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7 23:37:40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自闭症病因

BY:大叔18岁 2024-07-17 23:37:40 1651 ℃

自闭症我们一般就是指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的出现给患者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而一旦出现自闭症,我们在治疗上面也没有非常好的办法,所以一定要引起对于自闭症的重视才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闭症的出现呢,我们只要知道了自闭症病因,就能很好的去预防自闭症的出现。

自闭症病因

其实导致自闭症出现是有多种因素的,我们要引起重视才行,自闭症和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另外自闭症也和围产期的因素有关,另外免疫系统异常等也会引起自闭症。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该症患病率3~4/万。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的数据,美国孤独症患病率在1‰~2‰。国内未见孤独症的全国流调数据,仅部分地区作了相关报道,如2010年报道,广东孤独症患病率为0.67%,深圳地区高达1.32%。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

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2.围产期因素

围产期各种并发症,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较正常对照组多。

3.免疫系统异常

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

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

与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单胺系统,如5-羟色胺(5-HT)和儿茶酚胺发育不成熟,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导致5-HT、内啡肽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少。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自闭症,我们知道自闭症也就是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的出现带给患者非常多的麻烦,所以我们要引起重视才行,自闭症有多种原因导致的,上文详细介绍了自闭症的病因,希望上文的介绍对大家有用。

自闭症大爆发

没有谁会否认“自闭症”这样一种先天缺陷存在的可能。因为人类的任何器官都可能存在先天缺陷,大脑也不例外。但不管什么先天缺陷,发生率都不会高到离谱。如果说某种先天疾病突然莫名其妙地成为大面积爆发的流行病,那一定是某种外部原因促成的。

1“自闭症”宣传中的分及其悖论

当下,尽管不同渠道公布的“自闭症”发病率五花八门,相差甚远,总体调调是越来越高,某些媒体甚至陈述 为“暴发式增长”,比癌症艾滋病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还多——这就是说,如果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一个癌症或糖尿病患者,就应该见过一个以上自闭症患者——敢这样报道的媒体当然不会进行这样的对比分析,它要抓眼球,就不需要深入和理性。所以在白血病发病率大约是十万分之二、三的情况下,某些媒体和某些相关机构完全无视常识,把“自闭症”的发病率炒到1%,甚至更高。同时强调患儿越来越多,多到自闭症康复机构不够用了,政府和公众应该给予支持,多建康复机构……新闻学中最重要的一条律是“真实”,但在“自闭症”宣传中,处处可见道听途说。

事实是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权威儿童自闭症流行病学数据报告,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对此有过大规模调研和统计。所以尽管是如此吓人的高发病率,却几乎看不到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站出来说话

美国电影雨人》,中国大陆电影海洋天堂》和台湾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是目前中国公众了解自闭症的主要来源,几年来,甚至媒体宣传也一直在用这几部电影说事。社会心理学有一条原理:一切煽动性的宣传,瞄准情绪比瞄准理性效果好得多。而电影是煽情最好的载体,剧本可以随意编写,镜头可以任意取舍和切割。影片把“自闭症”患者描绘为一群宛如被上帝特别圈点过的异类,他们天生孤僻冷漠,不擅交流,却在某方面有极高的天才,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使别人不理解他们,常令他们不知所措,生活艰难。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4月2号是“世界自闭症日”,到了这一天,很多人,尤其演艺界的一些名星会大声呼吁关爱自闭症患者,这当然是出于人们的善良和博爱。但如果你问他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病,人们基本上都是用这几部电影说事。

所以“雨人”、“星星的孩子”现在成为自闭症患者的代名词——美丽、遥远、不凡——这传播形象很迷人,很有感染力,但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实际情况是,现在被广泛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就是一群普通孩子,倘若再经历长期康复,最终大多数人成为智力和心理的双料低能者,只有极少数孩子能比较正常地融入普通生活。而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特异天赋的,凤毛麟角,并不具有代表性,如同失去双臂后学会用脚弹钢琴,在“中国达人秀”中夺冠的刘伟,他是个奇迹,但不能代表所有失去双臂的人的乐器演奏水平一样。

