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病变而引起的慢性溶血性疾病,临床上以间歇发作的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尿、睡眠后溶血加重为特点。男女均可发病,男性较多。多见于青壮年,小儿时期极少见。
导致造血干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临床上PNH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因而推测可能的发病机制是:某种致突变源使造血干细胞发生突变,加上病毒、某些药物等因素导致免疫功能失调,使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受损而减少,突变的造血干细胞有机会增殖而发病。这一学说尚需研究证实。
起病缓慢,首发症状为轻重不等的贫血,多数病人有血红蛋白尿,其尿呈酱油色或棕色,但有25%病人在病程中始终无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多在夜间睡眠后发生,清晨睡醒时较重,下午较轻,白天睡眠也可致发作。发作时常伴有寒战、发热、头痛、腹痛、腰痛等症状。血红蛋白尿的发作情况差别很大,有的仅偶然发作,有的发作频繁,并常伴有黄疸。发作的诱因以感染为多见,药物、输血反应、疲劳和手术等均可诱发。溶血的量与许多因素有关:
1.异常克隆的大小血液循环中补体敏感红细胞的所占比率差异很大,1%~90%。这些细胞都有发生溶血的危险。
2.红细胞的异常程度差异也很大,这与细胞膜表面补体防御蛋白的含量差异较大有关。
3.补体活化的程度感染、输血反应等均可引起补体活化,特征性的睡眠性溶血可能是由于 内毒素经肠道吸收而致补体活化有关。
长期血红蛋白尿可引起肾内含铁血黄素沉着,而致含铁血黄素尿。长期的血红蛋白尿和含铁血黄素尿又可使体内铁丢失,而致缺铁性贫血。
有些病人由于血小板的减少及其功能异常,而有出血倾向,如齿龈出血、鼻出血和皮肤出血等。血红蛋白尿频繁发作者,由于长期红细胞破坏过多或输血过多可致轻度黄疸或皮肤色素沉着。肝脾常轻度肿大。
有些病人在病程中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少数病人可转变为急性白血病或骨髓纤维化。
尚无特效治疗。部分病人可有一段时间全无症状,这段时间内不需要治疗,但应注意避免过劳和防治感染,禁服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减少血红蛋白尿的发作。
由于长期溶血,可致胆石症。本病的血小板膜与血浆补体的相互作用失常,导致血液高凝状态而引起血栓形成,以下肢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的血栓形成较为多见,腹部静脉栓塞时出现类似急腹症的剧烈腹痛。若门静脉栓塞,可引起门脉高压甚至肝功能衰竭。长期血红蛋白尿可引起肾内含铁血黄素沉着,而致含铁血黄素尿。长期的血红蛋白尿和含铁血黄素尿又可使体内铁丢失,而致缺铁性贫血。由于血小板减少及其功能异常,而有出血倾向。由于长期红细胞破坏过多或输血过多可致黄疸或皮肤色素沉着,肝脾肿大。有些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少数病人可转变为急性白血病或骨髓纤维化。
严重贫血、急性溶血、慢性溶血合并溶血危象或再障危象的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
给患儿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铁丰富、清洁易消化饮食。血红蛋白尿发作期间避免选择酸性食物,如各种肉类、鱼、虾等,这样有助于碱化尿液,从而使肾脏得到保护。
患儿多存在全血细胞减少,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而感染是诱发溶血和再障危象的原因之一,因此应为患儿进行保护性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平时多注意补充体内缺乏的营养,每天需要有足够的营养摄入体内。
一、小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发病原因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病变而引起的慢性溶血性疾病,临床上以间歇发作的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尿、睡眠后溶血加重为特点。男女均可发病,男性较多。多见于青壮年
一、小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症状体征起病缓慢,首发症状为轻重不等的贫血,多数病人有血红蛋白尿,其尿呈酱油色或棕色,但有25%病人在病程中始终无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多在夜间睡眠后发生,清晨睡醒时较重,下午较轻,白天睡眠也可致发作。发作时常伴有寒战、发热、头痛、腹痛、腰痛等症状。血红蛋
血间接疸红素增高,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或消失,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尿含铁血黄素阳性。
Hash:33a15c5e07f3fe220b5f77227c00b395be22e355
标签: 小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血红蛋白尿 饮食禁忌 蛋白尿 睡眠 饮食 发病
【声明】本文由用户Ginger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