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7 01:49:58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心理心脏病的治疗

BY:大叔18岁 2024-07-17 01:49:58 1210 ℃

如果消极或者重压下的情绪会导致心脏疾病,那么和它们相反的情绪能不能提供一个治疗或者预防的途径?美国犹他州大学心理学家史密斯发现,大学生在接收到一个压力很大的任务之后,如果他们能够事先花上几分钟想到一个关系紧密,能帮忙的朋友或者熟人,那么他们的压和心跳就增加得不多。研究发现,乐观能减慢血管硬化的进程。甚至笑一笑也可以是心脏的“长生不老药”。

如何确诊患者有心理心脏病

如何确诊患者患有心理心脏病?

我们主要做到两点:第一,完成心脏病的器质性疾病的筛查;第二,要完成相应的精神心理,乃至情绪压力的评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患者心脏、心理有没有问题,以及两者之间有没有关联。

一般而言,患者到门诊就诊时,首先要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的检查;之后可能要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查看患者夜间或运动时,有无心肌缺血;还可能会进行运动平板实验,了解患者在几级运动时出现了心肌缺血;如果运动平板实验是阳性的,还可能会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看血管有没有堵塞。

当这一系列检查做完之后,医生就会对患者的心脏情况有了大致的把握。之后,医生就会评估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问题,比如问患者,“最近有没有发生过特别的事情”“工作压力会不会很大”“有没有熬夜的习惯”“生活状态怎么样”等。

医生会初步了解患者的常规状态,之后,再深入了解他的精神压力问题。接下来,患者可能会需要做一些测评,如针对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的评估。通过这些方法,医生基本上能判定患者的精神、心理或情绪状态。

患有心理心脏病的患者,是不是都伴有焦虑失眠等情绪问题?

大部分是有的,但有些人心理问题可能典型,有些人可能不典型,有些人症状明显,有些人症状隐匿。

我们遇到不少病人看起来非常阳光、开朗,我问他们,“有没有心情不好,是不是不高兴”。他们说,“没有啊,我一天到晚都高高兴兴的。”实际上,随着我们筛查的逐渐深入,会发现这类病人存在隐匿性的抑郁症,也被叫做面具性的抑郁,他们看起来很高兴,而内心却很悲伤,只不过悲伤不太轻易地展露出来。这就需要医生仔细辨别与诊断。

心理心脏病的治疗

心理心脏病一定要治疗

1、心理心脏病是否一定要治疗?如果只是心理引起的,是不是自己调节就可以了呢?

这是一个误区,心理心脏病是一定要治疗的。很多病人跟我说:“大夫, 不想吃药,也不想做检查,我回去试着开导下自己就可以了。”然而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是不行的。因为心理心脏病存在相应的物质基础,如以上谈到的神经激素的紊乱,甚至匮乏。如果不改善这些问题,患者的状态可能还是缓解不了。

药物治疗放在最后

1、目前,针对心理心脏病,主要采取哪些治疗方法?

治疗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我们始终强调药物治疗放在最后。

首先,心理支持治疗,比如,我们鼓励病人更多地和家人、好朋友待在一起,找到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利于患者自身的恢复。

其次,建议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如每天坚持40分钟的体育锻炼(慢跑、跳绳、游泳等均可),让体内的血液循环加速,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良性激素的恢复。

第三,饮食治疗,建议患者采用均衡、多样化、有节制的饮食,补充各种营养素,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第四,药物治疗。我们会采用一些神经调节类药物,以及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还有某些中成药,帮助病人能够及时从抑郁、焦虑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2、一般而言,药物都有哪几种?

从药物学分类上讲,我们可能会用到中药或西药。一些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类的中药,可以起到舒缓情绪、治疗双心病的作用。西药中最常用的是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这类药物可以让患者体内的五羟色胺的平恢复正常,帮助病人改善情绪状态。

此外,还有一些双通道类药物,既可以改善五羟色胺的水平,也可以改善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针对心脏的小血管功能障碍,我们会应用一些药物改善心脏微循环,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脏情况。

一般用药两周后,症状可明显改善

3、药物的治疗效果如何?一般多久之后,患者的症状可以缓解?

一般来讲,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两周之后,患者的情况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一个月之后,患者基本上就能处于稳定期了。但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会有一些轻微的反复和波动,患者的症状不是直线性下降,会像一个螺旋形状一样逐渐下降。

4、一般药物治疗要多长时间?需要终身服药吗?

