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6 11:43:14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尿蛋白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肾病综合征病人尿蛋白的危害

BY:大叔18岁 2024-07-16 11:43:14 1485 ℃

一、尿蛋白产生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有效滤过孔的半径约为30埃左右。凡分子量大于6~7万的物质难于通过滤过膜。浆中白蛋白分子量为69000,分子半径为37埃左右,因此很难进入尿中,只有分子量小的溶菌酶、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可以被肾小球滤过而进入尿中。同时,肾小球基膜含有丰富的涎酸蛋白,使其表面形成一阴电荷层,血浆中某些蛋白质虽然分子量不大,但带有阴电荷;同性相斥,亦不能滤过入尿中,血清白蛋白在血清ph为7.42条件下,呈阴电荷状态,因而也很难通过。此外肾小管蛋白尿呈无选择性地重吸收。

  因此,正常尿中蛋白很微量,24小时尿中少于150毫克,多为小分子蛋白,或由肾细胞、尿路上皮细胞排泌的某些蛋白质

  由于肾小球的疾病,使肾小球滤过膜或电荷屏障受到破坏,就会有大量血浆蛋白被滤入尿中,而出现蛋白尿,称之为病理性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肾脏淀粉样变性等。

  病理性尿蛋白除了肾小球性蛋白尿外,还有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肾组织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是由于在病理状态下,肾小管重吸收蛋白的功能障碍引起的,多见于肾小管及间质的疾病。溢出性蛋白尿是由于病理状态下,血浆中某些小分子蛋白质大量增加,且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进入尿中,形成蛋白尿。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严重挤压伤等疾病。肾组织性蛋白尿指肾组织的蛋白质进入尿中或肾组织在病理状态下向尿中排泌蛋白质。4类病理性蛋白尿的特点是:肾小球性蛋白尿一般尿蛋白量较多,以白蛋白为主;肾小管性蛋白尿尿蛋白量较少,以溶菌酶、β2微球蛋白等为主;肾组织性蛋白尿常不单独存在,多与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蛋白尿同时存在;溢出性蛋白尿有原发疾病存在,为特殊的蛋白质。

二、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的危害有哪些

  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其最主要的一个症状就是有大量尿蛋白,尿蛋白的发生不仅仅是营养蛋白的大量流失,并且尿蛋白对于肾小球、肾小管等都会造成损害,从而造成肾脏的纤维化。经研究证实,尿蛋白的发生是造成尿毒症的第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尿蛋白最大的危害在于毒蚀肾脏,引发尿毒症。那么,尿蛋白究竟有哪些具体危害呢?

  首先,尿蛋白的系膜毒性

  在肾衰模型中,可以观察到血清蛋白在肾小球系膜中的蓄积,这些大分子物质在系膜区的聚集可引起系膜细胞损伤、增生,各系膜基质合成增加,从而产生肾小球硬化。尿蛋白在肾病模型中,肾小球中有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载脂蛋白b以及载脂蛋白a沉积这些聚集最终也可导致肾小球的硬化

  其次,尿蛋白对近曲小管细胞的毒性作用

  当发生尿蛋白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蛋白量增加,使得溶酶体活性增加,提示蛋白引起溶酶体溢入小管细胞浆,随后的细胞损伤可刺激炎症和疤痕形成

  再次,尿蛋白引起的小管细胞生物学变化

  一般,出现尿蛋白的许多肾脏病都存在着细胞过度增生,代表着一种非适应性的反应,会导致肾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蛋白质可直接调理小管细胞功能,改变其生长特性及其细胞因子和基质蛋白表型表达,可导致小管基底侧释pdgf、fn和mcp-1,诱导纤维化过程。

  最后,尿蛋白引起小管间质缺氧加重

  尿蛋白重吸收各消化大量蛋白质需额外能量,可造成小管细胞缺氧, 以致引起小管细胞损伤。

  综合上述的内容可见,尿蛋白的缺失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故要引起注意,及时治疗。

三、慢性尿道炎尿蛋白的治疗是什么

  蛋白尿是肾病的一大典型症状,但尿蛋白漏出的多少并不能体现肾病病情轻重。

  蛋白漏出少不一定说明肾脏病理损伤轻;大量蛋白尿也不能说明肾病病理损伤严重。如如微小病变型肾炎及轻度系膜增殖性肾炎,肾脏病变轻微,但每日尿蛋白量可达几克甚至十几克。

  一般来说蛋白尿分为,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指蛋白质电泳特点是以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为主,如白蛋白、α1球蛋白、转铁蛋白及γ球蛋白。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如α2球蛋白、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等含量较少。

