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8 14:04:33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胆汁反流性胃炎严重吗,教你如何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BY:大叔18岁 2024-06-28 14:04:33 170 ℃

一、胆汁反流性胃炎严重吗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否很严重?胆汁反流胃炎是比较严重的疾病,会导致下面几个危害,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1、吞咽困难:由于食管炎引起继发性食管痉挛,多呈间歇性吞咽困难。如果为持续性吞咽困难常提示食管狭窄。

  2、烧灼感:餐后1小时胸骨后、剑突下或上腹部烧灼感或疼痛,可向颈、肩、背扩散,平卧或躯干前屈、弯腰时加重,而站立或坐位时以及服用抗酸药物后可缓解。

  3、损害胃粘膜:胆汁中胆可削弱胃粘膜的保护机制,使原来分泌入胃腔中的酸反弥散入胃粘膜,造成胃粘膜的损害。一方面胃酸增多,另一方面胃粘膜保护机制削弱,使两者之间的平衡明显遭到破坏,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胃粘膜炎症。

  4、胃内容物反流:反胃常伴随烧灼感同时出现,酸性或含胆汁的胃内容物溢入口腔,当躯干前屈或卧床时易出现,睡眠时由于反流液被吸入气管可引起呛咳吸入性肺炎

  5、诱发胃癌:目前认为胆汁反流可以导致上消化道炎症、溃疡肿瘤,也就是说长期胆汁反流可以导致食管炎、胃黏膜糜烂性、增生性、活动性炎症、胃溃疡、甚至促使发生胃癌。与上消化道炎症、溃疡、肿瘤的发生都有重要关系。

二、胆汁反流性胃炎鉴别诊断

  一、病史可有胆系疾病病史,或有长期慢性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疼痛病史。

  二、症状及体征见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一)胆囊造影及腹部平片:胆囊不显影或脂肪餐后收缩功能差,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有时可见结石阴影。

  (二)B超和胃镜检查:B超胆囊壁增厚、毛糙、模糊或有结石。胃镜检查可见黏液糊呈黄色、绿色或黄绿色,胃腔内有大量含胆汁的胃液或胃壁上附有较多含胆汁的黏液,或进镜距幽门口45cm处停留1分钟,可见到含有胆汁的呈泡沫样或样的十二指肠液从幽门口反流入胃。胃黏膜充血水肿,呈弥漫性黯紫红色,而且越近幽门程度越重,幽门口充水肿、变形或关闭不良。

  根据胃镜,西医分为4级:胃镜检查进镜距幽门13-45cm处停留1分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查观察有无胆汁反流。00无胆汁反流;I少量黄色泡沫从幽门口冒出;II中等量黄色泡沫从幽门口入胃,黏膜黄染;III大量黄色泡沫从幽门口反流入胃,胃内有黄绿色液体或黏液积存。

  根据B超和胃镜检查,中医可分为六型

  1.肝胃不和

  (1)胃镜:黏膜充血、水肿较轻,可见少量十二指肠反流液。

  (2)B超:胆囊壁稍毛糙,胆汁透声略差或基本正常。

  2.肝胆湿热

  (1)胃镜检查:有胃黏膜炎症表现及胆汁反流。

  (2)B超:胆囊略增大,张力增高,胆汁透声欠佳。

  3.肝胃郁热型

  (1)胃镜:胃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可见大量含胆汁的反流液。

  (2)B超:胆囊壁稍毛糙,胆汁透声欠佳或尚可。

  4.气滞血瘀

  (1)胃镜:胃黏膜呈黯红色,有陈旧的出血斑点,幽门因瘢痕而变形,可见胆汁反流。

  (2)B超:胆系可无异常发现,也可伴有慢性炎症征象。

  5.肝郁脾虚

  (1)胃镜: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或伴部分黏膜层变薄,黏膜皱襞平坦甚或消失,胆汁反流较轻。

  (2)B超:胆囊张力低,充盈欠佳,或呈细长形,脂餐试验胆囊收缩率低。

  (3)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

  6.肝胃阴虚

  (1)胃镜:黏膜水肿或充血,或伴部分黏膜层变薄,皱襞平坦甚或消失,或同时兼见肠上皮化生,胆汁反流较轻。

  (2)B超:无明显特征。

  (三)胃黏膜活检:除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外,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检查尚可见到小片糜烂、坏死、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改变。

  (四)X线钡餐透视:可见钡剂由十二指肠球部向胃内反流,或符合 性胃炎,并排除其他胃部病变。

  四、诊断

  诊断胃手术后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并不困难,只要组织病理学证实有胃小凹增生而胃粘膜炎症反应不明显,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胃小凹增生即可确诊。但对于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则比较困难,原因是本病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以及病理检在结果都无特异性和量化指标,近年来发展的核素检查和24h胃内胆汁浓度监测技术为最终制定诊断标准提供了新的前景。目前认为,胃镜检查时进镜至胃腔即发现粘液胆汁黄染、严重时胃粘膜普遍黄染,同时伴有胃窦粘膜糜烂和(或)明显充血,粘膜活检无明显病理变化,同时排除其他原因(如十二指肠雍滞症或肠梗阻)引起的胆汁反流,即可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注意内镜检查时应注意排除因刺激引起的反射性呕吐而造成的胆汁反流。