除了以上传播与事实的不符,更多地是诉求间的自相矛盾。常见的诉求有下面几点,被各类宣传引用,奇怪的是其中显而易见的虚假和悖论居然一直被忽略——

自闭症是一种先天疾病,是基因或大脑某种生理出了问题。

自闭症和后天教育及成长环境完全没有关系。

自闭症必须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自闭症目前无法治疗,患者往往终身精神残疾。

自闭症患者经常受到歧视,要反歧视,呼吁关爱这个群体……

在这些诉求中,有一点首先值得澄清:

宣传总把“自闭症”成因和教育问题剥得干干净净,确定它是纯生理疾病,是基因的问题。事实是,到目前为止,全球医学界尚未对自闭症病因病理形成统一定论,它是如何发生的,哪里出了问题,谁都不知道。当然一直不断有人拿出“最新研究成果”,用基因或其它生理指标来说事,但没有一个得到公认。即“自闭症”诊断和常规医学诊断不同,常规医学诊断必须依病人的生理变异事实来下结论,“自闭症”诊断却是纯主观判断。当一个医生认定某个儿童是“自闭症”患者时,他并不知道儿童哪个器官或哪个生理指标出了问题,只是依据“核心症状”或“诊断量表”进行综合判断。

这就说到“症状”及“量表”的问题。

目前公认的“自闭症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诊断量表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设计。

量表中的各项评分标准没有一项生化指标,全部是行为判断。这些行为,即所谓的“症状”,用教育学心理学全部可以解释为儿童个体差异,或是儿童遇到环境困扰后不同程度的扭曲表现。换句话说,任何儿童,尤其是早期遭遇错误对待的儿童,都有可能符合量表中的大部分症状。

用这样的事实,重新解读上面的几条宣传诉求,更会发现一串悖论:

既然不知道是什么基因出了问题,如何断定一定是基因出了问题?

病因和病理都不清楚,如何诊断?没有准确的诊断,哪儿来的筛查?又哪儿来的发病率?

每种轻微“自闭症”症状都会表现在有某种心理障碍儿童身上,较严重“自闭症”症状和儿童精神病症状高度吻合,医生是如何鉴别两种情况的,如何区别哪个是先天,哪个是后天?

医生有能力诊断,为什么不负责治病?治病为什么要去自闭症康复机构?

说到自闭症康复机构,又是一连串不可思议。

首先,依其举办性质来说,它是教育机构,而非医疗机构,所以工作人员是“老师”,不是“医生”。

其次,现在举办自闭症康复机构的门槛非常低,既无行业标准,又无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不管你以前是从事什么职业的,都可以申请到执照,不少自闭症康复机构就是患儿家长自己办的。由此,我们不能不产生一个疑问:这么一个“世界级疑难杂症”,康复机构的人怎么就有办法对付呢?

康复机构当然可以解释说,训练方法采用的是国内或国外专业人士编制课程,课程内容很强大,有康复功能。那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假使他们所采用的康复训练可改善基因缺陷,既有效又容易学到手,为什么经过常年康复的孩子,最终大部分都成为确定无疑的精神残障者呢?包括那些最积极举办自闭症康复机构的患儿家长,他们的孩子的最终状况有说服力吗?早诊断早治疗,倾家荡产去康复一个来自遥远星球的天才,最后就是让他进入残 人行列?

