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02:33:27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儿童孤独症论文]自闭症患儿尿液不同于正常儿童

BY:大叔18岁 2024-07-03 02:33:27 1051 ℃

  篇一:14道题居家自测儿童孤独症

  孤独症,还是一个谜

  如果宝宝过了两岁还不会说话,可能就有人怀疑,他是不是“孤独症”;对于那些很少在户外活动,整天都被关在家里的宝宝,好心人也会提醒父母,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当心会得“自闭症”。

  “孤独”、“自闭”,这两个形容词居然也是“病”?

  词条: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个医学名词,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发生在婴儿时期的特殊的精神障碍,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孤独症”,是1943年美国小儿科医生肯纳在他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应用,这是医学史上第一次正式出现“孤独症”这个词,迄今为止,还没能真正找到孤独症的病因。过去曾经认为,其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经过数十年的广泛研究,现在已经证实孤独症与父母教养方式无关,而是遗传基因、脑部疾病或创伤及其他生理原因造成的,目前国内外专家多倾向于与先天因素和妊娠与分娩合并症有关。

  常见症状

  * 在出生两岁半前发病;

  * 人际关系上存在障碍,如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等;语言方面障碍,不少患者都是在快2岁时,还不会说话;

  * 与人避免视线接触,即他们的眼光总是飘忽不定,即使是面对着他时,眼光也不会定在你的脸上;对外界的刺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永远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 大多有固定的行为,如玩具有固定的玩法,也常有转圈、拍手等固定的身体刺激行为等。

  说明:在以上列举的孤独症的主要症状中,因患儿之间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并不是每一个孤独症患儿都同时具有所有的症状。

  居家自测

  1 与其他儿童一起游戏和交往感到困难。

  2 对声音和语言感到迟钝。

  3 厌恶学习。

  4 对各种危险,如玩火、登高、在街上乱跑缺乏应有的认识。

  5 已经养成的习惯就坚决不改变。

  6 不爱说话,有时宁愿用手势表示意愿也不用语言表达

  7 常常无缘无故地微笑。

  8 不是像一般的幼儿那样弓着身子睡觉,而是僵硬地伸直腿脚睡。

  9 精力异常充沛,有时要半夜醒来,一直玩到早晨,次日仍不疲倦。

  10 不愿和任何人有目光接触。

  11 对某件事物 能产生特殊的爱好和依恋,抓住不放。

  12 喜欢旋转圆形物体,而且可以长时间做同样的动作。

  13 重复、持续地玩一些单调的游戏。如撕纸、摇筒中的石块等。

  14 怪僻孤独,不爱合群。

  方法:每题用“是”或“否”回答。

  结果:答“是”,计1分;答“否”为0分。累计分数达8分以上,说明孩子有孤独症倾向。

  说明:这只是对儿童孤独症倾向的一种简易居家自测,假若结果表明孩子有孤独症倾向,应立即去专科门诊进行全面检查,以便及时治疗。

  早期干预

  因为孤独症发病在幼儿早期(3岁之前),这个阶段正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时期。所以有针对性的心智行为训练有可能帮助很多孤独症儿童发掘出潜在的智能。这是目前中外医学界普遍认同的治疗方式。早期确诊对患儿的治疗意义重大。一旦父母发现宝宝有孤独症倾向一定要尽早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通过早期干预使孤独症儿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使其智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儿童可在学前期进入学校学习。

  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和早期干预,离不开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

  干预措施1:与教育“挂钩”

  教孩子学习生存的技能和与人交往的规则、方法

  设定的目标应贴近孩子,同时把这个将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目标,一点点地、分步骤去实现,使他们稍稍努力就能看到成果;之后反复练习,将成果巩固下来。

  让孩子对交流感兴趣

  长久地和亲近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亲人的手势、动作、语言、表情、相互表达和回应的方式、交往的技巧;耐心地给孩子反复示范,一次次地引领孩子模仿。

  干预措施2:时刻和孩子说话

  第一步:教孩子模仿父母的口部动作

  比如张大口、闭嘴、打哇哇、伸收舌、弹响舌、舔舌、咬舌、模仿发声等等,以锻炼口、舌、唇、齿的灵活性。让孩子知道听指令做事,理解某些动作的意义――拍拍手表示高兴、摆摆手表示再见、拉拉手表示友好。

