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7 06:17:07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如何治疗胃幽门杆菌

BY:大叔18岁 2024-08-27 06:17:07 1189 ℃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189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胃癌

胃幽门杆菌的发现

因为胃液的强酸性,幽门螺杆菌很聪明的利用它的螺旋状结构,钻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寄生在粘黏液中靠近胃黏膜上皮的相对中性的环境中。正是因为胃液的强酸性,早期人们都认为没有细菌能在极酸的胃液中生存。一直以来,都认为胃炎胃溃疡是因为压力或者辛辣食物

直到1875年,德国的解剖学家发现了胃黏膜有螺旋样细菌存在,他们试图分离培养这种细菌,可惜没能体外培养成功,慢慢的就被人们淡忘了。

1893年,意大利的Giulio Bizzozero博士也观察到胃黏膜表面有一种螺旋状的细菌存在,可惜,他没有更进一步研究它。

1899年,波兰的Walery Jaworski从灌胃液中发现了螺旋状细菌,他称之为小皱弧菌。他猜测这个细菌可能是胃炎的致病因。这是世界第一个提出此学说的人。此说甚至被收进当时的胃病手册。遗憾的是,他是用波兰语发表的文章,没引起足够重视。

20世纪的早期,陆陆续续,世界各地的医生或学者都发现了胃黏膜表面的这个螺旋状的细菌。但是1954年,美国的PALMER博士检查了1180个胃病患者的胃黏膜标本后,没有发现可靠证据显示这种细菌的存在。这篇文章发表在著名的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给幽门螺杆菌泼了当头一瓢冷

1975年STEER博士发表在临床病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第一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胃黏膜中的这种螺旋状细菌的存在。再次将幽门螺杆菌热炒了起来。

如何治疗胃幽门杆菌

—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服用抗生素治疗也很难彻底消除,多数人会终身带菌。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于口腔和胃肠道内,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被感染。若经常感到胃痛(季节、气候变化时易发作)、腹胀、不消化、口臭反酸水、嗳气等,就很可能被幽门螺杆菌感染了,应尽早到医院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肖大夫介绍说,幽门螺杆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通过被感染的食物和水进入人体,在胃黏膜上“落户定居”、繁殖,先导致胃炎,后发展成胃溃疡胃癌。一般通过三个途径传染:一是碗筷,每天将碗筷煮沸10— 15分钟,可杀死多数幽门螺杆菌;二是床铺,带有幽门螺杆菌的人,可通过唾液和呼吸污染被褥、枕头,造成家人之间的传染,应经常消毒换洗被褥、枕头;三是猫狗等宠物容易携带幽门螺杆菌,应避免与宠物亲密接触。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为服用2~3种抗生素加质子泵抑制剂,俗称三联疗法。但容易产生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并带来破坏消化道内益生菌群的副作用。中老年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三件事,也能起到防治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清洁口腔口腔是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感染源,服用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疗,一般对胃中的幽门螺杆菌有杀灭作用,但对口腔里的却往往无效,这就容易使口腔中的病菌进入胃肠道导致反复感染发作。所以要防止胃肠道感染,首先要彻底清除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在牙菌斑中也存在大量的幽门螺杆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随唾液或食物咽到胃内的幽门螺杆菌便兴风作浪,导致胃病的发作。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还可导致口臭。防治幽门螺杆菌必须注意口腔清洁,每月更换牙刷,并坚持每餐饭后漱口刷牙,防止牙垢和牙菌斑的形成。另外,也可自制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药物牙膏,将薄荷叶20克(药店有售)研成粉,挤出牙膏60克放在干净容器里,加入薄荷粉搅拌均匀,每日用其刷牙,连续使用 30日,可有效杀灭寄生在牙菌斑上的幽门螺杆菌。佩戴假牙的中老年朋友更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晚临睡前,将假牙取下放入洗米水中浸泡,次日起床后将假牙取出,用软毛刷在清水中洗涮干净,戴入口内。洗米水中含有多种生物酶,具有去污功能,可避免牙菌斑形成,而且洗米水对假牙没有腐蚀作用。食物杀菌卷心菜 有抗生素的作用,可杀死包括幽门螺杆菌在内的多种细菌,每天喝1/4个卷心菜榨的汁,3周后可减轻由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造成的腹痛,并有助于两种溃疡病的愈合。卷心菜还含有一种类似生胃酮的化学物质,可刺激胃肠细胞分泌黏液以形成屏障,从而与胃酸隔离,保护胃不受伤害。卷心菜越新鲜抗溃疡的效果越好。紫皮独头大蒜 可抑制幽门螺杆菌繁殖。新鲜大蒜比较辛辣,杀菌力较强。坚持每日吃饭时生吃1个紫皮独头大蒜,两周后抑菌效果即可显现。蜂蜜 实验浓度为20~/6时可抑制所有幽门螺杆菌;浓度为10%时可使一半幽门螺杆菌受到抑制。蜂蜜主要是通过渗透作用来抑制幽门螺杆菌;所以应在餐后喝蜂蜜,以延长 其在胃黏膜上停留的时间。将蜂蜜30毫升放在碗里,用筷子搅拌至起泡沫,加入120毫升温开水搅匀后,缓缓喝下。丁香 是具有较强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的常见中草药,每天用丁香6克泡水喝,连服两周。凉开水泡茶喝 茶叶中含大量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但茶中同时含咖啡因,会促进胃酸分泌增多,对胃肠道溃疡不利。用凉开水泡茶可减少咖啡因溶出,不会刺激胃酸分泌。茶叶5克用凉开水浸泡半小时后饮用。