2013年4月,中国最有影响力的CCTV电视台一档名为《开讲了》的电视节目,邀请到一位女嘉宾开讲。她是一位“自闭症”患儿的妈妈,最早在中国开办自闭症康复机构,是该领域在中国的知名人物。她在孩子5个月时出国留学,两年以后回国,发现孩子不会喊妈妈,然后孩子被确定为自闭症。现在她的孩子已成年,智力表现为永久残障。一位年轻人提问,您的孩子患自闭症,有没有可能是早期母子分离所致?这位女士果断说不是,因为“自闭症的基因图都可以画出来,是多因素致病”。

她的回答也许给人一种印象,即自闭症的研究已进入生物学的层面,病症的秘密已被揭开,或即将被揭开。事实是时至今日,从来没有人能确定哪种生物因素会致病,自闭症基因图也从没有人画出来。所以我们只能猜测,她所说的“基因图可以画出来”是指现在宣传中说的自闭症谱系示意图,答案更是和学生的提问驴唇不对马嘴。这就需要我们知道所谓的“自闭症谱系”是个什么东西。

“谱系”一般指一个演化系统。系统间的要素彼此有承接、关联和影响。好比“肺癌谱系”应该是有关人种、地域、遗传、生活方式、基因等等这些方面的立体构成。而“自闭症谱系”(ASD)却是根据典型自闭症的核心症状进行扩展,把所有和“典型症状”沾边的情况都包括进来形成的一个平面范围。相当于依据肺癌标准,把肺结核肺炎气管炎感冒咽炎咳嗽等等都归入“肺癌谱系”。即“自闭症谱系”不是一个生物学或遗传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对一个划分范畴的统称。

例如所谓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或“高功能自闭症”,其真实含义是“疑似自闭症”或“轻度自闭症”,是谱系中的重要组成。现在有报道说,爱因斯坦牛顿科学家被怀疑是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如果真是这样,超高的“发病率”倒是合理。没错,按这样的逻辑,倘若真有人定义一种“肺癌谱系”,人人都将是肺癌患者,肺癌“发病率”确实高,谁没感冒咳嗽过?可这样的“谱系”概念,除了千万倍地放大“发病率”,制造恐慌,还有什么价值呢?

退一步,即使关于基因致病的猜测是对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的论断也没来由。

自然为人类做的一切设计,都是向着交流和融合进行。人类最古老的奋斗,就是与其他人合而为一,在进化中力图保存自己的基因,这是亘古不变的需求。大脑是一个可以接收文化软件的硬件系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进化程度越高,语言和合作功能越强大,相应地,这些方面的基因表现会越来越健康,而不是越来越病态。换句话说,假设自闭症真是基因所致,那么发展的趋势必定不是患儿更多,而是越来越少。用基因来解释“ 自闭症”越来越多,显然大方向就不对,基因不会让自己水往低处流。

“自闭症”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如此扑朔迷离的事,背后真相是什么,是什么在左右着当下发生的一切?

为了搞清楚这件事,请允许我在以下的内容中分步骤进行解读。

2”自闭症“孩子怎么了?

说到“自闭症”的事,很多人首先会问,到底有没有“自闭症”这么个病 ,它到底是一种先天疾病还是后天疾病?

我想,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有先天,也有后天——人体的任何器官都有可能出现先天残障,如先天盲聋、先天心脏病、先天肢体残缺等等。大脑是人体器官的一部分,也不例外,所以不能否认先天“自闭”的可能性。即在排除所有成长环境问题后,可能有人天生就这样:听力正常,但语言功能低下;智力正常,但交流能力极其低下。

这样的人有多少,没有人能提供可信的统计。但我们可以相信它较之其它类别的残疾,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

世上不可能突然冒出很多六个脚趾头的孩子,也不可能凭空出现很多“自闭症”儿童。如果说现在真的出现较多有交流障碍的孩子,它要提醒的是,当下,我们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也许存在某种普遍性的误区。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早已发现,几乎所有严重的儿童心理障碍,都是亲子关系联结不良的后果。而导致亲子关系联结不良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儿童早期和母亲接触机会的匮乏,二是家庭教养方式,尤其是父母教养态度的不得法。