  第二步:“发单音”的训练

  从称呼最亲近的人“妈”开始学发唇音;在拍一拍、抱一抱、打一打的动作中学习爆破音;借助孩子喜欢的食物和玩具学习一些词汇。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孩子的目光注视及与父母的对视,使之能模仿父母的口形发音。

  第三步:学双音词语

  当孩子的单音字说得比较好了,就可以着手教他学双音节词语了,并将认知渗透其中,依靠实物和图片,教孩子会说“杯子”、“面包”、“橘子”、“猴子”。

  篇二:警惕儿童孤独症的无效治疗

  孤独自闭的病因至今未明确而且不能被治愈 心理治疗、中医治疗等徒劳无功还可导致不良后果

  孤独症谱系障碍(又称自闭症)是一类原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问 题,新近研究发现人群患病率约有1%或者更高,男孩比女孩多三四倍。患者的社交、语言和认知能力出现重大缺陷,大约75%伴有智力发育迟滞,多数无法正常上学。极少数智力良好的“高功能”孤独症患者经过努力读到博士,也极难在社会上找到工作。他们很难体会到人类的微妙情感,绝大多数难以结婚成家。

  医学界对孤独症的发病机理仍知之甚少,目前认为它与遗传因素和早年生活环境的不良刺激有关,通过行为训练、教育与药物干预可望产生一定疗效,但无法治愈。然而,孤独症方面的伪科学理论层出不穷,很多疗法夸大疗效,实际上可能反而有害。

  为了提醒家长,美国三名孤独症专家在《精神健康实践科学综述》杂志上发表论文,细数哪些是尚未被科研支持的有问题的治疗,哪些是有希望的治疗。他们是德雷塞尔大学生物系主任詹姆斯・D・赫伯特博士、精神病评估专家伊恩・R・夏普博士、布朗大学助理教授布兰登・A・高迪安诺博士。广州市脑科医院荔湾心理门诊主任殷青云博士高度评价了他们的观点并作出了补充。专家们强调,目前公认有效的疗法是在孤独症早期进行系统而强化的行为训练。

  病因:

  不能归咎于父母不爱孩子

  孤独症往往是在孩子上学之前被诊断出来,对家庭造成全方位的打击。目前科学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宫内伤害、大脑异常、神经化学失衡、免疫缺陷等导致了孤独症,但具体是如何导致的还不清楚,这就给许多伪科学理论提供了滋生的空间。

  有的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认为,孤独症是早期亲子关系疏远造成的,矛头直指父母,把妈妈比作“电冰箱”,认为是她们对孩子冷冰冰,缺乏关爱,甚至有杀死孩子的冲动,导致孩子出现了针对妈妈的心理防御,造就了孤独症。此外,不科学的病因理论还有念珠菌感染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的接种等。

  然而美国专家指出,这些病因在近年来逐渐遭到研究的否决,但它们已经产生严重的后果――有的父母被剥夺了抚养权,有的父母不让小孩接种必需的疫苗。

  治疗:好转不一定是疗效

  家长们渴望尝试任何新进展的疗法,希望孩子得到治愈。很多疗法声称有神奇的疗效,有很多案例证实云云,实际上缺乏可信的证据。有的疗法即使进行了量化的研究,其支持者也给数据做了手脚。一些很玄的理论还很难证伪,你还很难说它究竟是对还是错。

  孤独症复杂多样,而且儿童的身心也在发育,有时某方面的症状自然就会好转,如果恰好进行了某项治疗 措施,就会让家长误以为治疗有效,于是加大投入。然而,证明一个疗法确实有效是需要经过严谨的对照研究的,不是一个人的例子可以说明的。

  目前,即使是最有希望的疗法,都远远未能取得理想的疗效,而和患者打交道的父母、老师和医生都应高度警惕那些未经证实的疗法。然而,很多健康与教育专家都不愿意揭露伪科学,导致家长不断“交学费”,还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早期干预训练意义重大,在发病初期,即孩子在上学前的几年,家长若选错了治疗方法,也许意味着孩子永远地错过了改善症状的重要时机。

  美国专家建议家长尽可能地多了解关于各种疗法的研究信息,以免被骗。如果你感觉某个疗法吹得太神,那它往往就是吹牛而已。殷青云称,2010年全国孤独症规范化治疗班提出,中医治疗等疗法都缺乏严格的对照研究数据支持,而市场上声称“治愈”、“包治”的广告都是骗人的。

