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8 09:29:25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孩子喝奶粉为何得糖尿病

BY:Judy 2024-07-18 09:29:25 389 ℃

孩子喝奶粉,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但是,怎么有的孩子喝奶粉,会喝出糖尿病呢......

14岁的小然(化名)是初一学生,去年9月起,她开始不爱吃饭、浑身乏力头晕嗜睡。更可怕的是,她快速消瘦,每天体重减0.5公斤。到医院一检查,竟患上了糖尿病,发病原因不清,需入院治疗。她想不明白正值花季的女孩怎么会得上这种中老年病。如今,虽然个头长高了6厘米,但她的体重由原来的64公斤掉到了54公斤。

如今,像小然这样的儿童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常见,已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10%至15%,且发病率仍有上升趋势。17日,由吉大二院内分泌科主办的“长春儿童糖尿病冬令营”开营了,来自省内的20多名儿童糖尿病患者组成了俱乐部,今后将定期活动,互相交流共同抗击疾病。

15%糖尿病患者是儿童

在人们印象中,糖尿病是中老年病。而近年来,糖尿病人群中却出现越来越多的儿童,低龄化十分明显。当日参加冬令营活动的孩子中,年龄大的二十几岁,最小的只有6岁。

冬令营活动负责人、该院内分泌刘煜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儿童患者数量已占糖尿病总体人群的10%至15%,青少年人群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二,近几年数量明显增加。该病发病趋势是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寒冷季节高于温暖季节,这与天气寒冷易感染病毒有很大关系。

糖尿病患儿心理压力较大

由于长期患病,糖尿病患儿面对的不仅有身体疾病,还有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她)们必须依赖胰岛素生存并且随时面临着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和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威胁。“由于孩子的心理未发育成熟,许多患儿出现了自卑等心理问题。”刘煜呼吁,患儿需要来自家庭社会的关爱。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需终身用药,如不长期、规范治疗,易引发肾病、眼病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向糖尿病患儿传授防病知识,帮助其学会自我监测、自我治疗极其重要。刘煜说,希望通过冬令营及俱乐部等形式,为这些患儿提供交友娱乐的平台,相互鼓舞、帮助,以乐观的态度共同抗击疾病。

过早喝奶粉易患病

近年来,小胖墩越来越多,因此人们认为糖尿病患儿都是肥胖儿童,但并非如此。“肥胖的 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但肥胖患儿都是Ⅱ型糖尿病。”刘煜说,糖尿病分为Ⅰ型和Ⅱ型,儿童糖尿病患者90%以上都是Ⅰ型,与肥胖没有关系,相反,这些患儿相对较瘦。据统计,Ⅰ型糖尿病多发生在12岁至14岁的青少年人群;Ⅱ型不限年龄,但以青春期较为常见。

对于患儿逐年增加的原因,刘煜认为“与儿童日常生活习惯没有太大关系”。她说,患儿都是由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而患病。“过早给孩子摄入牛乳蛋白也可能引发患糖尿病。”刘煜说,现在许多人不采取母乳喂养,给婴儿喝奶粉、牛奶等,这都是引发患病的危险因素。“不一定吃奶粉或牛奶的孩子都会得糖尿病,但作为危险因素,体内又有易感基因的话,就易引发患病。”相对于Ⅰ型糖尿病而言,Ⅱ型糖尿病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属于典型的生活方式病,更易预防和控制。过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的摄入和运动减少是最主要的发病原因。Ⅱ型糖尿病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减轻体重,有家族史的要及早预防控制。

规范治疗可健康成长

与成人患者相比,儿童糖尿病发病凶险,起病急、症状重,起病前多会出现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现象,临床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消瘦等,即人们所说的“三多一少”。因症状严重,多数患儿需要使用胰岛素紧急治疗。

血糖高是不是糖尿病_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其实,血糖升高虽然是糖尿病的主要判断标准,但并不代表血糖高就是糖尿病。这类人群很容易因减少运动使得身体的免疫力等下降,诱发糖尿病的发生。某些药物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诱因。这可能是神经病变的前兆,是糖尿病的并发症,患者应给予足够重视。糖尿病人身体抵抗力弱,皮肤容易感染。

糖尿病健康,糖尿病症状,糖尿病治疗

一、糖尿病的常见症状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

糖尿病足病形成原因,糖尿病足病的检查,糖尿病足病的护理,糖尿病足病形成症状

一、糖尿病足病形成原因1.周围血管病变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下肢多普勒研究报告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5~3.0倍。来自伦敦的WHO糖尿病并发症研究报告,分别有3%男性糖尿病患者和0.5%的女性糖尿病患者被发现有间

Hash:9c9ed40c150d99323473ceb6aee235cbc4a7314a

【声明】本文由用户Judy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