儿童和世界的第一个联结通道由母亲来建立。生命最初的几年是人生的黄金期,几乎奠定了一生的发展基础。母亲在这个关键时期缺席了,或一直以反自然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孩子的生命必定会出现巨大遗憾。一位自身再优秀的母亲,如果她在孩子幼小时忽略了和孩子相处的重要性,把孩子全部托付给老人或保姆,亲子关系淡薄;或长期用教条刻板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出现心理营养不良——这正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些父母健全,甚至家境优裕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从很多“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自我陈述中可以看到,他们大多在孩子婴幼儿期去忙事业,到孩子大一些,出现行为异常时,才后悔莫及。也有人把自己的童年心理创伤投射到和孩子的相处中,无意中扭曲了亲子关系。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从小被隔离长大的猴子,它们大脑皮质神经元连接稀疏,行为神经质,走路蹒跚不稳,甚至叫声都不正常。成年后,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

母爱的匮乏不仅损害心理,也损害智力。罗马尼亚在二次大战后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四个孩子。因很多人家养不起这么多孩子,政府便盖国家教养院,六万多名婴儿一出生便住进教养院,统一由保育员照顾。结果是教 养院不但没培养出补充人口数量的国民,却批量生产出一批问题儿童。这些出生时检查正常的孩子,最后绝大部分变成精神残障者,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撞墙等各种自残,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不会对话,智商低下。

儿童对物质的东西要得其实不多,只要有基本保障就可,对母爱的需求却很高,必须充分。倘若母爱打折了,即使锦衣玉食,仆役成群,心理发育也会打折。犹如一棵树长得好不好,不在于种在皇宫还是种在乡野,在于根须所触的土壤和枝叶所承受的阳光是否给了足够的滋养。温暖的陪伴,是母爱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最高的境界。

母亲如果没有亲自哺喂自己的孩子,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没有充分陪伴孩子,她和孩子间建立的心理联结就会稀疏。缘只能让她关心孩子,很难让她充分地疼爱孩子,如果再加上一些个性方面的不足,比如做母亲的性格过于强势,或兴趣点在别处,理解孩子对于她来说更难。一位在某自闭症康复机构做过几个月义工的大学生对我说,他惊讶地发现,很多把孩子送来康复的家长,他们和孩子间的关系表现得奇怪,和他原来想象的情形差异很大,大多数家长和孩子并不亲近,甚至有些妈妈抱孩子的表情动作都很生硬。

我相信,这些妈妈一定很想充分地去爱孩子,或者比常人更愿意去理解孩子,只是她们没有获得这样的力量和通道,她们身上的母爱没有被充分激活,她们自身也是反自然行为的受害者。

当然,并不是早期缺少母爱的孩子一定会得“自闭症”,正像即便癌症高发区也是发病的少不发病的多一样。除去个体差异,还要取决于其他外部条件。一般说来,在母爱缺席的情况下,如果父爱健全,或家里其他人能够很好地进行爱的补偿,孩子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因为人有天然的自我疗愈本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从小缺少母爱的孩子,也可以正常成长的原因。

生命中单一的缺憾不会让一个人心理残障,变态心理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后果,关键因素有下面这些:

1、孩子在婴幼儿期,尤其3岁前,和母亲、父亲接触很少,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带。

2、工具过多地介入生活,如过度使用电视、电子产品、婴儿车等,孩子缺少语言及情感的交流环境。

3、在吃饭、睡觉、大便等日常生活问题上教条,对孩子进行过度训练。

4、家长对孩子包办太多,几乎事事代劳或处处指令。

5、对孩子限制太多,总是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6、监护人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孩子或用冷暴力惩罚孩子。

