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5 14:30:40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发烧不能吃鸡蛋吗

BY:大叔18岁 2024-08-15 14:30:40 894 ℃

对于发烧的人来说,补充营养和分是最重要的。而鸡蛋本身就富含多种营养,吃鸡蛋是最适合,但是民间传说发烧的人不能吃鸡蛋,这是为什么呢?朋友们跟着小编一起去揭秘吧。

鸡蛋要怎么吃才健康

鸡蛋作为健康膳食的一部分,是多种营养素的优质来源。鸡蛋中除了含有胆固醇之外,还含有多种营养素如不饱和脂肪蛋白质维生素b12、核黄素、叶酸维生素d等。但有证据显示,与健康个体相比,鸡蛋中的胆固醇对不健康人群(如ⅱ型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这些特定人群仍应适当限制鸡蛋的摄入量。

每天摄入不超过一个鸡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食物中的胆固醇摄入量对液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很小,因为大部分体内胆固醇都由肝脏合成。而与食物中所含的胆固醇相比,食物中其它成分如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的含量对血液胆固醇水平有更大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想吃多少鸡蛋都可以。早些年就有研究发现:每天摄入不超过一个鸡蛋并不会增加或者降低心脏疾病的风险,但更多的鸡蛋摄入是否有损于心脏或其它器官的健康目前仍不清楚。

糖尿病患者吃蛋清比较合理

蛋黄包含蛋白质、胆固醇、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而蛋清则主要包含蛋白质。如果只吃蛋清,就不会摄入胆固醇,但同时也错过了其它有益的营养素。然而对于需要限制胆固醇摄入的个体如糖尿病患者,仅吃蛋清是合理的。

或许由于胰岛素抵抗或脂蛋白水平的变化,可能会改变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胆固醇转运。而这种改变会增加食物胆固醇吸收和代谢的效率,从而增加心脏疾病的风险。此外,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也应减少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鸡蛋,尤其是蛋黄,是膳食胆固醇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同时限制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的食物如红肉,对于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和心脏疾病的风险则更为重要。

发烧不能吃鸡蛋吗

发烧是一种症状,可能是因为很多疾病引起的,但是,最常见的发烧就是感冒,因为病毒入侵,导致体内出现一种抵抗反应,其实发烧不是一件坏事情,是身体的一种正常的防御反应,因为细菌和病毒最适合的温度在36—37度,正是人体的正常温度,病毒入侵以后,身体会迅速作出反应,派出大量的白细胞去消灭 毒,同时,升高身体的温度,来杀死细菌和病毒。因此,正常的感冒发烧不必紧张,也不要急着去降温,多喝水多休息,身体的抵抗力增加了,病毒被消灭了,温度自然就下来了。

但是,民间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发烧不能吃鸡蛋,这是为什么呢?

认为发少不能吃鸡蛋的理由是这样的:“鸡蛋是一种蛋白质含量很高的食物,如果发烧时食用,会导致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增加,不但不利于体温降低,反而还会导致身体热量增加,不利于病情的恢复。”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查过医学的一些典籍发现,这样的说法根本没有什么根据,在感冒当中,胃肠都会有不适感,什么食物吃多了都不好,发烧吃鸡蛋只要不过量,应该无大碍。

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发烧的时候如果能吃鸡蛋,对我们的病情的控制会有帮助的,因为鸡蛋富含蛋白质,而我们发烧的时候就意味着病毒或者细菌的入侵,而我们身体的提抗力处于比较低的状态下,而身体的抵抗力跟蛋白质有很大的关系,所有的抗体都是蛋白质组成的,蛋白质不足,抗体产生就不足,就不能抵抗细菌和病毒,摄入一些鸡蛋,可以给我们的身体补充蛋白质,有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当然,吃鸡蛋也是有讲究的,不能煎着吃,过多的油脂会增加胃肠的负担,炒着吃也不是最佳的选择,可以选择煮着吃或者鸡蛋水,也可以蒸成鸡蛋糕,这样既容易消化,又给身体补充了蛋白质。

人在发烧的时候,也会破坏很多酶,尤其是消化酶,因此会出现胃口不好,食欲不佳,感冒的时候多半不想吃东西,而酶类的也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如果能够吃一些鸡蛋,可以增加身体内酶的合成,对我们的身体复原是有很大帮助的。

因此,科学家告诉我们发烧不能吃鸡蛋是没有什么理论依据的,如果发烧时候吃一些鸡蛋,对病情有帮助,每天吃1—2个鸡蛋也不会加重发热,但是要讲究吃鸡蛋的方法,现在对于营养有时候吃什么比怎么吃更重要。

常吃鸡蛋有四大危害

多食鸡蛋造成体内营养素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健康。很多食物营养价值很高,不代表我们就每天要去摄取这种食物的营养元素,我们还是要合理搭配我们的饮食,全方位的摄取自己身体所需的营养元素,才能达到体内营养平衡。相反,如果我们长期食用一种食物,即便再好再有营养也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鸡蛋也是如此。

吃鸡蛋过多,还会增加肝脏与肾脏的负担。一般来说,每日食用1~2个鸡蛋就可以满足我们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须的氨基酸。多吃鸡蛋只会转化成脂肪,导致肥胖,更重要的是分解下来的代谢产物和代谢后所产生的大量含氮废物会加重肝脏和肾脏的负担,不利于我们的身体。所以我们要控制好自己每天食用鸡蛋的数量,以免过犹不及。