治疗时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少则2-3个月,多则7-8个月,还有些情况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绝大部分患者不需要终身治疗。我们始终认为,药物是帮助病人恢复生活质量的一个“拐棍”。随着机体的痊愈,患者自身的康复能力就会逐渐增加,患者就可以逐渐扔掉药物这个“拐棍”。我们反对患者总去依赖药物,甚至依赖一辈子。

就诊指南:心理、心脏问题,可到“双心门诊”就诊

5、对于这种存在心脏症状,但检查又没问题的患者,接下来的就诊流程是怎样的?

对于这类患者,首先要经过一系列科学、客观的判断。如果心脏的各项检查,如超声、造影等,确确实实都没有问题,但病人仍存在持续性的胸闷胸痛等,我们会建议病人和精神科医生探讨一下具体的病情。精神科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相应的精神、情绪问题。因为,不良情绪的作用下,心脏也是可以出现心肌缺血的,只不过患者来医院检查时,可能并没有发作。因此,这类患者一定要进行系统的评估。

另外,对于这种怀疑心理心脏病的患者,或者不清楚是心脏问题,还是心理问题的患者,也可以到“双心门诊”就诊。目前,国内很多医院都开展了双心门诊,专门帮助这类患者。据报道,广州就有16家综合医院开设了双心门诊。目前,北京上海也有很多家医院开设了双心门诊,这类患者可以咨询了解。

心脏病的心理护理4项措施

1、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由于心脏病病程长,疾病常常反复发作,患者常伴随严重的心理问题。患者及家属非常恐惧、焦虑,思想负担很重。对治疗效果缺乏信心,对未来的生活质量充满顾虑。因此,应该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和教育,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客服困难,让患者了解心脏病发生、发展的原因,目前的治疗手段及效果、自我保健和预防的重要性以及出院后进行自我急救训练。同事,应承诺与患者建立固定的联系,通过家访定期检查患者的情况,并让患者掌握谨记救护系统的使用方法,消除患者的后顾之忧。

2、改善休养环境,合理安排生活

环境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活动,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患者应保持家中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室内陈设整齐、清洁、美观,注意室内外绿化。初次之外,还应合理安排生活,饮食起居应定时、定量,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高糖、低脂、低胆固醇为主,避免辛辣、粗糙及刺激性食物,不能暴饮暴食。同时还可通过适当的娱乐、阅读等活动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而减轻心理压力

3、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

情绪波动过大或精神极度紧张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是心脏病患者发生意外的重要原因。应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掌握缓解精神紧张的有效方法。应逐渐改变患者的不良人生观念,消除急于求成的心理,学会过平淡、无欲、轻松、愉快的生活。还应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会用幽默、宽容、友善去改善人际关系,为自己创造宽松、愉快的社会生活空间。指导患者积极参加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和心脏功能康复训练。

4、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一些比较敏感、脆弱或又人格缺陷的心脏病患者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症忧郁症、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惧症等,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首先,通过对病人发病进行认知过程分析,对疾病的产生有所认识;其次,指导病人学会放松和自控,以减轻生理症状(紧张心慌等),阻断因生理症状而强化病人原有的不恰当认知,再次,让病人识别和找出自己在出现情绪紧张或惊恐前得自动想法(“担心心脏病发作”或“担心没人能救我”),并努力用恰当合理的认知或想法来替代(我已检查过,心电图证实没有心脏病);最后,还可给予病人一些抗焦虑、惊恐的药物,使病人感到即使自我症状很严重,还是有药可治,树立起信心和希望。

总之,心脏病患者进行护理时,要面面俱到,还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患者消除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处于最佳身心状态,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心脏病反复可能是心理问题

临床观察发现,在心内科就诊的大量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如焦虑、惊恐和抑郁等。若不及时干预,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反过来加重躯体不适症状,所谓“因病致郁、因郁致病”,最终造成恶性循环。目前,大多数心内科医生总是将眼光放在患者的躯体疾病上,对其合并的心理问题不够重视,以致患者反复就医,但疗效不佳。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了“双心门诊”的诊疗新模式,患者只需挂一个号,就能享受心血管和心理疾病的双重诊疗服务。经数年推广与努力,国内已有数十家医院开设了“双心门诊”。

心脏病患者的“双心”问题

近100年来,众多医学专家在对冠心病的病因、病理、治疗及预后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后发现,冠心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缺乏运动、饮食中缺少蔬果和精神应激8种危险因素关系密切。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使冠心病发病和死亡风险降低70%。目前,人们普遍对前7种危险因素比较了解,而对“精神应激”这一危险因素并不十分重视。精神应激,又称为精神心理问题,包括轻度抑郁、焦虑、紧张、悲观、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不和谐、家庭不和睦、感觉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等。如果这些精神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精神心理问题在心血管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接受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若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常伴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较差的预后,二者互为因果

