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2 22:18:24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什么治疗方法

BY:Peren 2024-11-02 22:18:24 352 ℃

一、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

一、粒细胞生成减少和成熟障碍

1、生成减少:细胞毒药物、电离辐射化学毒物是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但以药物所致的最多见。以上因素可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细胞增殖周期。其损伤作用与剂量有关。红细胞系的早期细胞的分裂和增生也同样受到抑制,但由于粒细胞半衰期短,更新较快,故粒细胞减少常见先于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而出现。

2、成熟障碍:由于获得性干细胞或祖细胞缺陷或缺乏,骨髓分裂池可以正常或增加,但成熟池缩小,骨髓中早期粒细胞成熟及释放障碍而在骨髓内死亡,不能释放入液,出现无效造血。

二、破环增加

一些免疫因素或脾亢等可致粒细胞破坏过多。

三、粒细胞边缘池扩大

骨髓增生及释放均正常,但粒细胞分布紊乱,大量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导致循环池的粒细胞减少,称为转移性或假性粒细胞减少。

四、释放障碍

粒细胞不能从骨髓内释放入血,如惰性白细胞综合征。

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有哪些

几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

1.慢性良*粒细胞减少症

①儿童与成年人均可发病。

②无引起ANC减少的病因,亦无编码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2基因突变

③病程良性,无严重感染,无肝、脾大

④ANC常<0.5×10^9/L,单核细胞可增多,可伴贫血血小板减少

⑤BM增生活跃,粒系前体细胞成熟受阻,成熟粒细胞减少,红系、巨核系正常。随病程进展增生可减低。

⑥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可阳性。

⑦细胞遗传学正常。

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G-CSF、脾切除均可有效治疗。

2.自身免疫*粒细胞减少症

①有或无自身免疫性疾病

②50%肝、脾可大。

③感染因ANC减少分级而定。

④有抗中性粒细胞抗体,IgG/IgM型。

⑤治疗以皮质激素、IVIG、甲氨蝶呤、G-CSF、脾切除等。

⑥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应治疗。

3.纯粒细胞再生障碍

①严重化脓性感染。

②70%有胸腺瘤,有的于胸腺瘤切除后始发病。

③BM增生,红系、巨核系正常,粒系前体细胞几乎消失。

④患者血浆细胞可抑制粒系前体生成。

⑤治疗用环磷酰胺、皮质激素、IVIG,胸腺切除。

4.周期*粒细胞减少症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于任何年龄

②每15~35d为一发病周期。

③发作期症状有发热咽炎口炎、黏膜感染、细菌感染,ANC常<0.5×10^9/L,持续3~5d。

④发作期BM粒系减低,成熟受阻于中幼粒细胞阶段。

⑤间歇期血象、骨髓象均正常。

⑥治疗以G-CSF为主。

5.粒细胞缺乏症

①发热、咽痛、严重感染。

②PB中ANC

③BM红系、巨核系正常,粒系缺乏。

④着重抗感染,G-CSF、甚至输浓集白细胞。

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怎么治疗

西医

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如停用可疑药物,停止接触可疑毒物,针对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各种原发性疾病的治疗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主要表现是感染,但感染发生的危险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呈负相关:中性粒细胞数(1.0~1.8)×109/L的患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小,(0.5~1.0)×109/L者居中,<0.5×109/L的患者可能性最大。此外,感染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及病程有关,一般来说,由于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疾病,如继发于细胞毒药物、骨髓放疗或早期造血祖细胞内在缺陷等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比其他原因所致的患者其感染发生的几率更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同时伴有单核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者比仅只有单纯*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感染更为严重。因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应因人而异,因病因而异。

1.升中性粒细胞数的治疗

(1)促白细胞生成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很多,如维生素B6维生素B4、利血生、肌苷、脱氧核苷酸、雄激素、碳酸锂等,但均缺乏肯定和持久的疗效,因此,初治患者可选用1~2种,每4~6周更换一组,直到有效,若连续数月仍不见效者,不必再继续使用。