  这些疗法值得怀疑

  感觉运动疗法

  发明这类疗法的人观察到,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不正常,于是提出了超过1800种针对感觉与运动的训练方法。比较有名的是感觉统合训练,通过全身运动刺激身体的方向感、位置感与触觉,例如把孩子放在吊床上晃悠,放在椅子上转悠等,又用刷子扫孩子的全身产生刺激。然而,对照研究认为这种疗法对各种发育问题都没什么疗效,更不用说孤独症了。

  辅助沟通疗法

  让患者通过打字机、键盘之类的设备与外界沟通,但打字的过程往往需要一个受过训练的人来辅助。支持者认为,患者的智力完好,只要克服运动障碍就能表达内心的意思。这一度给家长们带来鼓舞――他们看到一直不与人交流的孩子似乎可以打出“我爱你”之类的话,甚至能进行高层次的交流。然而很快有人发觉了其中的破绽:有的患者只用一个手指敲打键盘,而眼睛却不看键盘――这是专业的打字员都做不到的。后来的调查证实,给孩子辅助的人才是真正打出信息的人,离开了他们,患者什么也表达不出。这种作弊的疗法产生了严重后果:一些辅助人员“帮”孩子打出的信息称,家长曾对自己进行过性侵犯,导致多名家长无辜被剥夺抚养权,甚至锒铛入狱……

  听觉统合训练

  又称高频音乐疗法,让患者长时间听一些经过调制、滤掉某些频率的音乐。这种疗法认为,孤独症的行为异常是听觉过敏所致,只要调整他们听到的声音就可改善记忆力、理解能力、眼神接触、说话发音、生活技能等。1998年美国儿科学会发表声明称,辅助沟通与听觉统合训练疗法都是无效的。美国专家指出,接受了辅助沟通、感觉统合、听觉统合这三种疗法之后,一些患者反而出现了感觉和动作的异常。

  心理治疗

  这类疗法主要有精神分析等。精神分析往往认为妈妈是孤独症的罪魁祸首,导致父母十分内疚。很多精神分析治疗缺乏规范,在治疗中让患者想干啥就干啥,却很少关注患者的行为后果,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殷青云介绍,目前在孤独症的治疗上,精神分析已经被抛弃。还有的心理治疗让妈妈紧紧地抱着孩子,以弥补过去亲子 怀不足;或者让父母每天花几个小时模仿患者的动作以“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逐渐把他“带出来”……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发表声明称,心理治疗对孤独症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殷青云补充说,一些功能受损不大的孩子存在情绪与社交的问题,做心理治疗有一定效果。

  生物治疗

  有人提出用分泌素、维生素B6剂、二甲基甘氨酸等进行治疗,又有人认为牛奶小麦类食物会增加一些孤独症的症状,剔除食物中的面筋、酪蛋白等成分便可改善。这些疗法缺乏研究支持,有的反而可能有害,例如大剂量的维生素B6可造成神经损伤,镁剂可减慢心率和神经反射等。殷青云称,上世纪末曾有不少家长为了给患儿弄到大量的维生素B和镁剂而陷入传销陷阱。

  这些疗法值得期待

  应用行为分析(ABA)

  这是目前主流的孤独症治疗方式,主要通过学习与训练建立条件反射纠正患者的具体行为。例如,训练师在孩子面前放上三块不同颜色的积木,让孩子摸红色的一块,如果孩子听话就给予表扬或者糖果奖励。这需要专业人士每天一对一地给孩子做长时间治疗,还要求家长积极配合。有些治疗计划达到每周40个小时,要坚持两年之久。有研究称长期的ABA治疗可提升患者智力,甚至让他们能够上学读书,然而有人泼冷,指出上述研究成果仍有水分:所谓“有效”者的病情较轻,而ABA对重症患儿基本无效;孩子在治疗后无法痊愈,仍然具有明显的精神缺陷;有些学校是被公关后才让患儿入读的……美国专家认为,ABA研究了近40年,总算带来一些希望,值得继续研究,但要说能实现“治愈”或者“康复”就是不负责任了。殷青云解释说,ABA可以学会各种技能,也可以泛化到各种情境,但不能解决孤独症的根本问题,患者始终难以具有同理心,无法具备“人之常情”。

