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8 00:27:26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血栓形成

BY:大叔18岁 2024-07-18 00:27:26 377 ℃

血栓形成是指人体或动物在存活期间因某些诱因,液有形成分在循环血中发生异常的血凝块,或者在心脏内壁或血管壁上发生血液沉积物。血栓可以根据体内解剖部位分为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微血栓,也可以按照血栓的组成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混合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有的根据肉眼所见的颜色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和混合血栓等。

血栓形成原因

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涉及的病因相当广泛。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对血小板生物化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因子化学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研究的深入,对血栓形成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目前认为血栓形成是复合因素所引起的,其中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均有重要作用。近来对于血液蛋白酶抑制物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先天性血栓性物质或先天性血栓倾向的病人,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常见的病因如下:

1.血栓性素质

(1)抗凝物质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异常抗凝血酶Ⅲ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肝素辅助因子Ⅱ缺乏。

(2)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纤溶酶原缺乏、纤溶激活物质缺乏、纤溶抑制物增多、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2.静脉血栓形成

(1)血流淤滞:妊娠、肥胖创伤外科手术充血性心力衰竭、卧床过久。

(2)凝血亢进:恶性肿瘤、骨髓增生性疾病。

(3)其他:口服避孕药溶血危象。

3.动脉血栓形成

(1)血管壁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

(2)血液黏度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浆细胞病、烧伤

(3)血小板功能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微循环血栓形成

(1)栓塞:多见于动脉血栓。

(2)凝血活性增高:细菌内毒素、病毒、溶血、坏死组织、肿瘤细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清病、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形成症

1.静脉血栓 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栓,通常由血流缓慢或淤滞所引起,静脉血栓特点是含有大量红细胞和纤维蛋白,血小板表现聚集和脱颗粒改变,其数量较少;血栓外观似试管内的全血凝块,颜色暗红,称红色血栓,静脉血栓形成常常引起血管腔闭塞,因而血栓近端以红细胞为主,尾端往往有新的血小板黏附在表面,这种血栓多发生于大静脉,常见的如腘静脉,股静脉,髋静脉,可表现为下肢水肿疼痛皮肤颜色改变,血栓脱落可随血流进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2.动脉血栓形成 又称白色血栓,主要是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通常发生在血流较快而血管壁有损伤的部位,或血管异常部位,血小板只黏附在病变的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血栓,血液通过时可有纤维蛋白在局部形成,并附着于血小板血栓表面,纤维蛋白丝上残留的凝血酶又可以使血流中血小板附着于纤维蛋白丝上,结果形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一层一层地反复覆盖,纤维蛋白丝也可以网住部分红细胞和白细胞,如果血栓的头,体,尾3部分明显即称混合血栓,及至血小板血栓逐渐长大,则可以闭塞血管,影响血流,引起该病变动脉所支配的组织缺血,缺氧,发生严重的缺血性损伤,常见的有心肌缺血,梗死,脑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及肢体动脉栓塞,表现为心绞痛偏瘫意识障碍,肢端疼痛及肢体缺血性坏死等,血栓脱落可随动脉血流进入较小的动脉内引起栓塞,常见于脑,脾,肾等器官,若栓塞发生在冠状动脉或脑动脉分支,常可危及生命,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是两种不同病因所致的动脉闭塞性病变。

血栓形成危害大

血栓的形成,是由于人体自我防卫机制在起作用,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我们体表上有了创口会出血,这时血小板会聚集到创口处,迅速形成血栓以帮助凝血、止血。

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动,也不会形成血栓,在特殊情况下,如血管有硬化、狭窄等损伤,天气寒冷、出汗过多、血压过低、缺乏饮等情况下,会使血流缓慢、血液浓缩粘稠、致凝血功能亢进或抗凝功能削弱时,则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处于“易栓状态”。 例如,如果创口发生在心脏或血管腔内,或者血管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液中的血小板一样会聚集到创口处形成血栓,这种血栓就非常“凶险”。

血栓形成之后,部分或完全堵塞原位血管,这称为“原位血栓”;而血栓一旦脱落,随着血液流动而移动,会跑到其他部位的血管形成堵塞,这就是 常说的“血栓栓塞”。

血栓病可以发生在血管的任何地方,血栓随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如果在脑动脉血管中停留,阻碍了脑动脉正常血液的流通就是脑血栓,从而引发缺血性中风发作,若堵塞了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则会诱发心肌梗塞,此外,还有下肢动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血栓形成,大多数一发病就会出现严重症状,如脑梗塞偏瘫失语;心肌梗塞的剧烈心前区绞痛肺梗塞引起的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如下肢形成血栓则会引发两腿疼痛,或出现冰凉感和间歇性跛行等。极严重的心、脑梗塞和肺梗塞还可引发猝死。但有时也可无明显症状,如常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仅有小腿酸胀不适,很多患者以为是劳累或着凉,不以为然,因而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尤为遗憾的是,很多医生对此也容易误诊,待到出现典型的下肢水肿时,不仅会给治疗带来困难,也容易留下后遗症

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1.预防性治疗

对有明确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颈动脉狭窄等应尽早进行预防性治疗,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50~100mg/d,噻氯匹定250mg/d,对脑卒中二级预防有肯定效果,推荐应用;长期用药中要有间断期,出血倾向者慎用。

2.针对可能的病因积极预防

(1)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因为血压过高,易使脑内微血管瘤及粥样硬化的小动脉破裂出血;而血压过低,脑供血不全,微循环淤滞时,易形成脑梗死,所以应防止引起血压急骤降低,脑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以及血凝固性增高的各种因素。

(2)积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讲究精神心理卫生,许多脑梗死的发作,都与情绪激动有关。

(4)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度的体育活动有益健康,避免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要以低脂肪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要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霉变的食品,咸鱼,冷食品,均不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要禁食。

(5)当气温骤变,气压,温度明显变化时,由于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多半不适应而患病,尤其是严寒和盛夏时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免疫能力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比平时高,所以要特别小心。

(6)及时注意脑血管病的先兆,如突发的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口水;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定;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等。

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一、执行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排便的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头部禁用冰袋

三、起病24-48小时,仍不能自行进食者用鼻饲流质饮食。轻度麻痹着,尽量让病人从口进食,但避免吸入性肺炎

四、根据医嘱给予脱水剂,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五、根据医嘱给予抗血栓治疗。要观察出血倾向,如检查皮肤黏膜、结合膜有无出血点等,发现异常时通知医师处理。

六、做好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

七、做好出院指导,如戒烟、戒酒,进蛋白、高维生素、低、低糖饮食。加强瘫痪肢体的锻炼和语言训练。

血栓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呢,血栓形成的治疗方式,防止血栓形成的方式,血栓形成的中医疗法

一、血栓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呢1.白色血栓(palethrombus)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室)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propagatingthrombus)的头部〕。镜下,白色血栓主要由许多聚集呈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构成,其表面有许多中

血栓形成与感染,血栓的形成原因

一、几种血栓形成的因素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涉及的病因相当广泛。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对血小板生物化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因子化学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研究的深入,对血栓形成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认为血栓形成是复合因素所引起的,其中血管壁

血栓形成的原理,血栓形成的危害

一、血栓形成的机制有哪些呢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涉及的病因相当广泛。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对血小板生物化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因子化学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研究的深入,对血栓形成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认为血栓形成是复合因素所引起的,其中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均有重要作用。

Hash:2c5bb1d4a46664ca708ea396d94260d013ba46bd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