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绝对卧床休息。每4小时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出汗后及时更衣,注意保暖。体温超过38.5℃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减少大脑氧的消耗,防止高热惊厥,并记录降温效果。
保证足够热量摄入,按患者热量需要制定饮食计划,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以减轻胃的地胀,防呕吐发生。注意食物的调配,增加患者食欲。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应注意观察呕吐情况并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患者每日热卡摄入量,及时给予适当调整。
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呕吐后帮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呕吐物,减少不良刺激。做好皮肤护理,及时清除大小便,保持臀部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垫等抗压力器材,预防褥疮的发生。注意患者安全,躁动不安或惊厥时防坠床及舌咬伤。
(1)监测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躁动不安、频繁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惊厥先兆,提示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的可能。若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应注意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存在。应经常巡视、密切观察、详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给予急救处理。
(2)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如患者在治疗中发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前囟饱满、颅缝裂开、呕吐不止、频繁惊厥,应考虑有并发症存在。可作颅骨透照法、头颅CT扫描检查等,以期早确诊,及时处理。
(3)做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做好氧气、吸引器、人工呼吸机、脱水剂、呼吸兴奋剂、硬脑膜下穿刺包及侧脑室引流包的准备。
(4)药物治疗的护理:了解各种用药的使用要求及副作用。如静脉用药的配伍禁忌;青霉素稀释后应 1小时内输完,防止破坏,影响疗效;高浓度的青霉素须避免渗出血管外,防组织坏死;注意观察氯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定期作血象检查;静脉输液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加重脑水肿;保护好血管,保证静脉输液通畅;记录24小时的入水量。
5.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给予安慰、关心和爱护,使其接受疾病的事实,鼓励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者及家长的接受程度,介绍病情、治疗护理的目的与方法,使其主动配合。及时解除患者不适,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6.康复护理对恢复期患者,应进行功能训练,指导家属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护理,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疱疹是一类常见,而且历史古老的传染性皮肤病;有关的记载甚至早见于古希腊。18世纪时,临床上已注意生殖器疱疹的存在。19世纪以后,由于工业*促使人口居住密集和人口大规模流动,通过一般接触及性接触传播疱疹的机会增加,导致疱疹类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医师逐渐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和性传播途径,此后并发现疱疹病毒具有潜伏性感染的特点。
1、疱疹病毒科分为α、β、γ三个亚科,包括114个成员,具有一定的宿主特异性,分别感染人或其他的动物。目前,人疱疹病毒至少包括8个成员。
2、单纯疱疹的病原体为人单纯疱疹病毒,在病毒分类学上归于人疱疹病毒科α亚科,单纯疱疹病毒属,分为HSV-1、HSV-2两个亚型。HSV-1亚型主要侵犯腰以上部位,尤其是面部、脑组织等;而HSV-2型主要侵犯腰以下部位,尤其是生殖器等,故有生殖器疱疹之称;但这种区分并非严格。
3、单纯疱疹病毒呈球形,由核壳体及病毒外包膜组成。核壳体呈二十面体形状,由162个壳微粒构成;其核心内含有病毒基因组,为线性双链DNA分子,长度为15226kb,HSV-1、HSV-2两个亚型基因组之间的同源性仅为47%~50%。单纯疱疹病毒基因组至少编码70种不同的蛋白质。成熟的病毒核壳体至少含有七种蛋白质。核壳体表面有一层物理结构尚不完全明确的内膜,含有四种蛋白质成分,与病毒基因的转录复制有关。单纯疱疹病毒的外包膜系双层含脂糖蛋白。糖蛋白成分复杂,至少包括六种;其中,糖蛋白gG的抗原特异性是鉴别HSV-1型或2型的血清学依据。单纯疱疹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病毒DNA进入细胞核内复制,与此同时,病毒DNA转录物进入胞质,指导病毒结构蛋白在细胞质内的合成;随后,子代病毒DNA回到胞质内装配为具有感染性的成熟病毒颗粒。在单纯疱疹病毒的复制过程中,成熟的病毒颗粒大约只占少数,其余因未能被及时加工、包装,而被迅速降解,或成为非感染性的不成熟病毒颗粒。