  类似ABA的行为训练疗法还有:把家长和孩子的同伴包括进来的LEAP治疗,强调发展患儿技巧能力的结构化教育(TEACCH)等。这些行为训练的共同特点是:要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内容包含注意力、模仿、玩玩具等,训练师对孩子关怀备至,还要求家长参与……这些疗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停止训练之后,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又退化了。

  精神药物治疗

  药物不能治愈孤独症,但是能改善各种相关症状,可作为辅助治疗。常用的有多种治疗精神分裂、抑郁焦虑的药物,可以减轻患者性格退缩、思维死板、过分敏感等问题,但长期服用会有运动不协调、癫痫发作、体重增加便秘不良反应

  篇三:自闭症患儿尿液不同于正常儿童

  英、澳两国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自闭症患儿尿液的化学成分不同于正常儿童。研究人员认为,该发现有助于开发出新型尿液检测法,使自闭症的及早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蛋白质组学研究》杂志上。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症状主要表现为社会和语言交往障碍以及兴趣和行为的异常。由于该种疾病的生理症状并不明显,因此目前其诊断过程十分漫长,涉及一系列的试验,需要测试孩子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想象力等诸多方面。

  从医学角度来说,对于自闭症患儿的治疗越早越好,如能在一岁半之前即进行早期干预,则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但这种早期干预需要建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之上,依靠目前的诊断方法,要在孩子如此小的时候判定其是否患有自闭症十分困难。

  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和南澳大利亚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法对101名3岁至9岁的儿童的尿液样本进行了分析。这些儿童被分为3个对照组,第一组为确诊患有自闭症的儿童;第二组为自身没有自闭症,但其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自闭症的儿童;第三组则是自身和整个家族都没有自闭症患者的儿童。分析发现,每组儿童尿液的化学成分是不一样的,第三组儿童的尿液化学指纹与第二组儿童不同,而第一组自闭症患儿的化学指纹更不同于另外两组。

  研究人员认为,自闭症患者常伴有肠胃功能紊乱症状,其体内肠道菌落与正常儿童明显不同,代谢过程亦有差异,正是这些状况导致其化学指纹的差异。至于肠胃失调对于自闭症的发展所具有的生物学意义,目前则尚未明确。

  该新发现很有可能成为开发非侵入性自闭症诊断方法的基础。论文作者之一、帝国理工大学的杰里米・尼科尔森教授指出,这是向开发新型自闭症尿液检测诊断法迈出的第一步,医生在患者幼年时期即能就其是否患有自闭症做出快速判断,将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篇四: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思考

  一、自闭症的含义

  自闭症是由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列昂・卡那(Leo Kanner)第一次发现并记录下来的。卡那在一所医院里发现一名症状独特的患儿,孩子从两岁半起就好像生活在他自己独特的世界里。他不喜欢与人来往,而愿意独自行动;他有着惊人的词汇量,但不会与人进行对话;在游戏与活动中,他对一些物品的摆放位置有固定的要求和特别的记忆,一旦发生改变他就会表现出烦躁不安。这个孩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自闭症儿童。

  列昂・卡那通过对十一名儿童的临床观察,于1943年发表了题为《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的论文。在第二年也就是1944年,卡那又将这些病例命名为“早期幼儿自闭症”,从此拉开了儿童自闭症研究的序幕。

  从学术上讲,自闭症实际上是一种神经病理障碍,儿童由于大脑功能受到影响而严重地妨碍了其与个体交流、与他人建立关系。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发展障碍,通常在儿童三岁以前就可以被察觉到。主要的障碍是认知的发展困难,表现出来的症钪饕是言语发展障碍和社交发展障碍,其中有些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相似。在实际观察和调查中发现,没有两个自闭症是完全一样的。

  二、自闭症的成因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闭症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Kanner 认为生物系统的缺陷影响孩子与他人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同时情感系统的失调又造成孩子在与他人情感交流方面产生严重障碍,进而导致儿童整个社会行为的异常。Kanner的观点曾被广泛接受,但后来又受到一些新的研究者的质疑。

