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7 17:54:46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解析干扰素的作用,增加药品常识

BY:大叔18岁 2024-07-07 17:54:46 1172 ℃

一、干扰素的介绍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Isaacs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的,是一种细胞因子,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其本质是蛋白质,类型可分为α、β、γ、ω等几种。IFN能诱导细胞对病毒感染产生抗性,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

  什么叫干扰素(IFN)

  1957年发现干扰素以来,已知晓干扰素是真核细胞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而自然形成的一组复杂的蛋白质。如果用医学上更为详细的说法则是: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

  干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对热稳定,4℃可保存很长时间,-20℃可长期保存其活性,56℃则被破坏,pH(酸碱度)2~10范围内干扰素不被破坏。人体自然就能产生干扰素,经一定的制剂加工过程也能制造成药物-干扰素制剂。

  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Jean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后者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故将其命名为干扰素。

  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道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4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HBeAg消失。但是由于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未能大量应用于临床。

  1980-1982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每1升细胞培养物中可以得到20-40毫升干扰素。从1987年开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干扰素进入了工业化生产,并且大量投放市场。

  1981年初:Pestka等合成并纯化了IFNα-2a,并得到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代基因工程IFNα-2b问世,其分子结构与人IFN几乎一致,于1986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此同时,中国侯云德等学者也在研究基因工程IFN的制备。

  21世纪初:聚乙二醇干扰素进入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试验。

  2005年: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通过美国FDA批准,正式用于乙肝治疗

  2013年2月,瑞士科学家沃尔克·蒂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成果,称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复制得很好,其复制能力在2天内就可达到峰值,而SARS病毒需要4天。该研究仅仅反映了病毒的复制速度,但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这项研究还显示一些种类的干扰素能有效减少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环境中的复制,这可以为疑似感染者提供可能的治疗选择。

二、干扰素的用法用量

  多采用皮下注射、肌注、脑脊髓腔内或腹腔内、局部灌注给药。一般剂量多用一次1×10^6~3×10^6单位,皮下注射或肌注,每周3次,可连用数月或更长。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减剂量。该药有时间依赖性,长时间保持有效浓度,抗癌效果较好(即连续治疗为佳)。

  不良反应

  1.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即寒战发热和不适。剂量超过44×10^4单位/m^2时,注射2~6小时后即可出现发热。随着疗程延长,发热可逐渐减轻,一般7天后可停止发热。为避免发热,事先可使用氨酚。若仍发热,与IF-α含杂质有关,不宜再用。

  2.骨髓抑制在用药中可出现白细胞、小板和网状红细胞减少。减少剂量在8.5×10^4单位/m^2以下,可减轻骨髓抑制发生。

  3.局部反应部分患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并有压痛,24小时后即可消退。

  4.其他脱发皮疹血沉加快、嗜睡、一过性肝损伤。偶见过敏性休克,用药前作过敏试验。

  相互作用:

  泼尼松或其他皮质激素有降低干扰素生物活性的作用,应予注意。

  注意事项:

  1.心肌梗死、重症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慎用。

  2.如发现冻干制剂萎缩、变色,液体制剂混浊、有异物或不溶性沉淀等均不宜使用。

  3.不宜口服与静注。

  4.置1~4℃处保存。

  疗效评价:

  1.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显著疗效 干扰素用于毛细胞白血病效率可达80%;用于慢性白血病CR可达69%,IF-α仪疗法已成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种标准治疗;对非何淋巴瘤有效率为65%;对骨髓瘤为15%-25%;对急性白血病仅有中等疗效;对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也有一定疗效;对黑色素瘤IF-α有效率为15%~25%;对艾滋病发生的Kaposi肉瘤有效率为35%~50%。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可明显提高疗效与DTIC并用治疗播散的恶性黑色素瘤疗效较好;与ADM并用治疗卵巢癌胰腺癌等表现有协同作用。5-氟尿嘧啶联合干扰素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特别是结肠癌食管癌总反应率最高达63%。

  3.在临床应用中多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如与放疗并用治疗膀胱癌可减轻放射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4.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效果明显的是由乳头癌病毒引起的尖锐湿疣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炎鼻病毒引起的感冒以及带状疱疹等。对乙型肝炎有一定效果。

三、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干扰素虽然对治疗乙肝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发热

  治疗第一针常出现高热现象。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2.感冒样综合征

  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有发热、寒战乏力肝区痛背痛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呕吐。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对感冒样综合征可于注射后2小时,给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剂,对症处理,不必停药;或将注射时间安排在晚上。

  3.骨髓抑制

  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持续下降,要严密观察血象变化。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40×10^9/L时,需停药,并严密观察,对症治疗,注意出血倾向。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但需密切观察。

  4.神经系统症状

  如失眠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出现抑郁及精神病症状应停药。

  5.干扰素少见的副反应有

  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心律失常等。出现这些疾病和症状时,应停药观察。

  6.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血管炎综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停药可减轻。

  7.引发冠心病

  加重心肌缺血或诱发心绞痛

  8.脱发

  发生率亦较高,几乎80%以上的病人在长期用药超过三个月时有不同程度的脱发。

四、干扰素的作用

  一.α干扰素

  制剂/规格:序号 制剂 规格

  1.注射剂 5×10。单位(1 ml);1×10^6。单位(1 ml);

  2.冻干剂l×10。单位

  成份/化学结构:序号 成份 化学结构

  二.作用

  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解析干扰素的作用,增加药品常识

一、干扰素的介绍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Isaacs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的,是一种细胞因子,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其本质是蛋白质,类型可分为α、β、γ、ω等几种。IFN能诱导细胞对病毒感染产

药品、补品会干扰BB发育

补钙补锌失当阻碍身高增长近日,医院接诊了一位名叫铭铭的小男孩。但这两种药物均能干扰性发育。同时还要考虑性发育、生长发育的问题。钙制剂中的一些附加成分也有可能干扰性发育,如复合氨基酸的钙剂、钙加锌等。锌缺乏和锌过量均可以干扰性发育速度,如锌缺乏的孩子性发育可能落后,锌过量的孩子性发育可以提前。

治疗丙肝除了干扰素还有什么药

目前用于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抗病毒效果不错,但是副作用太大,而且费用很高。丙肝不易治疗,如果耽误及时治疗,就会造成肝硬化,肝癌的。另外目前很多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容易导致病毒发生变异,进而产生耐药性,导致丙肝治疗无效,因此丙肝患者在服用药物时一定要多加注意。

Hash:c2d5bcee607b67f0914e73f0c0416e3ba085d0ec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