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0 05:27:18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人格高尚——邓小平

BY:大叔18岁 2024-05-20 05:27:18 1307 ℃

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格的高尚,是养生重要的一环。

《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唐代名医孙思邀不受名利之诱,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凡病家请求出诊,他不瞻前顾后,不考虑自己的吉凶安危,也不惧怕路远艰险,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要"一心赴救",而且不问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也不念恩怨亲疏,一视同仁。他不仅在医疗工作中不辞劳苦,而且在医学研究上孜孜不倦,以古稀之年写下了《千金要方》,直至百岁高龄,仍然思维快,老而不衰,完成了《千金翼方》,至102岁去世。

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为名利枷锁困住的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前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说得尤其形象:"个人主义往往是优伤烦恼的源泉。因为个人主义者欲壑难填,一天到晚患得患失、优心忡忡,妄想、愤怒和沮丧在他的脑子里’大闹天宫,,没个安宁,这样的人往往自食其果,’老得快’就是其中的一个。〃

邓小平是一位很有威望、很有影响力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毛泽东之后,邓小平凭着他的威望和影响力,带领共产党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把中国人民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邓小平这种崇高威望和巨大的影响力来自哪里,源于何处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威望包括威严和威信两个方面,权力诱发威严,人格产生威信。邓小平是威严和威信融为一体的人物,他既有权力,也有崇高的人格。

邓小平没有担任党的最高领导职务,也不是国家主席,他没有去登第一把交椅的宝座,却能拥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和巨大的影响力,主要是他一生高风亮节的伟大人格在感召着、吸引人们对他的钦佩和拥戴。

邓小平人格的高尚和伟大,表现在诸多方面。不居功、不为名、虛怀若谷的自谦品质,不谋私、不图利、艰苦奋斗的廉洁品行,不争权、不要官、甘当"伯乐〃的博大胸怀,不唯上、不唯书、坚持真理的务实态度,不结帮、不拉派、光明正大的磊落作风等,这些都是邓小平的人格世界在不同方面、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是他具有威望和影响力的内在原因,也是他的成功和魅力之所在。

毛泽东说过:"虛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古人日:"满招损,谦受益。"高尔基说得更形象:"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这些至理名言,是劝告和劝诫:谦虛之人,必成大器。大凡伟人,都有虛怀若谷的自谦品质。毛泽东把自己比作"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周恩来说自己是"举轻若重&quo t;,做具体工作的,董必武把自己比作是"跑龙套、敲边鼓"的,他们都是谦虛的典范。邓小平不失谦虛的美德,无愧于当今时代的楷模。

翻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就会发现他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曾三次讲到自己不写自传,也不主张或不喜欢别人给他写传的心愿。

邓小平历来反对无原则地歌功颂德,为自己树碑立传。他要求地方政府不要在他出生的故居搞什么陈列室,照原样子不动,让老百姓住进去。因为他知道,搞陈列室无非是宣传他的业绩。

邓小平从来不赞成"大树特树绝对权威"的做法。他认为,"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

在邓小平看来,领导的威信,不是靠自己吹起来的,领导的权威,也不是靠自己树起来的,领导个人的作用和功劳,也不是靠写传就可以定论的。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应由群众去公论,由历史作结论。

生活平有了很大提高,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日益巩固。对这些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邓小平没有把它看成是自己个人的功劳,而看成是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大见成效,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中外人士云集北京,或采访,或考察,对邓小平的功绩进行宣传报道,对他作了肯定性的评论和评价。但是,邓小平在这些舆论宣传面前,并没有被冲昏头脑,从1984年以来,他多次讲到不要突出他自己,要讲集体的作用。

邓小平把各种政策的制定和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党的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不突出他个人,这是他的一贯主张和一贯立场。他在50年代召开的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针对党内一部分人的骄傲自满情绪,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不管负什么责任,在革命事业中只不过是一个螺丝钉。我们获得的成绩绝不能看作是一个人的,而是多数同志努力的结果,上有中央和上级,下有广大的干部和人民群众,还有同级,还有左邻右舍。我们绝不能贪天之功,将上级的正确领导,其他同志、其他各方面的努力,统统算在自己的身上。〃

在对待功绩问题上,邓小平一方面把个人作用同集体领导紧密地联系起来,肯定集体领导的作系起来,肯定群众的作用,个人只是把群众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推广,不贪群众之功。邓小平曾多次讲到群众在农村改革中的作用。

邓小平在对待功绩问题上,总是把集体智慧和群众创造放在个人作用之上。这种功归集体、功归群众、不突出个人的自谦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集体观和群众观。

邓小平一生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在战争年代,他戎马倥偬,战功卓著,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和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倡导改革开放,成就辉煌,为国家的兴盛和人民的富裕,创下了新的业绩。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犹如滔滔江河,臝得人们的交口称赞。但是邓小平对自己的功勋和业绩,却看得很轻。他总是说:〃我算不了什么。当然我总是做了点事情的,革命者还能不做事?"