2005年,一项针对3260名在北京10家医 心内科门诊反复就诊的患者的调查显示,焦虑的发生率为42.5%,抑郁的发生率为7.1%。

心理问题引发“心脏病症状”

焦虑、抑郁常伴发躯体症状,比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头晕无力、出汗等。由于这些症状常与心脏病相关,故患者常首先且反复去心内科就诊。有调查显示,70%~80%的抑郁症患者因躯体症状到内科就诊。在因胸痛而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冠状动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占10%~40%,其中15%的患者最终诊断为惊恐障碍,27%的患者被诊断为重度抑郁。

心理问题增加“心脏病风险”

调查显示:在冠心病患者和普通人群中,依据抑郁程度的轻重不同,心血管事件增加49%~169%,死亡风险增加3~4倍。在相同人群中,焦虑使心血管事件和心源性死亡风险增加22%~81%。没有朋友、得不到社会认同家庭关系不和睦或夫妻关系不和谐等情况,可使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3~4倍。同时,焦虑和抑郁也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双心医学”模式应运而生

传统的医学模式更多关注躯体症状和躯体疾病,不关注精神心理问题对躯体疾病的影响。许多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常以“心脏病”症状或其他躯体症状,反复就诊于心内科或其他内科门诊。另一方面,即使医生发现患者存在心理问题,患者也不愿意接受自己有“心理障碍”的诊断,拒绝到精神科就诊,辗转在内科重复诊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

要解决在心内科就诊患者中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亟须一门由心血管医学与心理医学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有一批掌握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心内科医生。20世纪90年代,胡大一教授将之命名为“双心医学”。双心医学是研究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和如何干预的医学。“双心门诊”是双心医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双心门诊”设在心内科,由有经验的心内科医生出诊。这些医生均接受过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掌握了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方法,有能力识别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以达到“双心兼治”的目的。

瘦人就不会的心脏病吗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各种心脏病。对于心脏病目前还有许多方面的误区,最近接到很多朋友的咨询:瘦人就不会的心脏病吗?不吃肉会得心脏病吗?下面就由我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吧。

瘦人就不会的心脏病吗?一般来说,胖人的血压血糖血脂都偏高,因此胖人患心脏病的几率就高,所以医生经常要求人们要减肥瘦身、保持适当的体重。但身体偏瘦的人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能够引发心脏病的因素很多,如人体 高半胱氨酸过多、情绪长期抑郁或紧张、不爱运动等,这些因素与人的体形关系不大。另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也不是胖人的“专利”,瘦人同样会得这些疾病,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瘦了就万事大吉了,也是会得心脏疾病的。

不吃肉会得心脏病吗?很多人为了预防心脏病而拒绝吃高脂肪肉类食品,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实践证明,人如果长期坚持只食用蔬菜水果等低脂肪食品,会导致糖类的摄入量过高,使人体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帮助消化糖类,从而会引起人体内一连串的变化,如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含量降低、甘油三酯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含量升高。专家介绍,人们只有在饮食中遵循荤素菜搭配、粗细粮结合的原则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心脏病。

心脏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心脏病致病的原因,心脏病的护理措施,心脏病饮食的保健

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酗酒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会导致心律失常,并影响脂肪代谢,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心脏病人多半体重超重,因此应有意识地控制每日热量摄取量,减轻体重。

风湿性心脏病心脏杂音怎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诱发病理病因有哪些

一、风湿性心脏病心脏杂音怎么治疗风湿热累及心脏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住院治疗,抗生素选杀链球菌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如青霉素、苄星青霉素,共用5年,儿童应用至16岁。水杨酸制剂:选肠溶阿斯匹林,必要时服氢氧化铝凝胶,持续至1年;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高热时,可用氢化考的松,体温控制后改用强的松,连续用

糖尿病心脏病的护理是什么,糖尿病心脏病怎样治疗好,糖尿病心脏病该如何预防

一、糖尿病心脏病的护理是什么1心理调适:老年人体弱多病,因各种病痛折磨,极易出现心理异常,不利于配合治疗和疾病的康复,为此,家庭护理人员要善于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根据其文化程度、经历、病症和心理需要的不同,有的放矢地加强心理护理,让他们

Hash:35914b45db049f06786d8e8d76b8ff258afeff7e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