  Rutter等研究者对1950年至1958年在英国莫土莱医院的儿童精神病科就诊的63名儿童进行了为期5-15年的追踪调查,并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语言障碍论”,认为并不是人际交往的缺乏引起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语言障碍,而是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语言障碍导致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Simon Baron-Cohen在1985年提出了“心理理论”,把个体对他人的理解,即知道他人与自己是不同的,视为一种能力。Baron-Cohen在研究中发现正常的儿童在3-4岁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理解力,而自闭症儿童则很难培养出这种能力。而另一些研究者则更强调自闭症的生物性成因,如认为是滤过性毒品菌感染、对一些疫苗的副反应、新陈代谢紊乱、接触污染物质或化学成分等原因导致了自闭症的发生。

  自闭症的成因,虽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至今仍没有定论,是今后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问题。

  三、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Lorna Wing提出的自闭症的三个主要症状构成了临床上诊断自闭症的重要依据。基于Wing的研究我们认为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际关系上的障碍,对人际互动不感兴趣;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障碍,以及想象活动中的障碍;活动和兴趣的范围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对事物的兴趣和处理方法明显地表现出狭隘及固执。

  自闭症儿童通常在两岁半之前就已经表现出一些征兆。自闭症儿童的兄弟姐妹有很高的机会患有自闭症,同卵双生子患自闭症的可能性比异卵双生子高。自闭症儿童中大约有四分之一患有癫痫(俗称羊角风、羊癫风),其发病的可能性与儿童弱智的情况有关。调查显示自闭症儿童中约三分之二智力低于七十。男性儿童患病机率高于女性,但女性患儿往往症状比男性严重。同时自闭症的症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反复出现,且时好时坏。不同自闭症儿童间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这些孩子中,有些是正常的,有些则兼有弱智;有些孩子智商较高、社交能力较高、异常行为较少,有些孩子则相对问题较多。

  具体而言,自闭症儿童的异常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逃避与人接触,尤其是目光接触,缺乏与人交往中的一般感情反应。②言语沟通困难,不会说话时只会发出些叫喊,会说话时 多自言自语或鹦鹉学舌地重复别人,对“你”、“我”这些代词常发生混淆。③拒绝环境改变,其活动多是重复式或刻板式的,一旦环境发生改变,他们便会烦躁不安。④自我刺激行为。比如他们经常不停地摇手、转手或做一些怪异的动作。⑤感知体验异常,只会注意人物或事物的轮廓而缺乏对整体的理解,喜欢用边缘视线而不是中央视线来看东西。有些儿童对声音、光线和被触摸等刺激反应很冷漠,有些却会对某种刺激异常爱好,或产生过敏反应。⑥情绪表现异常,比如会莫名其妙地大笑、大哭或大叫,有时对事物有过敏反应,有时则无动于衷。⑦个人特殊表现。如很强的刻板记忆力,在数学、组合玩具和拼图等方面特别出色,有些甚至能够准确回答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但这些表现与智力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准确判别一个孩子的健康与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

  四、自闭症儿童的治疗

  基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对他们的治疗也要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则。教师要主动观察孩子、关心孩子,因为许多孩子往往会沉溺于自己的世界,这就需要教师主动走近他们,关爱他们;自闭症孩子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期间经常会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耐心长期地关注孩子,不要有急躁情绪;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要以个别训练为主,因为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有其特殊的情况,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在具体的治疗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言语沟通的训练

  1、目光的沟通

  对自闭症儿童的言语训练先要从目光的沟通做起。这一阶段训练孤独症儿童学会用眼睛去注视物品,并学会与老师对视。当孩子能用目光注视教师说出的物品时即给予奖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2、模仿训练

  这个训练强调正强化原则。给予儿童丰富的语言刺激,让孩子学会理解他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品,如:食物、动物、玩具、电器等。培养他们学说话的愿望和兴趣,充分诱导、调动其内驱力,让他在自己很想说的情况下不由自主地蹦出话语。这时的孩子已经经过了目光沟通的训练,稍微能注意到老师的嘴巴在动,他自己也会尝试跟着老师去做,在不断的训练中孩子的嘴部模仿动作会日渐娴熟。

  3、语言表达训练

  鹦鹉学舌般的仿说并不代表孩子已具有真正的语言能力,当孩子的模仿发音比较稳定后,教师不应过于着急地要求孩子很快地增加表达性词汇,而应该做大量能帮助孩子学会思维的训练,例如:培养孩子对物品、人、活动产生兴趣,注重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帮助孩子积累理解性的基本词汇。