7、夫妻感情长期不和,家庭气氛长期压抑。

8、直接监护人性格强势,凡事不容他人质疑。

9、家中少书或无书,很少有亲子阅读时光,孩子没养成阅读习惯

10、孩子长期缺少玩伴,成长环境过于单调。

以上情况,很多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只要不严重,对孩子影响并不大。只有这些因 叠加多、程度深,才会构成“创伤性成长环境”。在典型创伤性成长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尤其那些天资聪慧、生性敏感的孩子,心理不断受阻,又无法建立自我成长通道,结果只能是“自闭”或其他形式的精神分裂——这就是“自闭症”的成因。

但并不是有了“成因”就一定会导致孩子心理残疾,就像人生病了不一定都会要命一样。人有本能的自我愈合能力,父母可以在某些事上做得不好,只要不是一直错上加错就可以。就当下“自闭症”儿童来说,家长们早期的失职或失误本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后期误入歧途才最可怕。

其实,在孩子的问题刚被发现时,年龄往往还小,有充足的解决时间,正确的办法应该是尽快把正常母爱和正常生活环境还给孩子,那么孩子会进行自我修复,慢慢变得和其他孩子一样完好。可惜的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孩子的问题和早期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急急忙忙带着孩子往医院走,从一个小过失,走向一个大错误。

关于自闭症儿童

关于自闭症儿童

每年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有人曾经这样描述:自闭症儿童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为自己而活;但是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承受着巨大且无法言说的压力

作为父母,首先要懂得自闭症儿童跟其他孩子一样,他们的一些特征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也许他们会用一个特别的方式去看待和理解我们的世界,但这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积极地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走出自己的世界、走出孤独。在这其中,如何解决让孩子参与活动、参与游戏的问题就显得极为迫切。

增强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一:为自闭症儿童安排合适的活动

自闭症儿童往往在人际交往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和缺陷,要想帮助孩子丰富这一点,仅仅靠在家庭环境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多给孩子安排家庭以外的活动,例如:

1、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

父母在空闲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多去户外活动,让孩子多接触外面的环境、人和事物,让孩子锻炼、丰富自己的技能。在活动中多鼓励孩子,让其建立自信心和坚韧性,帮助强化孩子的社会性。

2、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

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一个或多个年龄相仿的伙伴,这种玩耍不是单纯地让孩子们待在一起,父母应该要费点心思,把玩耍时间作为孩子教育干预的内容之一。也许刚开始不会很顺利,请父母一定要多些耐心和细心;在伙伴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避免让孩子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增强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二:打开自闭症儿童心扉的小游戏

多年来,我们知道自闭症是一个“谜”,目前还没有找到它的病因,可以肯定的就是自闭症是先天性的脑发育障碍疾病,是神经系统的疾病,并且将终身伴随。但是,只要在早期经过正确地、坚持不懈地干预,大部分自闭症儿童是能够融入社会、独立生活的。在教育干预中,游戏教学对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1、进行语言训练的小游戏。

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存在语言交流障碍,即使有开口说话的能力,但也缺乏交流性质,主动语言极少。所以,进行语言训练的小游戏就可以激发他们的 趣,创造交流的机会。通过讲故事或是唱歌谣的方式,向孩子提问,让孩子参与其中进行对话;还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简单情节进行游戏,例如“打电话”,给孩子设计一些日常用语。也许孩子最初只是机械化的诵读,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让孩子运用到真实生活中,并加深印象。

2、进行感官感知训练的小游戏。

自闭症儿童对陌生环境会存在未知的恐惧感,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所以感官感知类的游戏就十分必要。可以先从简单的身体接触开始,例如“挠痒痒”,在孩子身上瘙痒,让孩子笑起来;融合儿歌和肢体动作的游戏活动“小蚂蚁上树”等等。这一类的小游戏可以营造愉快的气氛,让孩子们真正笑起来,排除他们的焦虑和恐惧,让他们体会到游戏的快乐,从而抑制了不良情绪的产生。

3、进行体育训练的小游戏。

孩子天性爱动、爱玩耍,父母可以让孩子多进行体育活动,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是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踢球、跳绳,可以让孩子与正常儿童一起活动,让欢快、轻松的氛围来感染他们,激发他们参与其中的欲望,并渐渐融入进去。