胃幽门杆菌的特性

幽门螺旋杆菌寄生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分布在胃粘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嗳气腹胀反酸食欲减退等。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等。

临床过程慢性咽炎患者295例和正常对照30例,采用咽拭子均匀涂片,超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放大20 000倍,根据观察需要选择暗视野相差视野进行活体观察,由一名专业人员进行结果判定。卡方检验评价两组HP阳性率的差异。结果慢性咽炎患者中229例咽部分泌物中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77.63%,229/295),66例未发现HP(22.37%,66/295);正常对照组中,30例咽部分泌物中2例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6.67%,2/30),其余28例(93.33%,28/30)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经卡方检验χ2=6.670,P〈0.05。结论幽门螺旋菌可能是慢性咽炎患者咽部一种被忽视的致病菌,超高倍显微镜有可能成为筛查咽部分泌物中幽门螺旋菌的一种新方法。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过程是这样的:幽门螺旋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专家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

幽门螺旋杆菌病病是后天传染的,这一点已是各国学者的共识。其传播方式还不十分明确,但最可能的途径是口-口、粪-口传播,已有以下实验可以证明:1.利用PCR从病人唾液、牙斑和粪便中检出幽门螺旋杆菌的DNA;2.从牙斑和粪便中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3.从同一家族多名成员的排泄物中分离出相同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

感染分布

幽门螺旋杆菌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均有感 ,可以说是成年人中最广泛的慢性细菌性感染。总的趋势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发展中国家约为80%,发达国家约为40%,男性略高于女性。我国的感染年龄早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20岁-40岁感染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另外,我国北方地区的感染率高于南方地区。

同其它消化道传染病一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预防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如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饮食尤其是进食生冷食品要讲究卫生,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制是明智的选择,尽量避免使用公用碗筷,并经常使用类似80K-1U的可高温杀死餐具上的幽门螺旋杆菌的消毒柜去消毒碗筷餐具,除此外老少应注意卫生安全,不随意以口喂食,南北之间的餐具是否消毒问题等,家里有幽门螺旋杆菌病患者时应该暂时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

拿细菌抗衡胃内幽门螺杆菌

在胃中能存活的致病菌

人的胃部是个小型“消毒车间”,这是由于胃液具有很强的酸性。我们用pH值来衡量酸碱性,数值为7是中性,数值越小酸性越强,数值每减小“1”,酸性即增强10倍,健康人的胃液,pH值可达到1~2,绝大多数细菌都无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

但就在这种强酸的环境下,却有一种致病菌,狡猾地隐藏在胃黏膜深处。它们具有耐酸的保护层,保护自己,不仅在胃中定居、繁殖,还伺机作祟,导致多种胃病的发生,它们就是幽门螺杆菌,医生常简称其为Hp。

幽门螺杆菌—多种胃病之源

研究资料显示,幽门螺杆菌在普通人中的感染率很高,为35%~87%,在胃炎和胃溃疡患者中,感染率则超过90%。和其他许多致病的微生物相似,它们也是“病从口入”,如果与您共同进餐的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在我们传统的不分餐的进食习惯中,您很可能也成为它的感染者。

幽门螺杆菌专栏

现已证实,幽门螺杆菌同许多胃及十二指肠疾病都有关。轻者有不明原因的胃痛,或为浅表性胃炎;重者发生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等,进而可发展为胃部出血、穿孔等。幽门螺杆菌还是胃癌的一个致病因子。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众多,但只有少数人会发展为胃癌,因此医生通常不建议无症状的普通人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查,也并非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要接受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治如何“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部发生严重病症者,才需要进行针对这种致病菌的抗感染治疗。因幽门螺杆菌难以根除,治疗一般选取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即使这次治疗后病菌被清扫干净了,也难保今后不被再次感染。

