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0 20:17:03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扭转痉挛常见的康复措施有哪些

BY:大叔18岁 2024-07-20 20:17:03 1070 ℃

扭转痉挛发病对象主要针对青少年,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育非常不利,患者除了积极的接受治疗外,平时还需做一些康复训练,才能更块脱离扭转痉挛的魔爪。那么,扭转痉挛的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扭转痉挛的病因及病理

原发性扭转痉挛

病因不明,脑的某些部位,基底节、丘脑和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似乎可以引起扭转痉挛。多为散发,很多慢性扭转痉挛是由遗传引起,可有家族史。原发性者可见非特异性病理改变,主要病变为基底节和丘脑等部位的神经细胞变性,胶质细胞增生,脂质及脂色素增多。

遗传性扭转痉挛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形遗传两型。但同一家系中遗传性扭转痉挛的表现可以不同,即不一定都表现为全身肌张力障碍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与基因的外显率在男性中略高有关。有研究显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早发性扭转痉挛的异常遗传基医(DYTl基因)定位于染色体9长臂上 (9q32—34),DYTl基因保守区GAGGAG缺失一个GAG;常染色体显性多巴胺敏感扭转痉挛的异常遗传基因定位于14q21-22;常染色体隐性多巴胺敏感扭转痉挛的异常遗传基因定位于llpll.5;晚发性颜面扭转痉挛位于18p。

与遗传无关的扭转痉挛可由严重脑缺氧引起。环境因素如创伤过劳等可诱发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基因携带者发病。如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病前有面部或牙损伤史,一侧肢体过劳可诱发肌张力障碍,如书写痉挛、打字员痉挛和运动员肢体痉挛等。

继发性扭转痉挛常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障碍,如肝豆状核变性核黄疸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婴儿脑瘫一氧化碳中毒、药物(左旋多巴、酚噻嗪类、丁酰苯类、胃复安)诱发、神经节苷脂沉积症等。

发型扭转痉挛

多由于出生时窒息等产伤、病毒性脑炎等脑内感染后或中毒(尤其是一氧化碳中毒和吩噻嗪类药物中毒)引起。脑管病变、生化代谢疾病(肝豆状核变形、核黄疸)或其他使基底节神经细胞变性的疾病(脑外伤脑肿瘤等)均可导致扭转痉挛。继发性扭转痉挛病理学特征随原发病不同而异;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书写痉挛和职业性痉挛等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病理上无特异性改变。

扭转痉挛常见的康复措施有哪些

典型症状表现为两下肢腿反射亢进、踩阵孪阳性,上肢也多呈反射亢进痉挛性的症状。足呈尖足,一般有内翻倾向,在抗重力肌力 (如大腿股四头肌等 )弱时,立位则可形成外翻、扁平足。膝一般为屈曲,当抗重力肌力强时,立位可出现过伸展状态 (反张膝 )。

筋关节内收,内旋且有屈曲倾向,在立位时胸椎多有代偿性前弯,腰椎呈后弯倾向,而颈椎下部前屈。上肢内收,肘屈曲,手腕屈曲向尺侧偏位,手握拳,拇指内收倾向。左右侧病变程度常有不同。

运动的特征为下肢缺少活动,尤其是交替性动作。从新生儿期就惹人注目,在需交替性动作的活动中,如翻身、四爬、步行时,两下肢常并在一起而完成不了灵活动作。躯干回旋困难,整体上做分节的运动困难。

从姿势方面看,无论仰卧位还是俯卧位,两下肢都内收、内旋,足呈尖足、内翻。为此,婴儿期的俯卧欠稳定性。坐位时因腿的内收、内旋,不能分节地屈曲,自由地控制伸展,难以做到下肢伸展和充分屈曲破关节,故向前方伸腿坐困难。喜欢坐位者常取正坐位姿势,臀部落在曲腿之间 (聋坐 )。

立位由于有部分的足部的尖足呈伸展模式,基本上是膝、筋、躯干屈曲倾向占优势。这是由于内收、内旋肌群抗重力作用增强,过度紧张所致。这种姿势常发展进行为关节挛缩。重度者有左右侧差时可见脊柱侧弯,也可发生足部变形。如果腿的内收、内旋较重而且经常出现,则会出现破关节脱臼,股骨颈一般向外方移动。

扭转痉挛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病人常见的表现是,站立时头向一侧扭,肩背向后仰,一只胳膊向前伸,一只向后伸,两膝向内弯曲,两脚分得很开以保持平衡,或者伴有足内翻,足底不能完全着地。

平躺时身体会呈弓形,靠肩与臀支撑,有的只能俯卧在床上。久之某些部位肌肉可能异常肥厚,关节也会挛缩变形。病人睡着后症状会消失。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是其典型表现,临床上表现为颈部、四肢、躯干甚至是全身的剧烈、不自主的扭转,手足的过伸或过曲,通常以身体的长轴为中心。其扭转动作往往十分缓慢,间歇重复出现。

