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8 14:14:24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尿蛋白是怎么回事呢_尿蛋白是什么原因

BY:大叔18岁 2024-06-28 14:14:24 346 ℃

一、尿蛋白是怎么办

  临床意义

  病理性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是肾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

  人体代谢正常情况下,尿中的白蛋白极少,具体到每升尿白蛋白不超过20mg(<20mg/L),所以叫微量白蛋白。如果在体检后发现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范围内,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如果患者能够经过规范的修复肾单位,逆转纤维化治疗,尚可彻底修复肾小球,消除蛋白尿尿常规尿蛋白的显示为阴性(-)或(+-)。

  当尿微量白蛋白超过200mg/L时,就应该引起注意了,那就证明肾病患者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低蛋白血症,不可逆期只有一步之遥肾病的发展,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如果治疗不时间,会进入尿毒症期。

  意义

  临床中,通常应用尿微量蛋白指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数值,结合发病情况、症状以及病史陈述就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病情。

  判断病情进入了纤维化那个阶段。所以,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普通人应当每年一次,而已增高的患者应每3个月测试一次。这样,对于肾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都起的了积极作用。

  当一名患者有高压或糖尿病或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发生)时,肾脏血管会发生病变改变了肾脏滤过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的功能。

  微量白蛋白尿也是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征象,并可认为是动脉病变的“窗口”,因为它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

  重要性

  2型糖尿病疾病现状及微量白蛋白尿筛查的重要性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近20年来发病率显著升高,且发病年龄提前,全球20—79岁人群患病人数约1.5亿,其中患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印度、中国、美国合计约7000万。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也逐年上升,1996年11个省市的调查显示3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2%,1998—2001年上海的调查显示患病率达10%。

  大量研究证实了2型糖尿病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终末期肾病及死亡的危险因子,而合并高血压更加重了这种危险性。将近有一半的2型糖尿病合并有高血压

  2型糖尿病中,尿白蛋白量为死亡的危险因子。随着尿白蛋白浓度的增 ,患者存活率下降,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临床证据。

二、导致尿蛋白有什么原因

  因此,正常尿中蛋白很微量,24小时尿中少于150毫克,多为小分子蛋白,或由肾细胞、尿路上皮细胞排泌的某些蛋白质

  由于肾小球的疾病,使肾小球滤过膜或电荷屏障受到破坏,就会有大量血浆蛋白被滤入尿中,而出现蛋白尿,称之为病理性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肾脏淀粉样变性等。

  病理性尿蛋白除了肾小球性蛋白尿外,还有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肾组织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是由于在病理状态下,肾小管重吸收蛋白的功能障碍引起的,多见于肾小管及间质的疾病。溢出性蛋白尿是由于病理状态下,血浆中某些小分子蛋白质大量增加,且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进入尿中,形成蛋白尿。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严重挤压伤等疾病。肾组织性蛋白尿指肾组织的蛋白质进入尿中或肾组织在病理状态下向尿中排泌蛋白质。4类病理性蛋白尿的特点是:肾小球性蛋白尿一般尿蛋白量较多,以白蛋白为主;肾小管性蛋白尿尿蛋白量较少,以溶菌酶、β2微球蛋白等为主;肾组织性蛋白尿常不单独存在,多与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蛋白尿同时存在;溢出性蛋白尿有原发疾病存在,为特殊的蛋白质。

三、尿蛋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蛋白尿是肾病的一大典型症状,但尿蛋白漏出的多少并不能体现肾病病情轻重。

  蛋白漏出少不一定说明肾脏病理损伤轻;大量蛋白尿也不能说明肾病病理损伤严重。如如微小病变型肾炎及轻度系膜增殖性肾炎,肾脏病变轻微,但每日尿蛋白量可达几克甚至十几克。

  一般来说蛋白尿分为,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指蛋白质电泳特点是以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为主,如白蛋白、α1球蛋白、转铁蛋白及γ球蛋白。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如α2球蛋白、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等含量较少。

  在微小病变型肾病、轻度系膜增殖性肾炎、部分膜性肾病和早期病变的膜性增殖性肾炎及局灶节段性硬化性肾炎患者,多呈现选择性蛋白尿,表明小网(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较轻。

  非选择性蛋白尿, 指蛋白质电泳特点是大分子和小分子蛋白质同时出现, 表明小网(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比较严重。

  想问,尿蛋白大量丢失的病人康复困难吗?

