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3 06:52:57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小儿麻痹的发病机理,如何预防

BY:大叔18岁 2024-11-03 06:52:57 1896 ℃


一、什么是小儿麻痹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以下简称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其主要病变在脊髓灰质,损害严重者可有瘫痪后遗症。自50年代末普遍采用疫苗预防本病后,其发病率已大大下降,天花于70年代被消灭后,小儿麻痹症已定为本世纪末下一个被消灭的目标。

  小儿或青年发热,出现不对称的弛缓性肢体瘫痪或延髓麻痹而无感觉障碍者,经常几乎都是脊髓灰质炎,不过也可能由柯萨奇病毒和某些埃可病毒和肠病毒71型引起的。脊髓损害以腰段颈椎为主。脑干或大脑也可被侵袭。神经原受毁坏,瘫痪不能恢复;如充血水肿挤压可不同程度或完全恢复。瘫痪特点是弛缓性、双侧不对称,不按周围神经干支配区分布,不伴感觉障碍非均衡性。起病可缓可急,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在38℃ ~39 ℃之间,伴多汗,并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炎症现象,经过2~3天体温可恢复正常。1~6天后,再次发热,与第一次发热形成两次发热高峰,即“双相热型”。这是脊髓灰质炎发热的特殊热型,凭此可与感冒相鉴别。随后,逐渐出现肌肉疼痛、知觉过敏、项背强直,以至出现肢体瘫痪等典型症状。

二、小儿麻痹原因

  1.发病机理

  病毒经口进入后起初在口咽,消化道,主要在回肠淋巴组织增殖,包括扁体、回肠集合淋巴结、颈部深层淋巴及肠系膜淋巴结,并在其中繁殖,如此时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局部感染得到控制,则形成隐性感染;少量病毒进入流被带到其他部位的网状内皮系统,并在那里广泛繁殖。继病毒血症发生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有时病毒也可通过周围神经纤维末梢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在潜伏期病毒存在于咽部和粪便中。发病后咽部持续带病毒达1~2周,大便中持续排毒达3~6周,甚至更久。病毒血症持续数日,到发病时消失,此时特异性抗体开始出现。病毒能引起显著病理改变的唯一部位是脊髓和大脑,主要累及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脊髓。大脑的其他部位,包括小脑和皮质运动区都受到较小程度的侵犯。病变可累及大脑、中脑、延髓、小脑及脑干,网状结构、前庭核、小脑蚓突和小脑核也可受损,大脑皮层运动区病变轻微。交感神经节和周围神经节偶有病变。病毒对神经元的损害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最终引起噬神经细胞作用。瘫痪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决定于被侵犯神经元的分布。造成严重神经损害的促发因素包括年龄的增加,近期扁桃腺摘除术,接种,其中以接种白百破疫苗最常见,妊娠和正值中枢神经系统侵袭期的身体过度虚弱。其他病变可有局灶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肝及其他脏器充血和混浊肿胀,淋巴结增生肿胀等

  2.主要类型

  临床表型差异很大,有两种基本类型:轻型(顿挫型)和重型(瘫痪型或非瘫痪型)。

  (1)轻型脊髓灰质炎占临床感染的80%~90%,主要发生于小儿。临床表现轻,中枢神经系统不受侵犯。在接触病原后3~5天出现轻度发热,不适,头痛咽喉痛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一般在24~72小时之内恢复。还出现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

  (2)重型常在轻型的过程后平稳几天,然后突然发病,更常见的是发病无前驱症状,特别在年长儿和成人。潜伏期一般为7~14日,偶尔可较长。发病后发热,严重的头痛,颈背僵硬,深部肌肉疼痛,有时有感觉过敏和感觉异常,在急性期出现尿潴留肌肉痉挛腱反射消失,可不再进一步进展,但也可能出现深腱反射消失,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瘫痪,这主要取决于脊髓或延髓损害的部位。呼吸衰弱可能由于脊髓受累使呼吸肌麻痹,也可能是由于呼吸中枢本身受病毒损伤所致。吞咽困难,鼻反流,发声时带鼻音是延髓受侵犯的早期体征。脑病体征偶尔比较突出。

  (3)此外还有一种是没有出现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感染后并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三、如何预防小儿麻痹

  (1)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

  现在我国使用I、II、III型混合糖丸疫苗,是由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2个月~7岁的易感儿为主要服疫苗对象,但其他年龄儿童和成人易感者也应服苗。大规模服疫苗宜在冬春季进行,出生2个月后开始服用,勿用热开送服,以免将疫苗中病毒灭活,失去作用。