多数症状不严重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例如在慢性胃炎发作时,吃点胃药就会缓解,只要在平时多注意健胃、养胃,少食辛辣、生冷食品,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病发作的机会就大大减少。

如果您是幽门螺杆菌的携带者,不治还可“制”。这里说的“制”,是制约、抗衡的意思。拿什么抗衡呢?还是细菌。

前面已经说过,在胃部的强酸环境下,绝大多数细菌都无法存活。比如 们熟知的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不经任何包埋处理的话,也无法安全通过胃部。然而在益生菌的大家族中,幸运地存在着幽门螺旋杆菌的克星。有一种名为“嗜酸乳杆菌”的乳酸菌,在胃中的存活率一般为80%,它们可以在胃中起到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一项实验结论为:嗜酸乳杆菌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调节机体免疫方面有明显效果。

也就是说,利用嗜酸乳杆菌可有效地制约幽门螺杆菌,从而减轻由这种病菌引起的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症状,让胃病不再困扰您。

嗜酸乳杆菌—调节胃、肠微生态

一提到双歧杆菌,很多人都知道,它是大肠中的主要益生菌;而嗜酸乳杆菌不仅在胃中,它还是人体小肠内的主要益生菌。此二者数量庞大,相互扶助,通过维护整个胃肠道的微生态平衡,起到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

嗜酸乳杆菌在人体整个胃肠道中,“从上而下”调节微生态环境。“下”是指在大肠中,它们也可以释放有益双歧杆菌等其他益生菌生长的物质,增加大肠内益生菌的数量、增强它们的生命力。

人体肠道内益生菌的比例越高,微生态环境就越好,肠道就越显年轻有活力。肠道的健康不仅体现在消化吸收良好、大便正常和不易感染肠道疾病;对全身而言,充足的、有活力的益生菌通过抑制各种有害菌,减少了体内毒素的生成,减轻了肝脏解毒负担;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在肠道内发酵后,还可产生乳酸和酸,能提高的利用率,促进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产生维生素K维生素B,还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并能降低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怎样获得有活力的嗜酸乳杆菌

上面提到,嗜酸乳杆菌在胃中存活率一般能达到80%,但是若不经包埋处理,口服嗜酸乳杆菌后,它们的活力仍是会受到影响的;而如果将它们全部包埋,又无法发挥其在胃中的有益作用。因此我们首先选择由菌母直接繁育出的一代活菌,再将它们的一半应用双层包埋技术,不仅胃、肠同养,还保证了活菌在肠道中的活性。

双包埋技术的优势还在于,外层的胶质在肠道内溶解后,内层的蛋白质还可帮助活菌定植在肠壁上,让它们代代繁殖,有效调节肠道微生态。

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等于患上胃病吗

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并非都要治疗,沙卫红指出,目前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指南提出,做这项检查的基础,不是因为发现阳性才会进行治疗,而是为了做治疗才会去做这项检查,即是“抱着治疗目的去做检查”,如果没有准备治疗就不要查幽门螺杆菌。她建议胃溃疡、胃淋巴瘤、胃癌、胃癌高危人群者在治疗时要查幽门螺杆菌,对病情的治疗帮助极大,若没有这些病者无需检查幽门螺杆菌。

对于需要杀菌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规范性相当重要。沙卫红强调:“幽门螺杆菌需要治疗者, 定要找大医院的专科医生进行治疗。现今由于部分医院治疗幽门螺杆菌方案不规范,导致很多患者对幽门螺杆菌耐药,细菌很难杀死。原有除幽门螺杆菌方案目前因耐药只有不到70%的根除率,现在已提倡用四联疗法除HP,疗程10-14天左右,可大大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此外,她还呼吁大众,根除幽门螺杆菌必须到正规医院进行正规治疗,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切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杀菌效果跟不吃药是一个样,必须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用药。

幽门螺旋杆菌的症状,幽门螺旋杆菌的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是什么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是什么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引起慢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病程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从而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

幽门螺旋杆菌的症状_幽门螺旋杆菌的饮食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是什么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引起慢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病程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从而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

小儿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_小孩幽门螺杆菌症状

一、小儿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1、危害一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一系列疾病的形成,严重时可致消化道出血危及儿童生命。其致病性除了与幽门螺杆菌的种株、细菌产生的毒力强弱有关外,还与机体的敏感性、抵抗力相关。在复杂的致病过程中,机体的遗传背景、饮食因素、营养、获得感染的年龄以及

Hash:e2f77a1ead972a78b6b1af8d3307c87903a9ae94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