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0 03:25:02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尿结石有什么危害

BY:大叔18岁 2024-07-20 03:25:02 1206 ℃

尿结石发生在患者的尿道处,给正常的排尿造成不便还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发生,因此明确尿结石的危害无疑能够加深认知和重视,同时对应的进行专业的防治工作是可以更好的确保身体健康的,那么尿结石有什么危害,一起来了解吧。

尿结石有什么危害

尿石症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结石对尿路的局部损伤,结石引起尿路梗阻和并发尿路感染这三方面: 局部损伤:小的结石,可以在尿路内自由活动,容易磨伤尿路粘膜引起出、肾绞痛,但是这种局部损伤还是比较轻的。

大的比较固定的或鹿角性的,虽然疼痛并不厉害,但可长期压迫尿路粘膜,使上皮脱落、组织溃疡,以至结石与输尿管管壁形成粘连,严重的还可能引起癌变。

尿结石其发病与膳食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因此,预防尿结石的发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吃的是否合理。医学专家指出,预防尿结石的措施就在于科学合理膳食,有了身体不适请立即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尿结石病发早期的征兆

一、出现肾积水和急性无尿现象

出现双尿路结石可引起急性无尿,即结石性无尿。

二、患者会出现排石的症状

小部分病人有小结石、砂石排出史。尤其在疼痛和血尿发作时。

三、患者出现血尿的现象

在疼痛时常伴随着发生血尿,尤其是肾绞痛发作时,几乎均可见到血尿,在体力活动后可加重。偶有因无痛性血尿而就医者。

四、出现尿路感染

发生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出现急性尿路感染时,腰痛的感觉会加重,并伴发生发烧寒战及血白细胞升高的症状。

五、患者出现腰腹疼痛

结石引起梗阻时表现为肾区或一侧腹部钝痛或酸胀不适,大都呈间歇性,特别是在活动或劳动可促使发作和加重,如果结石梗阻尿路,会引起肾绞痛。

尿结石的治疗原则及预后

治疗原则

治疗尿路结石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治疗原发病如代谢紊乱、感染或已存在的解剖因素;另一方面是处理结石的并发症即梗阻,感染。最简单而有效的是大量饮,稀释尿可延缓尿石生长及防止尿石再发,有感染时大量饮水多可促进引流。

改变尿pH也可防止结石复发,胱胺酸更易溶于pH在7.5以上的尿液中,苏打及枸橼 酸可碱化尿液。别嘌呤醇口服可减少尿酸及2,8-双羟腺嘌呤的产生,故对控制该类结石复发有效。

既往手术适应证为:①结石过大,估计不能从尿路排出者;②伴发肾积水、感染,引致肾功能减退者;③经常发生严重疼痛及大量血尿,影响健康者;④急性梗阻性无尿或少尿;⑤经长期施用非手术疗法无效者。

对于输尿管结石,针刺和中药治疗效果都较好。在梗阻或感染较重的病例以及结石较大,用上法不能排出结石时,仍应考虑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较小的膀胱结石,可试用中药化石及抗感染治疗。如结石较大,则应做耻骨膀胱切开取石及造。近年来小儿肾结石多可经体外震波碎石处理;经内腔镜、经皮取石在小儿应用较受限。

调整饮食结构预防复发

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统常见病,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尿道结石膀胱结石。肾结石是由草酸组成的化学物质,可引起肾绞痛。目前,医生建议采用减少饮食中钙摄入量的方法来预防肾结石的复发。

根据结石的成分调节饮食结构,决定预防结石的饮食。

1、尿酸结石应采用低嘌呤饮食,膀胱酸结石应采用低蛋氨酸饮食。水果蔬菜能使尿液转为碱性,对防止尿酸胱氨酸结石较好,肉类食物使尿呈酸性,对防止感染结石较好。

2、对酸结石采用低钙、低磷饮食,含钙肾结石宜避免高钙、高、高草酸、高动物蛋白、高动物脂肪及高糖饮食。

3、采用高纤维饮食,一般认为患者有肾结石的病人最好能少吃盐和动物性蛋白,坚持大量饮水,保持尿量在2000~3000毫升/天,这样不但起到预防肾结石复发的作用,还能保证钙摄入量,对身体其它方面都有好处。

注意事项

尿结石的患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熬夜

2、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

4、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会合理减压。

尿结石治疗的常见注意事项有哪 些

尿结石治疗的常见注意事项如下

少吃大豆类等高蛋白食物。蛋白含量过高,也可代谢后增加尿中尿酸的排出量,不宜长期食用。

要少吃咸菜腊肉和煎炸食品,以保持饮食清淡,同时注意多喝水,以预防尿结石的发生与复发。

减少盐的摄入,因为高盐食物可促使尿钙增加,同时减少枸橼酸盐的排泄,由此增加尿结石发病率,故在日常膳食中烹调时要少放盐,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嘌呤类,代谢后可以产生大量的尿酸,不宜长久大量食用。

减少草酸的钙食物的摄入,尿中的草酸多数来源于机体代谢,少数是来源于食物,但仍要注意减少肠道对草酸的吸收,要尽量避免食用含草酸丰富的食物如咖啡巧克力等。

不大吃大喝。限制超量营养摄入,对于草酸盐结石患者,为了预防结石复发应避免吃含草酸较高的食物,如菠菜香菇土豆栗子西红柿草莓杨梅等。如果是尿酸盐结石患者。应注意少吃含尿酸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产品、红茶花生等。