  【鉴别诊断】

  1.胆系疾病患者可有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疼痛及消化道症状,但B超检查仅发现胆囊炎胆结石等征象,而钡透和胃镜检查无胃部病变及胆汁反流。

  2.慢性胃炎临床症状相似,但不呕吐苦水,钡餐提示胃部炎症,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可确诊,但无胆汁反流的征象。

  3.消化性溃疡多数患者表现为周期性发作,节律性疼痛,与慢性胃炎不同:X线钡餐检查如发现典型的龛影,可确立诊断,胃镜检查结合胃黏膜活硷有确诊价值,但无胆汁反流之征象。

三、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1.西药治疗:胃动力药:此类药物能增加胃肠道蠕动,抑制胆汁反流入胃,常用的有:吗丁啉、莫沙必利。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能与胃黏膜的黏蛋白络合形成保护膜,以保护胃黏膜免受胆汁损伤;胃膜素,能在胃内形成膜状物覆盖胃黏膜,以减轻反流的胆汁和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思密达,为胃黏膜保护剂,有加强消化道黏膜屏障作用,有利于胃黏膜的再生;生胃酮,能促使胃黏膜分泌黏液,从而保护胃黏膜;吉福士,有保护胃黏膜、促进炎症愈合作用。

  2.中药治疗:经过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的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大多属于脾胃升降失调、水饮停滞胃脘,兼有肝气郁结。按此辨证结果对症下药,效果比较理想。

  3.饮食调养:饮食要清淡,不吃油腻食物,以免刺激胆汁分泌增多,加重反流和病情。应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避免饮酽茶、烈酒、浓咖啡和进食辛辣、过冷、过热和粗糙食物。

  4.去除某些加重病情的因素:包括戒烟酒、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不服或慎服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保泰松

四、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饮食原则

  1、忌刺激性食物。在日常饮食中,患者应该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比如像辣椒花椒咖喱等,这类食物都会严重刺激胃黏膜。不仅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胃黏膜,生活中还有很多药物同样会对胃黏膜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刺激,比如像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和保泰松等。

  2、低脂饮食。可以说采用低脂肪饮食是胆汁反流性胃炎食疗关键,如果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的话将会严重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并且还会导致食道下端括约肌张力降低,因而促使胃食管反流给患者造成各种不适症状。

  3、烹饪方式。平时烹饪炒菜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肥肉奶油及烹调油,这类油脂中通常含有大量的脂肪。最好是采用煮、炖、氽、烩、蒸的烹饪方式,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对脂肪的摄入量,从而缓解各种不适症状。

  4、多吃蛋白质的食物。同时还应该注意多吃些富含有蛋白质的食物,这类食物可以刺激胃酸以及胃泌素的分泌,而胃泌素可使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增加,从而有效的抑制胃食管反流。

  5、清淡饮食。日常饮食还应该尽量的以清淡为主,还要注意食物以细软为主。同时还应该尽量避免食用能够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降低的食物,比如像浓茶、咖啡、可可、巧克力、鲜柠檬汁等,这类食物以及饮品都会刺激胃黏膜,从而引起各种不适症状。

  胆汁反流性胃炎吃什么食物好

  6、忌酒戒烟。因烟草中含尼古丁,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使其处于松弛状态,加重反流,吸烟还能减少食管黏膜血流量,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机体抵抗力,使炎症难以恢复。

  7、不要在情绪激动或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时进食。以免情绪变化会影响消化液分泌,进食应注意少量多餐。

  更需要注意的是,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发作与精神情绪不好,过食肥腻食物有关。病人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少吃太油腻的食物,不喝酒,这样才不会反复发作。

  超重者宜减肥,因为过度肥胖者腹腔压力增高可促进胃液反流,特别是平卧位尤甚,故应积极减轻体重以改善反流症状。此外,应尽量减少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如过度弯腰、穿紧身衣裤、扎紧腰带等。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疾病分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松弛,如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手术后,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胃黏膜糜烂和出血,进而导致的慢性胃炎。胃幽门手术或胆囊切除等手术后发生的胃胆汁反流。精神心理等导致身体出现应激反应,身体部分功能异常从而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为什么会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从胆囊排入十二指肠的胆汁和其它肠液混合,通过幽门,逆流至胃,刺激胃粘膜,从而产生的炎症性病变。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为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幽门功能失常和慢性胆道疾病等,胆汁反流性胃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怎么回事,胆汁反流性胃炎如何治疗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饮食注意3、胆汁返流性胃炎吃什么食物好---鱼类:鲢鱼:用于缓解胃痛,常用于脾胃虚弱的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常见于毕氏2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由于幽门被切除或其功能受到破坏,可造成十二指肠内容物经常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甚至形成溃疡。因此,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者的治疗,在常规应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和胃动力药物的同时。

Hash:f3f705dfb47c7fcf021f7b4df6a9d3789c9b8941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