4、人单纯疱疹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加热30min、紫外线照射5min、*等脂溶剂均可使之灭活;但可在-70℃环境长期保存其生物学活性。在体外培养环境中,单纯疱疹病毒几乎可以感染各种胚胎和新生动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及上皮细胞,并很快产生肉眼可见的病变;故在某些疑难病例,体外培养分离病毒的方法可被用于帮助临床确诊。
在儿童和青年,原发性HSV感染可导致脑炎;可以是病毒血症的后果,但也可能系疱疹病毒经鼻咽部沿嗅神经直接侵入脑部所致。动物实验研究表明,HSV-2比HSV-1对神经系统更具毒力。鉴于HSV-1主要与口唇感染有关,而HSV-2主要是引致生殖器感染,显然HSV-1更容易接近和侵入脑部,故疱疹病毒性脑炎95%以上为HSV-1感染所致;而在新生儿患者则以HSV-2常见。
1、成人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脑炎的特征是损害以颞叶最严重,患者多数曾有单纯疱疹病史,或血清HSV-1抗体阳性。脑炎的发生主要来自于体内HSV-1潜伏性感染的再激活。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于三叉神经节(半月节)或脊神经节的HSV沿神经轴突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组织损害;或病毒长期潜伏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在某些条件下激活而发生脑炎。此类患者可并无病毒血症过程。
2、疱疹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近年研究证明,在病毒感染所致脑组织损害的机制中,部分是免疫病理反应损害的结果。
3、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脑炎系急性坏死脑炎,表现非对称的弥漫性全脑损害,形成大小不一的出血性坏死灶。损害以颞叶、额叶及边缘叶受累最重,也波及脑膜。病变可先损及一侧大脑半球,随后延及对侧。半数病例坏死仅限于一侧,大约1/3的病例仅仅限于颞叶;即使患者双侧大脑半球受损,也常以一侧为重。出血性坏死灶周围弥漫性肿胀、软化。病灶中心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缺失,外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核内出现A型嗜酸性包涵体,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观察到,脑组织标本的神经细胞胞核内存在病毒颗粒。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急性起病,但亦有亚急性,慢性和复发病例。
随疾病进展,脑组织坏死灶出现,患者表现意识障碍,例如嗜睡,昏睡,谵妄,昏迷等;产生惊厥,抽搐,偏瘫及脑神经功能障碍,例如眼球偏斜,瞳孔不等大,偏盲等,伴颅内高压表现,患者颈项强直,肌张力增高,有病理反射,部分病例在早期即呈去大脑强直状态,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脑疝。
(1)阿昔洛韦,仅对感染病毒的细胞起作用,而不影响未感染细胞,已成为首选药物。剂量每次5~10mg/kg体重,静脉滴注1次/8h,14~21天为一疗程;少于10天常有复发。不良反应有震颤、皮疹、血尿、短暂肾功能不全、转氨酶升高等。近来发现抗阿昔洛韦毒株已有所增多,尤其见于HSV-1型。
(2)阿糖腺苷(Vidarabine),剂量为15mg/(kg·d),共10天。用时须经稀释,缓慢静脉滴注,使其浓度不超过700mg/L,滴注时间不少于12h以上。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造血功能障碍等。
(3)利 韦林(ribavirin)静脉滴注,剂量为0.5~1g/d,儿童20~30mg/kg体重,连用7~10天。
一、单纯疱疹性脑炎如何护理1.高热的护理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绝对卧床休息。每4小时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出汗后及时更衣,注意保暖。体温超过38.5℃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减少大脑氧
一、老年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病因病毒感染(55%):单纯疱疹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侵及脑实质及脑膜所致,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Ⅱ两型,而Ⅰ型是成人和老年人患者的病原体。大多数病例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所致。单纯疱疹病毒是嗜神经的DNA病毒,四周包以立体对称的蛋白质衣壳,外围再包以类脂质的囊膜,病毒直径约1
由单纯疱疹病毒最常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故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脑炎或出血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若不治疗,大约70%~80%的患者是致命的,并且急性发病存活者常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护理本病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病死率19%~70%,少数病例经治疗1~3个月又复发。
Hash:cae4a3955fc148b416909ab5c1880c71fa62eba8
【声明】本文由用户Ti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