  在微小病变型肾病、轻度系膜增殖性肾炎、部分膜性肾病和早期病变的膜性增殖性肾炎及局灶节段性硬化性肾炎患者,多呈现选择性蛋白尿,表明小网(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较轻。

  非选择性蛋白尿, 指蛋白质电泳特点是大分子和小分子蛋白质同时出现, 表明小网(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比较严重。

四、肾病综合症临床蛋白尿症状有哪些

  1.蛋白质分子大小 肾小球毛细血管对某一物质的清除与该物质的有效分子半径成反比,蛋白质分子量越大,滤过越少或完全不能滤过。一般情况下,分子量在6万~7万道尔顿的血浆蛋白质(如白蛋白)滤过较少,分子量大于20万道尔顿(如α1脂蛋白等)不能滤过,而分子量较小(小于4万)的血浆蛋白,如溶菌酶、β2-mg和免疫球蛋白的轻链等,则可自由滤过。这种滤过作用因蛋白质分子量不同而异的屏障作用,称为分子选择屏障(机械屏障)。这种屏障作用是由肾小球滤过膜的超微结构决定的。肾小球滤过膜由内皮、肾小球基底膜(gbm)和上皮层组成。内皮细胞间的间隙为40~100nm,血浆中全部可溶性物质(包括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均可通过;gbm由内疏松层、致密层和外疏松层组成,gbm上有滤过,孔半径为3.5~4.2nm,形成一层粗滤器,可允许部分白蛋白(分子半径3.7nm)和转蛋白通过。上皮层:上皮细胞的足突之间有裂隙,其上有隔膜,上面有小孔,孔径为4×14nm,形成一层细滤器,使比白蛋白较大的分子不能滤过。

  2.蛋白质带电荷情况 肾小球基底膜的内层、外层,肾小球血管袢的内皮、上皮细胞表面及系膜基质含有丰富的氨基多糖成分(硫酸肝素)和涎酸,两者均使肾小球滤过膜带阴电荷,构成了静电屏障。通过同性电荷相斥的原理,带阴电荷蛋白质清除率最低,而带阳电荷者清除率最高。研究证明肾小球疾病时,肾小球基膜涎酸成分明显减少,使带阴电荷的白蛋白滤过出现蛋白尿。肾小球阴电荷场除有静电屏障外,还有维持细胞形态和毛细血管结构的功能。因此,临床上单纯静电屏障作用丧失者少见,多伴有组织结构功能异常。

  3.蛋白质的形态和可变性 由于上述肾小球机械屏障作用,使排列疏松呈线状形态的分子较排列紧密呈球形的分子更容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4.血液动力学改变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与肾小球内压和肾血流量有密切关系。入球小动脉血浆流量下降和膜两侧静压代偿性增高,是肾小球损害时普遍的血流动力学调节机制。此时单个肾小球滤过分数增高,出球端的蛋白浓度高于正常,使血浆蛋白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弥散增加。肾内血管紧张素ⅱ增加使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压力增加,亦可增加蛋白漏出。

  电荷屏障异常(如微小病变)主要导致白蛋白漏出,表现为选择性蛋白尿,在光镜下肾小球结构无异常,但用特殊染色技术,可发现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阴离子明显减少。白蛋白清除分数增加,可反应电荷屏障缺陷的程度。机械屏障异常,如膜性肾炎,膜增生性肾炎或伴有gbm生化、结构改变的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遗传性肾炎等均可有明显的结构改变,使所有的血浆蛋白滤过增加,即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尿蛋白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肾病综合征病人尿蛋白的危害

肾组织性蛋白尿指肾组织的蛋白质进入尿中或肾组织在病理状态下向尿中排泌蛋白质。经研究证实,尿蛋白的发生是造成尿毒症的第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尿蛋白最大的危害在于毒蚀肾脏,引发尿毒症。综合上述的内容可见,尿蛋白的缺失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故要引起注意,及时治疗。

肾病综合征患者为何出现蛋白尿

就目前来说,我国患肾病的人还真是不少,上至几十岁的中老年人,下至一些青少年,总而言之,年轻化的趋势明显。当患了肾病之后,常见的症状就是蛋白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肾病综合征蛋白尿的危害大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1、长期的低蛋白血症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小儿的生长会出现发育迟缓。2、免疫球蛋白减少会造

肾病综合症为何大量蛋白尿

肾病综合症为何大量蛋白尿!血液中的水及其溶质通过肾小球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必须经过毛细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基底膜和上皮细胞,这三层结构称为肾小球滤过膜。三层滤过膜均有一定的孔隙,仅能允许一定分子量和分子直径的物质通过,因而构成滤过膜的孔径屏障

Hash:f1eadc1fabc93ac14d57d13913ac6629e4bd32ae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