正常情况下我们完成一个动作,会有一组肌肉收缩而另一组对应的肌肉放松。对于扭转痉挛病人,这种肌 自觉遵循的收缩与放松的程序被打乱了,代之以某些肌肉持续的紧张收缩,即便在安静状态下也是如此。

扭转痉挛的检查鉴别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组以躯干或(和)四肢发作性肌张力扭转性增高为表现的锥体外系疾病。病理改变主要为基底节、丘脑、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和尾状核、壳核小神经细胞变性。本病多见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以肌张力障碍和围绕躯干缓慢而剧烈的旋转性不自主扭转为特点。原发性扭转痉挛的病因不明,部分病例有家族遗传史。

1、缓慢起病,多自下肢开始,扩及躯干四肢。肌张力发作性增高,以与肌肉纵轴平行的不自主扭转为特征,近端较重,致使足部跖曲内翻,头颈和躯干呈螺旋形扭转,并可伴有挤眉弄眼、歪嘴伸舌等动作。症状也可限于躯体某一部分,发生于颈肌者称痉挛性斜颈。症状多在精神紧张或行走时诱发或加重,睡眠时消失。

2、除继发性者外,间歇期神经系统正常,少数有智能减退

3、除原发性者(8~15岁见)外,可因颅脑外伤、感染、一氧化碳中毒、药物(如氟哌啶醇)、肝豆状核变性等引起,偶亦见于血管病和脑瘤。有相应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所见。

扭转痉挛症状有什么表现

(1)缓慢起病,多自下肢开始,扩及躯干四肢。常见站立时头向一侧扭,肩背向后仰,一只胳膊旋前,一只旋后好像被人扭住。两膝向内弯曲,两脚分得很开以保持平衡,或者伴有足内翻跖曲,行走时足底不能完全着地。平躺时身体会呈弓形,靠肩与臀支撑,有的只能俯卧在床上。躯干及脊旁肌受累可引起全身的扭转或螺旋形运动。

(2)以躯干为轴呈螺旋样扭转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骶脊肌的肌张力过高导致腰椎过度前凸、骨盆倾斜,躯干弯曲或侧倾前凸。肩内收、上肢弯曲、交换姿势、伸肘、屈腕、手和前臂内翻、掌指关节屈曲而手指伸直。下肢常为膝伸直而足内翻。

(3)颈部肌群受累可出现颈部侧倾、扭转、前屈或后仰。可表现为痉挛性斜颈。患者可克服痉挛转正下颌,但随之又再出现扭转。

(4)书写时可出现手的痉挛性肌张力障碍。

(5)面肌和咽喉部肌肉受累可出现面肌痉挛和构音困难。

(6)扭转痉挛在患者自主运动或精神紧张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会完全消失。肌张力在扭转动作时增高,扭转动作停止后转为正常或降低。

(7)大部分病人病情进展缓慢。病程持续数年至十数年。初期大多是一侧下肢轻度运动障碍。该下肢显示行走时举止不正常,易疲劳,有些笨拙。以后逐渐累及双下肢、躯干和四肢。痉挛以各种各样以运动过度为特征,其中紧张成分占优势。四肢受累时以近端肌重于远端肌。病程持久则某些部位肌肉可能异常肥厚,关节也会挛缩变形。严重者不能从事正常的活动。肌力和深 浅感觉皆正常。智力一般无改变,少数可出现智力减退。

扭转痉挛怎样诊断

近年来,扭转痉挛的发病率越老越高,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许多严重的扭转痉挛都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因此对于扭转痉挛的治疗很重要,但是扭转痉挛的护理措施也不容忽视。那么,扭转痉挛有哪些有效的护理措施?扭转痉挛有哪些有效的护理措施室内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扭转痉挛有哪些危害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组以躯干或(和)四肢发作性肌张力扭转性增高为表现的锥体外系疾病。病理改变主要为基底节、丘脑、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和尾状核、壳核小神经细胞变性。本病多见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扭转痉挛是怎么回事?扭转痉挛有哪些危害?一起来看下。扭转痉挛是怎么回事原发性扭转痉挛病因不明,

扭转性痉挛该的诊断

扭转痉挛又称特发性扭转痉挛、扭转性肌张力障碍、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临床以肌张力障碍及四肢、躯干以至全身剧烈不随意扭转为特征。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原发性多见。那么,扭转性痉挛该如何诊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扭转痉挛症状有什么表现(1)缓慢起病,多自下肢开始,扩及躯干四肢。

Hash:6e1f3f1cd4c47069648fe212343f08716a7efc0d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