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8 14:57:23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新生儿凝血功能正常值,凝血功能障碍是怎么回事

BY:大叔18岁 2024-06-28 14:57:23 754 ℃

一、新生儿凝血功能正常值

  一.凝因子测定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2-4 g/L

  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1、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各项意义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二、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

  1、仔细询问病史

  2、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和相关的正常值进行对比

  应与下面的症状相鉴别诊断:

  1.凝血因子功能的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一般是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多在婴幼儿期 即有出血症状,主要常有家族史;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康复患者往往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多发生在成年,临床上除出血外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

  2.血管内凝血 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又称DIC,是各种原因导致小血管发生凝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大量的凝血因子被消耗,并继发激活纤维蛋白溶解,因而引起严重的广泛的全身性出血。本病又称:去纤维蛋白综合征、消耗性凝血病或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

  3.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一般是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多在婴幼儿期即有出血症状,主要常有家族史;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康复患者往往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多发生在成年,临床上除出血外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

  1、饮食均衡,注意补充人体所需物质;

  2、劳逸结合,注意控制原发病的发生。

三、凝血功能障碍的病因

  1、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一般是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多在婴幼儿期即有出血症状,常有家族史。

  2、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较为常见,患者往往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多发生在成年,临床上除出血外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

  1、血友病

  血友病是最常见的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可分为血友病甲(因子Ⅷ促凝成分即Ⅷ缺乏)及血友病乙(因子Ⅸ缺乏)两型。因子Ⅷ:C及因子Ⅸ的生物合成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故称X?链疾病,两者均为X染色体伴性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传递。女性携带者虽有不同程度的因子Ⅷ:C或因子Ⅸ活性减低,但一般无出血症状。约1/3患者查无家族史,可能是家族中男性少或隔代遗传而被忽视,也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

  2、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自幼即有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粘附性减低,对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功能减弱或不凝集。血浆中von willebrand因子(vWF)缺乏或分子结构异常。

  正常人血浆因子Ⅷ由低分子量的因子Ⅶ∶C和高分子量的vWF所组成蛋白复合物。本病患者的基本缺陷是vWF合成有障碍,因而出现血小板粘附性降低、血小板对瑞斯托霉素不发生凝集反应,半数以上患者Ⅷ:C也下降。目前认为vWF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故推测本病的病变可能在内皮细胞。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个别亚型呈隐性遗传,男女均可罹病,双亲均可传递,也有双亲均无症状者。

  3、维生素K缺乏症

  维生素K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时可引起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因子Ⅶ、Ⅸ和X)缺乏,这些因子,需由维生素K参与,在肝合成,通过细胞膜释放至细胞外。严重缺乏时常出现自发性出血。

  4、严重肝病所致的凝血异常

  肝在凝血因子的合成及代谢中起重要作用,除组织因子和因子Ⅳ(Ca2+)外其它凝血因子几均在肝内合成。已知的有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Ⅶ、X、Ⅸ、V及部分因子Ⅷ等;因子Ⅺ、Ⅻ,Ⅷ合成部位尚未肯定,在严重肝病时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血浆水平有所下降。同时肝还可以合成纤溶酶原及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产生抗凝血因子(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肝尚清除纤溶酶、活化的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当肝脏疾病时这些凝血物质尤其是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清除功能障碍,抗凝血酶Ⅲ及纤溶酶原合成减少,严重肝病及肝功 能衰竭时可发生DIC和原发性纤溶亢进;门脉高压充血脾大时,血小板减少等均可导致凝血异常。

  临床表现除肝病的原有症状外,常有皮肤、粘膜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瘀点、月经过多、严重者可有呕血黑便。实验室检查PT、APTT、TT均可延长,可有血小板减少。进行性血小板减少,P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和3P试验阳性,均提示并发DIC,需进一步检查。

四、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护理

  凝血功能障碍(coagulation diaorders)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应该对症治疗。

  一、血友病的药物治疗:

  1、凝血因子补充疗法包括输入新鲜血浆、因子VIII浓缩剂、冷沉淀物、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2、抗纤溶药物氨基已酸、氨甲苯酸。

  3、1-去氨基-8D精氨到血管加压素

  二、肝脏疾病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可用维生素K1治疗可使30%的肝病患者凝血异常有所改善。肝病引起止血异常的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胃肠道出血是严重肝病最常见的出血表现。实验室检查常见异常包括因子II、VII、IX、X活性减低,PT、APTT、TT延长,纤维蛋白原减低,FDP增加等。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抗凝血酶III浓度常降低。

新生儿凝血功能正常值,凝血功能障碍是怎么回事

一、新生儿凝血功能正常值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INR:0.8-1.23、纤维蛋白原(FIB):2

凝血功能障碍怎么治疗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一般是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多在婴幼儿期即有出血症状,主要常有家族史;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康复患者往往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多发生在成年,临床上除出血外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凝血功能障

肝硬化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2、当患有肝硬化时,肝细胞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有时伴有肝细胞的缺血坏死,坏细胞坏死越多,面积越大,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也就越差。

Hash:4771cbdd6417f70c1c50d352e8339cdde36e281b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