(2)免疫抑制药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环酰胺、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输注等,对部分患者,如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阳性或由细胞毒T细胞介导的骨髓衰竭患者等有效。

(3)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主要有非格司亭(rhG-CSF)和rhGM-CSF。用非格司亭(rhG-CSF)治疗严重的慢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0.5×109/L)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实验报道:120例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用非格司亭(rhG-CSF)3.45~11.50μg/(kg·d),皮下注射,连续4个月后,其中108例患者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其他原因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Fehy综合征、药物 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内破坏不定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Kostmann综合征、Shwachmann综合征等也有治疗成功的小宗病例报道。治疗不仅通过促进骨髓内粒细胞生成和释放而使中性粒细胞数升高,而且可以激活成熟中性粒细胞,从而使其吞噬功能增强而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2.骨髓移植除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淋巴瘤等成功地用骨髓移植治疗外,先天*粒细胞减少症也有治疗成功的报道。由于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治疗相关病死率高,因此,应权衡利弊,绝对掌握好选择该治疗的适应证。

3.感染*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治疗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仅只有发热而无脓毒血症表现者,一般可在门诊治疗以避免医院继发感染。对于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特别是粒细胞缺乏患者)出现发热时,应以内科急诊患者对待,立即收入院治疗,有条件时应予逆向隔离。在进行皮肤、咽喉、血、尿、大便等部位的病菌培养检查后,立即给予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若病原菌明确患者,则根据药敏试验改用针对性的窄谱抗生素。若未发现病原菌,但经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者在病情治愈后仍应继续给予口服抗生素7~14天。若未发现病原菌,且经前述处理3天后病情无好转,对病情较轻者可停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再次进行病原菌培养,若病情较重者应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等。对于严重感染患者,还可给予中性粒细胞输注,由于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和组织中的生存期短,因此至少1次/d,连续3天方可起效。

2、预后

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病程、病因、治疗方法等有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09/L时,感染的机会较少,如果去除病因,则预后较好。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在过去因继发感染致使病死率高达70%~90%,目前因抗菌药物、造血细胞生长因子(G-CSF、GM-CSF)等控制感染手段的增强及广泛应用,使大多数病人能度过感染关,预后良好,病死率已降至25%以下。但年老、全身衰竭黄疸或合并严重感染者病死率高。虽积极治疗10天仍无明显好转者预后较差。骨髓中尚保留少量幼稚细胞比完全缺乏者恢复较快。外周血单核细胞持续存在并有增多趋势,提示疾病的好转。

四、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 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对寄生虫具有杀伤活性。在IFN-γ和TNF刺激下,则可产生更多的过氧代谢阴离子,杀死胞外寄生虫。中性粒细胞在杀死吞噬的细菌等异物后,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受细菌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时,细胞的颗粒内容物向细胞外释放。释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肾小球基膜、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以及血浆中的补体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产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中,还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不动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粒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及并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检查

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1)促白细胞生成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很多,如维生素B6、维生素B4、利血生、肌苷、脱氧核苷酸、雄激素、碳酸锂等,但均缺乏肯定和持久的疗效,因此,初治患者可选用1~2种,每4~6周更换一组,直到有效,若连续数月仍

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的检查方法,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方法,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方法

一、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的检查方法(1)血象: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婴幼儿小于1×109/L,儿童小于1.5×109/L,但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正常,血象应每周检查,至少坚持1月,以便了解究竟属暂时性,周期性或者慢性,注意观察粒细胞中有无核左移,分叶过多,中毒颗粒,异型细胞核,胞浆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什么治疗方法

一、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一、粒细胞生成减少和成熟障碍1、生成减少:细胞毒药物、电离辐射、化学毒物是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但以药物所致的最多见。以上因素可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或细胞增殖周期。其损伤作用与剂量有关。红细胞系的早期细胞的分裂和增生也

Hash:5e385bba58a6b22193c77bb0161df663c8c78385

【声明】本文由用户Peren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