邓小平对自己一生所做的工作总是一分为二地看待,不光是看自己的成绩,也看 己的不足,他认为自己"多年来做了不少好事,但也犯了一些错误"。他对我们党所犯的错误,总是主动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不把过错都推给别人。他说:"文化大革命前,我们也有一些过失,比如大跃进,这个事情,当然我不是主要的提倡者,但我没有反对过,说明我在这个错误中有份。"

尽管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毛泽东点了名,挨过整,受过批判,也撤过职,但他没有把过去的错误都推给毛泽东一个人,而是再三地表示,他个人也有份,要承担责任。这既是公正的事实,又是一种崇高的风范。

邓小平一旦发现自己有缺点或错误,就高姿态地作自我批评。他对高级干咅腰求很严,首先从自己严起。

邓小平从来不争功,不推过。他既看到工作中的成绩,也看到工作中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他既报喜也报优,对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不掩盖,不回避,并对症下药地去解决和克服,决不迁就马虎

邓小平从来不把自己看成是完人,也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不犯错误的人,更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贯正确。相反,他总是那么严格要求自己,有了缺点或错误,能够开诚布公地作自我批评。毛泽东曾称赞邓小平:"他犯了错误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其实,伟人的伟大和高明之处,不在于他们没有缺点,也不于他们不犯错误,而在于他们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和改正错误。邓小平反复多次地用"对半开〃、"四六开〃,做了不少好事,但也做了一些错事的估价来谈自己一生的功过,并在实践中做到有误必纠,知错必改,反映了他的自知之明和谦虛品质。

邓小平是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挂七个人的领袖像,他是其中之一;邓小平也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参与了党和军队的缔造,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是我们党、我们军队和我们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在毛泽东之后,他又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正因为这样,人们把他看成是同毛泽东一样的伟大人物。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这样称颂:"毛泽东带领我们站起来,邓小平帮助我们富起来","翻身不忘毛主席,富裕感谢邓小平〃。夕卜国人则称赞邓小平是继孔子、奏始皇、毛泽东排位之后的"中国历史第四人"。

但是,邓小平自己却不是这么看的。他十分敬重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陈云等同志,尤其敬重毛泽东,把自己看成是毛泽东的学生,刻苦学习毛泽东的著作和思想。他有一的担心,也是他所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对他个人的评价超过对毛泽东的评价,或者说把他的规格放在毛泽於上。

邓小平与毛泽东是同时代的人,都是早期投身于中国革命的坚定的共产党人,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我们党的最高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是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战友和同志。但是,邓小平总是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来维护毛泽东的领袖地位。

邓小平认为,不能把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完成的事业同毛泽东开创的事业完全对立起来。他说:"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 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间,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在评价自己的问题上,主张不要过分夸张,不要分量过重。他不揽功,不推过,谦虛谨慎,人格高尚,也由此在思想境界和心理健康方面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层次。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重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高"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道必得其寿〃,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唐代孙思邀提出,"夫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径也。"只有道德高尚了,才能保持精神稳定心态平和,由此也才能保持健康。

邓小平一生清正廉洁,作风简朴,真正是人民的公仆。心中无私念,杂念,道德修养高尚,因而健康高寿。

邓小平始终保持普通党员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从来不要别人或下级给他的任何特殊照顾。

邓小平这种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模范作用,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他同战争年代一样,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从1981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作出每个适龄公民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的规定以后,邓小平连续10年以普通公民的身份,每年植树节,他都要拿起工具,同群众一起参加植树。不管工作多么繁忙,为了履朽一个公民的义务,他告诉身边工作人员,要把每年植树季节种几棵树作为固定的日程安排。

邓小平即使在外面工作,遇到植树节,也总是要参加当地的植树活动。他的话语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感召着每个公民,激励着全国人民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义务植树运动,艰苦奋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绿化袓国,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美的森林。

在革命的战争年代,生活条件是极其困难的,最艰苦最困难莫过于红军的长征。人们常说: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邓小平随中央红军长征,一起渡过金沙江、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踏泥潭,度过了艰难岁月。

漫长的长征,艰苦的生活,再加上频繁的战斗和险恶的环境,丝毫没有影响邓小平的情绪。他始终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朝气篷勃地与广大官兵一道,沿着中央和毛泽东指引的北上路线前进!