  肾病专家分析,蛋白丢失的多少,与病情的轻重是不成正比的。肾小球病变轻的患者,尿蛋白不一定少,如微小病变型肾炎及轻度系膜增殖性肾炎,肾脏病变轻微,但每日尿蛋白量可达几克甚至十几克。

  相反,一些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及新月体性肾炎,其病理损害严重,但每日尿蛋白量可能只有几克。所以治疗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肾脏病理类型、损害的情况及肾功能情况。

  另外,也要看病人能否与医生合作,是否注意防止复发诱因的出现(如感冒、劳累、腹泻等),是否能坚持治疗,是否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饮食

  肾炎病人出现大量蛋白尿,一般可以通过饮食来补充,认为肾炎病人不能吃含蛋白质的食物的观点是错误的,片面的,即使对慢性肾炎发展到晚期——尿毒症期的病人,也主张给吃高质量的低蛋白饮食。

  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控制在0。6~0。8克/公斤体重。尿毒症病人,在透析治疗期间,尤其是进行腹膜透析时,每日进食蛋白质的量应增加,约1。2~1。5克/公斤体重。肾病综合征患者,尿中丢失大量蛋白质,如肾功能正常者,主张进食高蛋白质饮食,以纠正低蛋白血症,减轻水肿及改善或增强机体抵抗力

四、尿蛋白的病因是什么

  糖尿病尿蛋白——评定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同其他类型肾病出现蛋白尿的原因相似,糖尿病蛋白尿出现原因在排除高血糖、高血压、泌尿系感染及其他肾脏疾病的影响和心力衰竭等外,糖尿病蛋白尿出现主要是由于肾脏肾小球基底膜受损造成的。糖尿病蛋白尿的出现是判断肾病发生与否的重要窗口。

  糖尿病蛋白尿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长期高血糖所致。即使有些患者通过药物控制表面看起来血糖较佳,但因为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体内自我调节机制紊乱造成的高血糖依然在发生。所以高血糖对血管造成的刺激依然存在,长此以往可导致肾小动脉造成损伤,分泌、调节功能发生混乱,即no(血管舒张因子)和et-1、txa2(血管紧张因子)的平衡机制打乱,no合成降低,et-1、txa2合成增加,血管微循环障碍发生,导致缺血缺氧状态,进而损伤肾脏微小动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一旦受损,会导致肾内炎性反应从而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的受损,从而造成大分子蛋白的漏出,肾脏纤维化随即启动。

  糖尿病蛋白尿成为影响糖尿病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目前,被公认的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胆固醇、蛋白尿、高蛋白饮食、吸烟、肾病家族史肥胖等,其中糖尿病蛋白尿是糖肾发生的首要危险因素,糖尿病蛋白尿的多少及持续时间将大大影响预后。

  糖尿病蛋白尿分为三种,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出在3o~300mg/24h)、大量蛋白尿(尿蛋白为0 3g~3.0g/24h) 、严重蛋白尿(尿蛋白>3。0g/24h,常伴有低蛋白血症肿),这三种蛋白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出现,疾病会持续进展。伴随蛋白尿的漏出,疾病也会不断加重,从而出现浮肿、低蛋白血症等。

尿蛋白高怎么治疗好,尿蛋白高注意与预防尿蛋白高患者饮食蛋白尿预防保健

一、尿蛋白高怎么治疗好治疗措施出现尿蛋白病理上是肾脏内免疫反应引起肾小球内滤过和粘膜屏障消失或严重破坏。常规的西医是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和环磷酰胺等药物治疗,起到缓解,一过性减轻肾内变态反应强度,暂时减少尿蛋白的作用。但西医也有很多

什么是蛋白尿_蛋白尿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二、非肾性蛋白尿1、体液性蛋白尿又称溢出性蛋白尿,如多发性骨髓瘤。2、组织性蛋白尿如恶性肿瘤尿中蛋白质,病毒感染产生的宿主蛋白等。

尿蛋白的原因有哪些_影响尿蛋白因素有哪些

功能性蛋白尿也称生理性蛋白尿,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在诱因解除后蛋白尿会自行消失。故又称可逆性蛋白尿或一过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是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出现蛋白。

Hash:8626cad8c05b0a6b5a90ad26b21103d2af285ed5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