4、进行注意力训练的小游戏。

对一些注意力差的孩子,也可以针对这一点来进行训练。例如“抢食物”游戏,在桌子上摆放着食物或玩具,父母喊“1、2、3”一起抢,抢到的就会得到食物和玩具。在进行这类游戏时,需要孩子全神贯注地看着物品,所以长期进行这种游戏活动,可以改善孩子的注意力。

5、进行观察力训练的小游戏。

自闭症儿童往往不会去注意他人的变化,不会注意地去观察人或事物,这也可以通过小游戏来训练。例如玩“大风吹”的游戏,家长说:“大风吹”,孩子问:“吹什么?”家长回答:“吹穿蓝衣服的人。”这时就可以激发孩子的观察力,看看哪个人穿的是蓝衣服,并找出来。通过这些游戏活动,都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6、进行交往能力训练的小游戏。

自闭症儿童往往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与人交流,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角色扮演类的游戏,给孩子创造与人交流的机会,并体验不同的角色特征。例如“过家家”游戏,让孩子扮演主人,父母扮演客人,准备一些玩具,让孩子进行买菜、做饭等不同的活动,努力扮好自己的角色。通过多次玩这一类的游戏,可以使孩子在社交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

不管是哪一种儿童,游戏都是他们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可以促进孩子能力的提高,训练其各种水平。针对自闭症儿童,父母应该更细心、更耐心,寻找适合孩子的游戏形式,帮助孩子摆脱孤独,打开心扉!

与自闭症儿童的沟通技巧

与自闭症儿童的沟通技巧一、应持有的态度

孩予被确诊为“孤独症”,对绝大多数毫无思想准备的家长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这对家长、家庭都将是严厉的打击和严峻的考验。正因为 此,家长的责任就更加重大,家长必须拿出十二分的信心和勇气来面对现实、面对孩子。

1、切忌过分投入

因为孩子的特殊疾病,许多家长注意孩子的特殊需求,把所有时问都用在对孩子的照管和教育上。一是过分关心和疼爱孩子,对孩子百般保护,衣食住行都包办代替,这样容易导致孩子的过分依赖,而缺乏独立性,因此一定要从生活小事着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二是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到孩子的教育训练上,而完全忽略了自己和家人。这是不正确的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不仅会使家长精疲力尽,还会对婚姻和家庭的平衡与和谐造成危机。因此,家长一定要给自己和家人适当的私人时间和空间。

2、勇于接受、用心去爱

对于每个完全缺乏孤独症知识的家长来说,孤独症的症状既难捉摸又不容易对付。任何家长不能因为孩子过分的奇特行为而感到失望,在感情上疏远孩子,忽视孩子的问题和特殊需求,这样对孩子和家长都不利。相反,只有勇敢地接受事实,只有用心去爱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病症,才能一点一点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家长一开始就有了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用心去爱孩子,同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为孩子制定合理计划和奋斗目标,这对孩子、父母、家庭都有好处。

3、信心、耐心、恒心缺一不可

无论您对做父母有多少思想准备,从不会想到要做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家长。这可能是对家长的自信和自尊的很大打击。一开始,恐怕没有几个家长知道怎么处理孩子发脾气等情绪、行为问题,甚至觉得无法容忍,经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会处理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就觉得自信心又回来了。可是,孩子常常会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有些原因是家长一时难以明白的)发生情绪、行为问题,甚至有可能在孩子成长、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行为问题。这些都是对家长的考验。这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信心、耐心和恒心,而且缺一不可。