如果说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精神,是由于困难条件的环境所迫的话,那么,建国以后,在生活条件好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则完全是自觉了。邓小平的艰苦奋斗精神、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始终不减当年。

革命胜利后,他并不认为生活条件好了,就可以丟掉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相反,他认为:

"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我们大家都是从 里过来的,经历过不少困难的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的时候也是很苦的啊!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邓小平强调:"现在需要全国的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把我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很好地恢复起来,坚持下去。〃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建国后,他仍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脱离群众的事。比如,邓小平从15岁考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离开广安,70多年一直没有回过他的故乡。像他这种情况在中国的高层领导干部中还是不多的。如果说战争年代没有条件回去,那么,建国后应该说有这种条件了,但他也没有回到他的故乡去看看。邓小平70多年一次没有回去看过他的老家,是他缺乏故土之情吗?是他不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家乡的父老乡亲吗?人们都在想,邓小平不会是这种人,他不会忘记养育过他的那块土地,不会不想家乡的人民。然而,究竟是为什么呢?人们都在猜这个谜。

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为大家把这个谜底揭开了:

"父亲自己不回老家,也不许我们回去。他说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邓小平在广安的故居,是按照当地农村传统风格建造的灰色木结构瓦房,简陋。当有人问到邓小平如何处理他的旧居时,他回答说:"照现在样子原封不动,让乡亲们继续住在那里。〃

邓小平对子女的要求特别严格,经常教育子女要模范地遵纪守法,不能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搞特权、谋私利。邓小平从来不让子女参与他的政事,也从来不向孩子们透露党和国家的重大机密或正在议论而尚未出台的重大措施等信息新闻,并不让子女向他打听。他总是要求子女加强组织纪律观念,不能乱说乱讲。

邓小平艰苦奋斗,心里处处想到人民群众。

解放战争中,刘伯承带着一纵队转移出淮西,邓小平则留在大别山。邓小平率部留在大别山的那段时日,是极其艰苦的一段时期。他同大家一样,忍饥挨饿,不顾疲劳,在山野林莽中露宿,在雨水泥泞中行军。到了十冬腊月,邓小平也是穿着自制的单薄棉袄。

邓小平一生光明磊落。他为人正直,公道、正派地待人,公道、正派地处事;他心口如一,不见风使舵,不看别人脸色行事,而是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不拉山头,不搞自己的小圈子,善于团结大多数。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堂堂正正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家、政治家。

一切阴谋家、野心家,都惯于施展两面派作风,当面说人话,背后做鬼事,心里怀鬼胎,嘴上献殷勤。邓小平对这种人十分厌恶,他自己说过:"我可不是那种两面派的人。"

邓小平不趋炎附势,不随风倒,不溜须拍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直言不讳,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表明自己的态度,开诚布公地阐述自己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例如,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毛泽东讲全国形势大好,不是小好,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而邓小平则说"问题堆积如山,积重难返";毛泽东讲"革命委员会好",而邓小平则说是"软、懒、散"的班子。

毛泽东曾称赞 〃邓小平这个人公道。〃邓小平的公道作风,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人对事的看法和处理不带偏见,不存私心杂念;他伸张正义,从来不有意整人;他看到党内同志受冤受屈时,不幸灾乐祸,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而是挺身而出说公道话。

有位哲人说过:"人生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你的存在对社会的价值。"我们这里说,"仁者寿高",是有理论根据的。仁者爰人,则心无私欲,胸怀坦荡,人际关系融洽,人生活在畅心如意的气氛之中,心情轻松;仁者爰人,则乐于助人,以奉献作为价值的取向,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心情舒畅。"帮助别人获得的快乐,是最令人愉悦的。可以说,"仁"——仁之心是许多养生要素的基石。

邓小平道德高尚、艰苦朴素、不图享受、光明磊落、公道正派,所以他心中坦荡荡,与人相处和谐愉快。所谓仁者寿高,此乃健康一大秘诀也。

邓小平夫妻事

邓小平与卓琳结为夫妻几十年,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和谐幸福。卓琳,作为邓小平的夫人,作为邓小平的同志和战友,她拖带着几个孩子,伴随着丈夫邓小平的革命生涯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伴随着丈夫邓小平住进了北京紫禁城;也伴随着丈夫邓小平住进了牛棚

亲情融融——邓小平

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一种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特定的社会心理关系。作为一种最亲近的人际关系类型,是无法用其他关系来弥补或替代的。家〃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温暧、和谐、幸福,意味着立业之本和生命之根

与人善处——邓小平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与其周围的人结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住处的邻里关系,学校里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单位里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变化。人际关系和谐,就会感到安全

Hash:15fb9ee6a1b856d91695630efa7ca9fb9b892b22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