  糖丸疫苗分1型(红色)、2型(黄色)、3型(绿色)、2、3型混合糖丸疫苗(兰色)、及1、2、3型混合糖丸疫苗(白色)。自2个月开始服,分三次口服,可顺序每次各服1、2、3型1粒,或每次服1、2、3型混合疫苗1粒,后者证明免疫效果好,服用次数少,不易漏服,故我国已逐渐改用三型混合疫苗。每次口服须间隔至少4~6周,最好间隔2个月,以防可能相互干扰。为加强免疫力可每年重复一次,连续2~3年,7岁入学前再服一次。口服疫苗后约2周体内即可产生型特异抗体,1~2月内达高峰,后渐减弱,3年后半数小儿抗体已显著下降。临床服用这种疫苗安全、方便、免疫力强而且维持时间长,极少有不良反应,深受广大父母的欢迎

  (2)患儿应从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

  第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排泄物以20%漂白粉拦和消毒,食具浸泡于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煮沸消毒,或日光下曝晒二天,地面用石灰水消毒,接触者双手浸泡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用0.1%过氧乙酸消毒,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20天。

  未服过疫苗的年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后,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儿,若与患者密切接触,临床可注射丙种球蛋白加以预防,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3-0.5毫升,或胎盘球蛋白6~9ml,每天1次,连续2天。注射后一周内可以使发病者的症状有所减轻,如果被感染2-5周后仍未发病者,说明被动免疫是成功的,小儿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3)注意小儿平时的饮食卫生

  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小孩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的良好习惯,平时应注意小儿的衣物、床单玩具、用品及餐具的消毒,最好煮沸15分钟或日光曝晒两小时。

  (4)搞好环境卫生

  消灭苍蝇也是切断传染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合理安排小儿的休息和营养,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可以增强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

四、小儿麻痹治疗

  一、药物治疗

  (1)加壮他敏或芗如地巴唑肌肉注射,从小剂量开始,20~40天为一个疗程,可根据病情用1~2个疗程或更多,具体用药须由医生确定。

  (2)用谷氨酸治疗或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具体用法用量须由医生确定。

  (3)对发热较高,病情进展迅速者,可采用丙种球蛋白肌注。

  (4)口服镇静剂,必要时服酸哌替啶及可待因,减轻疼痛和减少肌痉挛

  (5)重症患者可予强的松口服或氢化可的松静滴,一般用3~5日,继发感染时加用抗菌药物。

  (6)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加维生素C1~3克,每日1~2次连续数日,以减轻神经水肿

  (7)可用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等作激素治疗补充营养,保持体液平衡。

  (8)可口服大量维生素C及B族。

  二、急性期处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当重症患者常出现呼吸障碍时,会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往往是引起死亡的主因。抢救的前提是要分清呼吸障碍的原因。必须保持呼吸道畅通,对缺氧而烦躁不安者慎用镇静剂,以免加重呼吸及吞咽困难。及早采用抗菌药物,防止肺部继发感染,密切注意血气变化和电介质紊乱,随时予以纠正。

  (2)脊髓麻痹,影响呼吸肌功能时,应采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呼吸肌瘫痪和吞咽障碍同时存在时,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同时采用气管内加压人工呼吸。呼吸中枢麻痹时,应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并给予呼吸兴奋剂循环衰竭时应积极处理休克

  (3)延髓麻痹发生吞咽困难时应将患者头部放低,取右侧卧位,并将床脚垫高使与地面成20~30度角,以利顺位引流;加强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及早作气管切开;纠正缺氧;饮食由胃管供应。单纯吞咽困难引起的呼吸障碍,忌用人工呼吸器。

贝尔氏麻痹症的发病原因,如何治疗贝尔氏麻痹症

一、导致贝尔氏麻痹症的原因是什么贝尔面瘫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但有三种学说。(1)炎症性可能是由于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在治疗的过程中,常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有棕色粘稠液体的空气室和非化脓性中耳炎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分泌是相当相似的。(2)血运性可能

小儿麻痹症发病原因,小儿麻痹症症护理措施有哪些

一、小儿麻痹症是怎样产生的1、上面提到过,小儿麻痹症的发生是由于患者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的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如果带有这种病毒的食物经口进入人体内,则会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发生病变。2、小儿麻痹症是一种带有极强传染性的疾病,脊髓灰质

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麻痹性肠梗阻的检查诊断

一、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1.腹部手术中的机械性刺激病人在手术时,因肠管及其系膜受牵拉刺激后蠕动功能暂时丧失,或肠壁有不协调的蠕动存在,但未形成将肠内容物推送的节律时,病人往往在术后出现腹部胀气,有时还会出现腹痛。一般待术后2~3天肠蠕动恢

Hash:b4ed82edf8f2a7c08ff0ee12326d844a1e9ca5ed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