多注意喝水。日常生活中多注意饮水,增加饮水易引起大量尿量,稀释尿中的结晶,很容易排出体外,同时,对于尿道中细小的结石也可以及早排出体外,每天的饮水量2000~3000毫升,如果当地的水含钙量较高,应注意先软化后在食用。

其实尿结石患者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减少自己每一天的进水量,而且还应该对喝水,那样是对自己的身体有好处,同时每一位尿结石患者更加的不能憋尿,如果憋尿,那样就更加会损害自己的身体。不利于自己的健康。

11个不良习惯让男人易得尿结石

1.喝水少,经常憋尿

水能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各种物质的浓度,减少积聚并防止高浓度的盐类及矿物质聚积成结石,同时大量的水分还可使已形成的细小肾石排出体外。然而有些人饮水不足,导致排尿少,易患结石;经常憋尿,使易致结石的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大大增加形成结石的机会。每日饮水量要在3000~3500ml,饮水要分多次,并在全天中平均分配,达到一天排2升的尿液。如果整天都在烈日下工作,则饮水量也要适当增加。

2.常喝啤酒

有人认为啤酒能利尿,可防止尿结石的发生。其实不然,酿啤酒的麦芽汁中含有钙、草酸和嘌呤核苷酸等酸性物质,这些物质相互作用,可使人体内的尿酸增加,成为形成肾结石的重要诱因。

3.口味重,吃的太咸

盐和钙在体内具有协同作用,易引发结石,另外,太咸的饮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并可以干扰预防和治疗肾结石药物的代谢过程,不利于细小结石的溶解、排出。

4.常喝浓茶

茶叶中富含的草酸是形成结石的重要成分之一,有尿道结石病史及家族史者,要特别注意喝茶的量与方式。无法戒除喝茶习惯,则须避免整天喝茶,或是泡淡一些,降低茶叶的浓度,使草酸的浓度相对降低。空腹喝茶时,会有较大量的草酸吸收进入体内,形成结石的机会比较高,应尽量避免。

5.睡前喝牛奶

肾结石中大部分都含有钙盐,结石形成的最危险因素是钙在尿中浓度增高。人在睡眠之后,尿量减少,尿中各种有形物质增加,可使尿液变浓,尿中钙的浓度增加。由于牛奶中含钙较多,饮牛奶后2~3小时,正是钙通过肾脏排除的高峰,如此时正处于睡眠状态,尿液浓缩,钙通过肾脏较多,易形成结石。因此,结石病的易患人群应避免在睡前喝牛奶,一般建议在晚上临睡4个小时前饮用。

6.喜欢吃糖

吃糖后尿中的钙离子浓度、草酸及尿的酸度均会增加,尿酸度增加,可使尿酸钙、草酸钙易于沉淀,促使结石形成,三者同时增加更易形成结石。

7.过食含草酸钙的食物

我国的尿路结石大多数为草酸钙结石。如果食物中草酸盐摄入量过多,导致尿液中的草酸钙处于过饱和状态,多余的草酸钙晶体就会从尿中析出而形成结石。在食物中,含草酸盐最高的是菠菜,其他草酸盐含量较高的食物有芦笋核桃甜菜巧克力豆腐、牛奶、榨菜海带芝麻酱猪脑虾米皮等,食用时要适可而止。

8.过量摄入动物性蛋白、脂肪

有研究表明经常食用动物内脏如肝、脑、肾等高蛋白饮食,会在体内生成较多的草酸和尿酸,并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而摄食过多的脂肪则可增加尿中的草酸盐,会增加泌尿结石的发病率。

9.经常吃豆制品

豆腐、干豆类食品含有丰富的嘌呤,也会导致尿酸水平的上升,尿酸盐结晶增多,从尿中析出后形成肾结石。

10.服药不当

某些治疗胃病制酸剂含高量的钙,过量或长期服用易引起结石的发生。其他药物如磺胺、乙酰唑胺、氨硫脲、索密痛四环素等均容易引起尿结晶而引发结石,服用前应咨询医生,尽量选择其他可以替代的药物。

11.经常喝咖啡

摄入过量的咖啡因能增加尿液中钙的含量,患肾结石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泌尿结石的病因,泌尿结石症状,泌尿结石的诊断,泌尿结石的治疗

一、泌尿结石的病因(一)遗传不同种族的人都可患尿石症,但患病率有差异。在上著美国人、美国和非洲的黑人及上著以色列入,尿石症相当少见,但在主要由亚洲人和白种人居住的某些寒冷地区,尿石症的患病率却很高。一般认为黑色人种罹患率要比其他人种低。有人认为黑色皮肤可以保护人体少受紫外线照射而减少VitD的生成,

尿结石的症状,尿结石的四大表现形式,诱发尿结石的原因,预防尿结石的措施,尿结石饮食的疗法

继发性尿道结石,由于结石突然嵌入尿道内,多骤然发生排尿中断,并有强烈尿意及膀胱里急后重,多发生急性尿潴留。所以,治疗引起泌尿系结石的某些原发病对于预防结石复发也非常重要。

尿结石偏方,得了尿结石中医中药治疗方法尿结石的治疗的方法尿结石其它疗法

一、得了尿结石中医中药治疗方法(一)海金沙金钱草。(摘自中医中药网)海金沙和金钱草,每天各20克,煎水当茶喝。半个月后,果然从小便中排出一个像小麦粒大小的结石。后来我把此法告诉一个患肾结石的朋友,他服用之后也顺利地排除了结石。(二)金钱

Hash:aec7c83a8f038f46e49eb76ec14557797980367a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