4、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

孤独症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生来具有体力和智力方面的能力,只不过是孤独症会使孩子眼下的能力发挥受到局限,至于以后他的潜力也很难预料。因此,家长既不能觉得孩子这也学不会他,那也做不到,又不能盲目高估孩子的能力,甚至脱离孩子能力的实际状况或盲目地与别的孩子攀比,而为孩子制定出脱离孩子能力状况的训练计划和今后的发展目标。一定要结合孩子的病程、目前的能力状况、受教育程度和接受能力等实际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短期训练目标、中期训练目标和长期的训练目标以及孩子今后的发展目标。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也更有利于自己。

5、合理训练

1)在指导下进行训练 孩子的训练应该是科学的。因此,家长一定要在专业人仕的指导下,通过规范的评估确定孩子的训练基线和能力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并进行训练。切不可盲目模仿他人的做法而强加给自己的孩子。

2)掌握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 孤独症儿童的训练与正常儿童的训练有共同之处,但是,在训练方式方面又有其特殊性,家长必须掌握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才能适应孩子发展的需要。 “个别化教学”是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的最重要的特征和手段。因为每一个儿童的语言及其相关能力是不相同的。因此,在选择训练内容、沟通方式等方面都要根据儿童的现有语言状况和发展潜能来制定个别化训 计划。

“二人互动”示范模式。所谓“二人互动”就是在语言训练中,有两个训练者参与,其中一个扮演指导者,另一个扮演儿童的模仿者,以此构成“一来一往”或“一问一答”的互动沟通模式。 “一对一”教学与“开放式”教学有机结合。“一对一”教学侧重“示范----模仿”,让儿童学习较为固定的内容。而“开放式”教学则是在较自然的生活、活动情景中或在其他项目的训练活动中,大量地、紧密的结合当时的活动内容给儿童提供语言的信息,帮助儿童理解语言的意义,并为儿童使用语言提供广泛的空间。

在偶发事件中教学。在生活(家庭、学校、社会)中,尤其是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等活动中,指导者要抓住机会促使儿童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展示已经的为、习惯;抓住机会,顺其自然的教给儿童沟通的知识、技能,并养成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与自闭症儿童的沟通技巧二、措施

1、父母帮孩子缓解孤独

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和早期干预,离不开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因为他们的“病态”、程度不同,需要的治疗方案也应有针对性;而“教师”角色更多地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父母承担。“因材施教”和“家庭康复”是对这些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2、时刻和孩子说话

孤独症孩子绝大多数语言发育迟缓,有的甚至丧失语言能力。他们面临的共同难题就是学会说话,利用孩子吃饭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教他说话,是家人不能回避的现实,而且要持之以恒。

语言训练可分阶段进行。比如,前期准备阶段教孩子模仿父母的口部动作,像张大口、闭嘴、打哇哇、伸收舌、弹响舌、舔舌、咬舌、模仿发声等等,以锻炼口、舌、唇、齿的灵活性。让孩子知道听指令做事,理解某些动作的意义---拍拍手表示高兴、摆摆手表示再见、拉拉手表示友好。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开始下一步“发单音”的训练了,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和孩子的生活结合起来,从称呼最亲近的人“妈”开始学发唇音;在拍一拍、抱一抱、打一打的动作中学习爆破音;借助孩子喜欢的食物和玩具学习一些词汇,如糖、、棋。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孩子的目光注视及与父母的对视,使之能模仿爸爸他*的口型发音。如果孩子的发音不准确,没必要在短时间内刻意纠正,以防影响他的学习兴趣。当孩子的单音字说得比较好了,就可以着手教他学双音节词语了,并将认知渗透其中,依靠实物和图片,教孩子会说“杯子”、“面包”、“橘子”、“猴子”。有了这些“铺垫”之后,再对孩子做简单的问答训练,目的是让他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习沟通。

3、与教育“挂钩”

