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营养学中所说的“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被称为“营养素”。合理地搭配各种营养素,才能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随着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发现 :很多流行病学观察的结果是难以单纯用营养素来解释的,食物中的非营养素生物活性成分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再有,营养与一些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骨质疏松等)的关系已经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引起了广大营养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流行病学的资料表明,控制膳食营养因素是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而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使其研究天地更加开阔,从分子、人群水平来研究基因与营养的相互作用,在个体基因组结构上建立膳食干预已成为当前的一个新热点。
中医认为:人体因气机不畅、脏腑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调而患慢性疾病。食疗主张“辨证用膳”,膳食应结合四时气候、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食疗食物的选配应遵循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及归经之说,灵活运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法则,通过食疗调养,达到阴阳平和、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这与现代营养学的观念其实是一致的。现代营养学也讲究合理膳食、科学配餐,即根据食物的化学成分、营养价值、理化性质进行选料,科学搭配,达到营养平衡,把人体的生理机能调整到良好的状态,就可以达到缓病、轻病的效果。
在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观点,这与现代营养学提倡的“平衡膳食”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我国传统的饮食营养观念与现代西医所说的营养素、营养价值的观念是不同的。中式的饮食观念并不以食物中的营养素为主线,而是从脏象、经络、天时、地理、个人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入手,结合食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综合在一起,整体考虑其对人体的滋养作用。对于食物本身而言,传统养生食疗观念更多地是取其性味,而不在乎其具体含有什么样的营养素,比如蜂蜜,性味甘平,有滋养、润燥、解毒、缓和药性之功效。
传统食疗观念和中医的保健观念一致,认为人体精神气血都由饮食五味所滋生,且五味与五脏又各有相对的亲和性,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也就是说,酸味的食物对肝有益,苦味的食物对心有益,甜味的食物对脾有益,辛味的食物对肺有益,咸味的食物对肾有益。它认为选择食物的根本原则要以护养脾胃为主,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脾胃得养,五味滋生,方可使饮食营养物质化生水谷之精气,达到安养五脏、补益气血、填精充髓、强筋壮骨和祛除邪患的目的。
不同的季节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一些变化,除了要采取不同的养生保健原则外,在选择食物上也应有所区别。比如,春季食补宜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葱、蒜、韭菜是益肝养阳的佳品,并且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春季除保肝外,还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硒,多吃富含硒的动植物,如海鱼、海虾、牛肉、鹌鹑蛋、芝麻、杏仁、枸杞子、豇豆、黄花菜等,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保健养生。 夏季、秋季、冬季也各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在饮食的选择上也应各有侧重。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配合不同性味归经的食物,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这其实就是经验食疗的一种体现。
很多认为西医营养学就是中医食疗,其实不是,下面我们看看两者的饮食观点: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中医食疗是
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被称为“营养素”。流行病学的资料表明,控制膳食营养因素是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这与现代营养学的观念其实是一致的。但我国传统的饮食营养观念与现代西医所说的营养素、营养价值的观念是不同的。
运动后摄入少量的蛋白质,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肌肉,减轻肌肉的疼痛感,能帮助那些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足的运动员补充糖原储备。
Hash:0b0e7a0d4397d061bad3ef4febb12de25552f003
【声明】本文由用户Elizabeth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