面也有所改善,但并不意味着已基本“好了”,这只是一种初期治疗结果。此时不可随意停药,否则会引起病情反反复复或使病情逐渐加重,增加日后治疗难度。随意停药还可能引起停药综合征的发生,增加患者痛苦,对健康更为不利。有关专家指出,轻型抑郁症的治疗亦应当坚持在一年以上。

所以,患者要保持平稳心态,既不要过于悲观失望又不要盲目乐观,正确看待治疗效果,具有信心和耐心以坚持长期科学合理治疗。

二忌:单纯依赖于药物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药物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是治疗不可缺少的关键措施。但是患者决不可单纯依靠药物而忽视生活和心理方面的调理。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措施应当是综合性的,包括生活、心理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生活具有规律性,按时作息、进餐,安排好运动、娱乐时间,避免整天呆在家中将自己“封闭”起来。调节心态,使生活充满情趣< /a>,既增强治病信心又提高生活质量。

三忌:对抗抑郁药的顾虑过多

在一般人的潜意识中认为凡属精神疾病用药都有很大副作用,用多了会“伤害脑子”。因而有些老年人对抗抑郁药使用也顾虑甚多,以为是轻型抑郁症最好不用药,要用也最好是偶尔用用,不可多用,更不可长期服药。这是一种误识。老年患者应当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抑郁药,坚持足够疗程。

疾病百科|>

挂号科室:精神心理科

温馨提示:
早发现,及早治疗。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女性人群常见症状:情绪低落、心境低落、闷闷不乐、悲痛欲绝、思维迟缓、运动抑制、焦虑[详细]是否医保:医保疾病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相关医院更多医院北京普祥中医肿瘤医院 北京京坛医院癫痫病治疗中心 北京东城中医医院 北京宝福堂中医医院 濮阳金桥医院 濮阳金桥医院

抑郁不是抑郁症,抑郁和抑郁症的区别抑郁症

抑郁是人众多情绪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我们抑郁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种的。那么,抑郁是不是就一定是抑郁症呢?抑郁跟抑郁症到底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抑郁同愤怒、快乐、悲伤一样,都是人们用来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常见情绪。有些人的抑郁情绪是一过性的,通常引起抑郁的事物消失或结束是这些抑郁情绪消失的关键。但有些人的抑郁

抑郁症治疗产后抑郁症如何治疗抑郁症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

产品详细描述世界卫生组织将抑郁-忧郁症、AIDS、癌症列为21世纪重大疾病及卫教预防的重点工作,抑郁症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杀手。抑郁症是因情绪障碍而引起诸多心理、生理现象的情感性的心理障碍性的精神疾病。我国忧郁症发病率约为2%~5%,由于得不到及时专业的治疗,复发率更是高达85%,病人

抑郁不等于抑郁症,揭抑郁症特点抑郁症

抑郁跟抑郁症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进行区分,很可能就会导致混淆疾病,最终导致我们就诊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正常人的情绪忧郁是基于一定的客观事物,事出有因。而病理情绪忧郁障碍通常无缘无故地产生,缺乏客观精神应激的条件,或者虽有不良因

Hash:e002a7c13a4010ec7b1688310adb1358427e5a7f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