多食鸡蛋,会使 胆固醇含量过高。鸡蛋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进食过量会造成体内胆固醇含量过高,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多食鸡蛋容易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在哺乳期妇女,不需要刻意的去每天吃很多鸡蛋来补充自己机体所需的营养,和平时一样即可,鸡蛋吃多了反而会使胆固醇含量过高,营养过剩,导致肥胖。产妇不必担心自己少吃鸡蛋会否营养不良等问题,只需合理饮食,科学搭配,就可以满足每天身体实际需要。

鸡蛋适用人群

1.一般人都适合:鸡蛋是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的理想食品。可以说,鸡蛋是我们生活中既经济又必不可少的食品。但营养如此丰富的鸡蛋并非吃得越多越好,也并非人人都可以放心食用。

2.高热患者注意:鸡蛋中的蛋白质为完全蛋白质,进入机体可分解产生较多的额外热量,称之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这种特殊动力效应以蛋白质效应最大,增加热量的效应可达30%左右。所以,发热患者吃鸡蛋后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如同火上浇油,于退烧不利。此外,发热患者消化腺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的活力下降,应吃清淡饮食,少吃含高蛋白质的食品。者肝炎患者较多食用蛋黄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不利于康复。这是由于蛋黄中含有脂肪酸和胆固醇,而脂肪酸和胆固醇均需在肝脏代谢。肝脏的负担过重,不利于肝炎的恢复,因此,肝炎患者不宜吃蛋黄。

3.肾脏病患者:肾炎患者肾功能和新陈代谢减退,尿量减少,体内代谢产物不能全部由肾脏排出体外,若食用鸡蛋过多,可使体内尿素增多,导致肾炎病情加重,甚至出现尿毒症高血压晚期食用鸡蛋会引起肾中动脉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和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应慎吃蛋或遵医嘱。

4.老年人:鸡蛋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一般认为胆固醇可导致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老年性疾病,这就产生了老年人不宜吃鸡蛋的说法。但是,近年来一些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鸡蛋中虽含有胆固醇,但卵脂的含量同样丰富,卵磷脂对心血管疾病有治疗作用,卵磷脂被吸收入血可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小并保持悬浮状态,从而减少了胆固醇和脂肪在血管壁上的沉积。所以,血清胆固醇浓度正常的老年人每天吃一个鸡蛋不会引起动脉粥 硬化症。相反,鸡蛋的其他营养成分能带来许多好处。

5.蛋白过敏者:有些人吃了鸡蛋后会胃痛,这是对鸡蛋过敏引起的。鸡蛋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与胃肠黏膜表面带有抗体的致敏肥大细胞作用即可引起过敏反应。肥大细胞颗粒释放组织胺化学物质,使胃肠粘膜充血水肿、胃肠痉挛,引起胃痛或腹痛腹泻过敏症状。因此,不吃鸡蛋或含鸡蛋成分的食物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鸡蛋的做法大全

1、小米鸡蛋粥

原料:小米、鸡蛋。

做法:

1.小米淘净后,加水上锅煮粥;鸡蛋打散搅拌均匀;

2.开锅后,转小火焖煮20分钟时,掀起锅盖,往粥内倒入蛋液,再稍煮片刻,滴入少许香油,加调味即可。

2、黄瓜鸡蛋面

原料:面条、鸡蛋、黄瓜

做法:

1、黄瓜洗净,切片;鸡蛋打到碗里,搅匀;

2、锅内放油烧热后,放入少许花爆香,倒入黄瓜略炒,然后铺上蛋液,翻炒后,加水大火烧煮;

3、水开后,下入面条,搅拌均匀,中火煮8分钟左右,加盐即可。

3、鸡蛋灌饼

原料:鸡蛋、小麦面粉适量。

做法:

1、将面粉用温水和成面团,饧20分钟备用,葱切碎放入鸡蛋中,加入盐搅拌均匀;

2、案板上撒上一层干面粉,将面团放置上面擀开,均匀的抹上油,撒少许盐;

3、卷起收成面团后再擀成圆形的饼,放入平底锅中,烙至快熟时,挑起饼的外皮,将鸡蛋灌入,再煎2分钟即可。

发烧可以吃鸡蛋吗 发烧尽量不吃鸡蛋

发烧不一定能吃鸡蛋发烧需要补充营养发烧时,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身体中蛋白质分解加速,多喝水、多排尿、多排汗等帮助康复的措施,同时也使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排出量大大增加。所以感冒发烧时最好不好吃鸡蛋,等到病情初愈时在吃鸡蛋更好。鸡蛋所含营养的确丰富,但不宜在发烧期间多吃,尤其是煎荷包蛋或炒鸡蛋。

发烧不能吃鸡蛋吗?发高烧吃鸡蛋好吗

而进食蛋白质影响最大,可增加基础代谢率的15%―30%,持续时间也较长,有的可达10―12小时。鸡蛋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发烧时食用,不但不能使体温降低,反而会升高,不利于病情的恢复。鉴于这一点,其他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鱼等,也会额外增加身体的热量,应尽量少吃。到病情恢复后期可以多补充瘦肉、鱼、豆腐等高蛋白食物,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

发烧能吃鸡蛋吗 吃鸡蛋会加重发烧症状

发烧能吃鸡蛋吗发烧不能吃鸡蛋,因为鸡蛋主要含有卵蛋白和卵球蛋白,是一种完全蛋白质,99.7%可以被人体吸收。其蛋白质在体内分解后,会产生额外的热量,不但不能使体温降低,反而会升高,加重发烧的症状,并延长发热时间,使已在发烧的患者体温更高,不利于早日恢复健康。鉴于这一点,同时发烧患者也要避免吃其它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鱼等,也会额外增加身体的热量,应尽量少吃。

Hash:a6274e38358acafbe2e57ee0dc374d18b76c25aa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