为孤独症孩子治病,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教他们学习生存的技能和与人交往的规则、方法。爸爸妈妈不妨把他们看成是正常的孩子,营造一个让他们学着自己照顾自己的氛围,比如自己穿衣服、穿鞋,自己吃饭,自己洗手、洗脸;学习适应环境和与人配合。但设定的目标应贴近孩子,同时把这个将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目标,一点点地、分步骤去实现,使 他们稍稍努力就能看到成果;之后反复练习,将成果巩固下来。如果设定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百分百地会令孩子产生挫败感,使他们刚一起步就退缩回来,欲速则不达。因为,对一般孩子来说很容易学会的生活技能或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良好习惯,孤独症孩子却要学习半年或更长的时间。所以,爸爸妈妈在心里给孩子定的标准一定要比同龄的正常孩子低很多,急躁情绪和攀比心理万万不能有。

教这些孩子有意识地与人交往,先要让他们对交流感兴趣。比较好的方法是长久地和近亲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亲人的手势、动作、语言、表情、相互表达和回应的方式、交往的技巧;耐心地给孩子反复示范,一次次地引领孩子模仿。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最好能将日常生活的内容与训练结合起来,变枯燥的训练为有趣的游戏,逐渐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个很好玩的活动,进而对父母即对“人”发生兴趣。孩子得了孤独症,既不是爸爸他*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父母应说服自己与自卑心理“绝缘”,带孩子走出家门,到处看看;帮助他找到小伙伴,在与小朋友相处的细节上给予及时的指导,扩大其生活范围。这对孩子萌生交往的愿望很有好处。

为什么话多太调皮也可能是自闭

为什么话多、太调皮也可能是自闭症?

如果孩子会说话,还会说特别多的话,却不能和其他人正常交流,这样的孩子也不能正常的融入社会,也有可能是自闭症,而后者往往容易被家长忽视,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期。

而孩子太调皮或是高端自闭症:高端自闭症即语言发育正常的高功能自闭症,属于一种高功能的自闭症。与闭口不言的普通自闭症患儿大相径庭,这群孩子很可能是班上的“捣蛋王”,活泼好动,不听指挥,且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看似更像多动症。

据介绍,高端自闭症的患儿往往机械记忆能力很好,如认路、记忆火车时刻表、地铁站公交站牌等;他们可能对某些领域或学科如生物、地理、自然等有较深入的了解;他们的智力和语言能力是正常的,有时甚至会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或者说出一些让大人感到吃惊的话,显得文绉绉,像个小大人;虽然他们和小朋友的相处常常有冲突,但是他们却是有交流和交往愿望的,只是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不懂得如何和别人打交道,从而容易受同龄人排斥。另外,他们可能行为比较刻板、固执、思考问题直来直去,显得不是那么灵活,还存在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精细动作能力差等问题;比较讨厌写作业,可以口若悬河般地说出某件事情,却不能将所说的写在作业本上。

自闭症最佳治疗时机:

越早发现有自闭症进行干预越好,孩子在小的时候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大脑的可塑性比较强,如果能够3岁前接受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此外,5岁之前也有治疗的机会。 儿童心理医生建议,家长在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就要开始关注孩子眼神的交流,如果感觉到孩子有眼神呆滞、不与人眼神交流、语言发育迟缓等症状时,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筛查。周围 人也不要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这些“星星的孩子”,让他们在一定的熟悉放松的环境中,才能与他们更好地沟通。

儿童自闭症的判断标准:

1、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

2、五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3、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

4、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5、九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

6、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

7、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

8、十六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

9、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10、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自闭症_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自闭症儿童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

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_带你认清自闭症的各种表现

所以望家长们注意,孩子两岁前,要特别注意是否有自闭症的相关症状。毕竟,现在自闭症的发病率已经高达一百五十分之一。

治疗自闭症,自闭症的表现,自闭症的危害

此外,自闭症男童中约10%有染色体脆弱症。3、病毒感染:孕妇怀孕期间还会出现病毒感染,这也是导致自闭症的原因之一。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麻疹或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伤而导致自闭症。

Hash:7f11a278cae482319983749b05322df7c4429209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