  第一阶段的重点放在理解和反应方面,让孩子多听,多接触事物,大量接受语言信息,并注意让孩子在仿说词语时作出相应的反应。例:教孩子仿说“摸摸脸”时,应带着孩子边做边说。第二阶段的重点是积累词汇,掌握食品、玩具、日常用品、交通工具、 物名称等词语,先选择孩子最感兴趣、最熟悉的词汇,然后逐步过渡到不太熟悉、生疏的词汇,还可以利用部分自闭症儿童对文字图片的刻板记忆较强的特点,在教名词时配上图片。第三阶段提示孩子进入主动表达,引导孩子与他人互动地沟通。

  训练过程要围绕孩子的兴趣,说孩子想说但不会说的话,并运用正强化鼓励孩子调动内在因素,在大脑中建立起“我想说”的强烈愿望,从而突破语言障碍瓶颈。

  从语言的模仿到真正的语言表达,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是一段很长的路,但这也是他们语言康复中最关键的第一步。

  (二)认知的训练

  认知训练是有一定层次的,从认识有无到认识属性(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等)。认识内容也是有层次的:认识颜色――认识形状和五官――认识家人――认识男女――认识各种实用物品图片。

  认知训练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训练等几个方面。如视觉训练时可以遵循以下的顺序:看固体物品(如玩具、图片、实物等)――看移动物品(如滚动的球、移动的灯光等)――看复杂的图案(从图中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目光对视(拿孩子喜欢的物品让他看,马上又把物品拿开吸引孩子目光的追踪)。听觉训练则可以从让孩子听喜欢的歌曲与声音,过渡到听简单的声音与命令,再逐步让他寻找移动的声源,到后来鼓励孩子模仿一些简单的声音。其他感知的训练也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兴趣,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三)肢体训练

  1、粗大运动

  可以在各种游戏中逐步加强对自闭症儿童肌肉的锻炼,改善孩子的运动机能,促进其身心发展,达到康复目的。如可鼓励孩子从事拍手、打开抽屉、捡起地板上的玩具、上台阶、推球、单脚站、跳绳、拔河、柔软体操、越过障碍物等活动。

  2、精细动作

  精细动作主要涉及手和手指的活动。如可让孩子逐渐学会抓握小件物品、打开容器、按图钉,以至复杂的折纸、剪纸、编织活动等。通过对孩子精细动作的训练,可以帮助孩子达到双手动作的协调。

  3、手眼协调

  具体的训练方法包括:套环、搭积木、串珠游戏、使用筷子或用镊子夹东西、穿鞋带儿、书写数字、走迷宫和画一些简单画等活动。

  总之,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儿童之间又存在着个体差别,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熟悉理论知识,还要能在实际活动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而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一颗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仁爱之心。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自闭症儿童必将能拥有一个更灿烂的明天。

弱智儿童心理行为障碍及其矫治::中国孤独症网::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孤独症,儿童自闭症,

正常儿童中,相当部分人有程度不同的心理行为障碍,小至多动,大至遗尿、口吃。据Lapouse和Monk于1958年调查,500名被调查的母亲中,有50%说他们的孩子多动。另有人报导,至少有1%儿童口吃,20%的3岁儿童和5%的9岁儿童有遗尿。

儿童孤独症(婴儿孤独症,广泛发育障碍,儿童自闭症)

儿童孤独症过去称为婴儿孤独症、儿童自闭症,与儿童感知、语言和思维、情感、动作以及社交等多个领域的心理活动有关,属于发育障碍。双生儿研究提示在单卵双生儿中同病率高于双卵者。脑电图及脑影像检查均有较高的异常率,但不具特异性。某些疾病,例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患者并发孤独症症状者也较多。孤独症最早的发病率报道为2-4/万。

儿童孤独症(儿童自闭症)

参考资料:临床特点孤独症的基本临床特征为"Kanner"三联征。(一)社会交往障碍社会缺陷是孤独症的核心,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表现症状,可拒绝别人的拥抱,对父母无依恋感,而当父母回来时也没有愉快的表示。当感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去寻找母亲的安抚和父母易于分离,有时跟随陌生人和跟他们父

Hash:e51f88fc97dc79d9bf31a4fdc1dc30569052ec11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