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下裂的诊断及治疗 尿道下裂绝大多数发生于男孩,女孩罕见。主要表现为尿道开口异常,****下弯及帽状包皮和包皮系带缺如。严重者,不能站立排尿。辅助检查对重度尿道下裂应做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尿道下裂治疗应达到以下三个标准:1正位尿道口;2****下弯充分矫正;3****外观接近正常。可站立排尿,使成年后能有正常的性生活。手术年龄一般在一岁以后。 >>返回页首
>>肠套叠的诊断及治疗 肠套叠是最常见的婴幼儿急腹症,发病年龄1岁以下占半数以上,2岁以占80%,4个月~10个月为发病年龄高峰。男孩发病占明显优势。健康肥胖儿多见。发病季节以春末夏初最为集中。临床表现阵发性哭闹、呕叶、血便(典型的血便是红果酱样)一部分患儿来院就诊时经肛门指检方可发现血便、腹部肿物。全身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欠佳。晚期斤年精神萎靡、表情呆钝、嗜睡、脱水、发热,甚至有休克、腹膜炎征象。辅助检查:X线检查肠梗阻征象。B超检查显示肠套叠包块。治疗气体灌肠复位法;凡不具备灌肠复位条件者、灌肠复位失败者采用手术疗法。早期发现及时就诊,通过气体灌肠复位率较高,避免手术。
>>返回页首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及治疗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为新生儿常见病,男:女约为4-5:1。临床表现呕吐:出生后3-4周开始,最初为溢奶,逐渐加重为喷射性,呕吐物为粘液及带凝块的奶汁,不含胆汁,晚期可呈咖啡色,患儿有饥饿感,呕吐后仍有很强的求食欲。脱水、营养不良随呕吐加剧,奶和水摄入不足,体重不增,继之下降,尿量减少,大便干少,晚期营养不良,脱水严重,明显消瘦,皮肤松弛有皱纹,皮下脂肪减少。辅助检查上腹触及到活动的肿块,X线钡餐检查。治疗原则输液、营养不良者可用静脉营养。手术治疗幽门肌切开术,可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或采用腹腔镜手术。
>>返回页首
>>包茎的诊断及治疗 包茎指包皮不能完全上翻显露****头。在婴儿期属止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的发育,粘连逐渐分离吸收,包皮可自行向上退缩。包皮过长指包皮覆盖****头,但能上翻使****头外露,在小儿也是正常现象。临床表现包皮口狭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尿流缓慢、细小,排尿时包皮膨起。包皮下积聚由皮脂腺分泌物和上皮脱屑组成的包皮垢,呈白色小肿块。包皮垢可引起****头包皮炎,急性炎症时包皮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治疗包茎对于5岁以下无排尿困难,无感染的包茎不必处理。有症状者可先试行手法扩大包皮口。大多数小儿经此治疗,随年龄长均可治愈。包皮环切术适用于①包皮口有纤维性狭窄环;②反复发作****头包皮炎:③5岁以后包皮口狭窄,包皮不能退缩而显露****头。****头包皮炎急性期应用抗生素,局部每日用温水或4%硼酸液浸泡数次。待炎症消退后,先试行手法分离包皮,局部清洁治疗,无效时作包皮环切术。
>>返回页首>>非手术疗法治疗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表现 医学上将大腿根与腹部相连处称为“腹股沟”,当您发现孩子腹股沟内侧邻近外阴处或者阴囊内出现肿物时,应想到腹股沟斜疝的可能。肿物的特点是可复性,也就是站立时肿物出现,病儿哭闹或腹部用力时肿物增大;而安静状态或睡眠时肿物自行还纳消失(疝内容退回腹膜腔内),或用手在局部加压上推时,肿物也可以消失;肿物还纳时常有“咕咕”作响的肠内气鸣音。肿物尚有以下特点:1、早期肿物较小,约3×3cm2大小,多位于腹股沟,且肿物不定时出现。2、中后期肿物增大,约5×4cm2大小,肿物多由腹股沟进入阴囊内,并使阴囊胀大,除睡眠外,可经常或终日见到肿物。随病情发展,如肿物直径超过6cm2,称作“巨大疝”。3、女孩的肿物多数位于大****外上方,肿物很少超过鸡蛋大小,女孩发病率明显低于男孩,男女间的发病率之比约为10:1。4、疝内容多为小肠,有时为结肠,偶尔为阑尾,女孩有时内容物为卵巢。在小儿很少见到大网膜下移至疝囊内。以上提到的肿物实际主要由疝囊(腹膜)和疝内容(肠管)构成。斜疝在左右两侧均可发病,以单侧多见,称为右斜疝或左斜疝,双侧同时发病者约占10%。有相当多的病例,一侧手术治疗后,另侧又发病。除上述临床表现外,患侧坠感不适、腹痛(婴儿表现为哭闹)、消化不良、尿频等症状也经常发生。在小儿,肿物还纳后进行患处检查,基本上无明显异常发现,此点与成人不同。只有少部分病例出现阴囊变大,外环口增大或者觉得腹股沟内侧比较饱满等现象。但小儿因哭闹等因素发生嵌顿疝的机会较多见,家长应加以注意。
>>返回页首>>腹股沟斜疝是怎么发生的? 胎儿阶段,男性睾丸位于后腹壁区,胎儿从第5周至28周在睾丸引带和体内激素刺激下,睾丸连同腹膜一起移行下降至阴囊内。下降的这部分腹膜像个口朝上的喇叭状管形突起,称为腹膜“鞘状突”。该突起在胎儿后期或出生后一个月内自行闭死,在睾丸等移行下降过程中,于下腹壁邻近大腿根内侧和外阴之间形成腹壁肌肉薄弱区,医学上称作“腹股沟管”,管的下口称作“外环”。腹股沟管内有称作“精索”的组织通过,精索内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输精管等组织。由于遗传等原因,如腹膜鞘状突未能及时闭合,肠管等腹腔内器官,即可沿开放的鞘状突逐渐向外疝出,而形成腹股沟斜疝,这是腹股沟斜疝发病最常见的先天性原因,也是小儿腹股沟斜疝最多见的原因。这些病例常在出生后或生后不久就出现典 型的症状。少数病例由于长期咳嗽、便秘、排尿费力以及创伤等因素,使腹腔内压力经常处于较高的状态,肠管等器官从下腹壁近外阴处肌肉薄弱区疝出,即可在外环外出现可复性肿物,形成后天性或继发性腹股沟斜疝。此类病例较少见。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原因,上述变化出现在一侧,形成右斜疝或左斜疝,即为单侧疝;变化发生在双侧则形成双侧疝。腹股沟斜疝的疝内容以小肠为主。女孩在胎儿阶段虽然没有睾丸移行下降一说,但其鞘状突发育与男性相同。若因发育异常,出现不闭合,肠管也会由未闭的鞘状突疝出。同样,引起腹股沟斜疝继发性原因,也适用于女孩。不过,女孩缺乏男孩精索这样的构造,下腹壁薄弱区相对好一些,所以疝发病的机会明显低于男孩,只占全部病例的1/10。单从先天性原因看,目前尚无预防腹股沟斜疝发病的有力措施。据国外统计,男孩发病率的为1:50,女孩约为1:500。
>>返回页首
>>什么叫“疝”? 许多家长不知道什么叫做“疝”,实际上疝是一种人体比较多见的解剖和功能畸形。正常情况下,人体器官和组织都被周围的纤维膜、韧带、隔膜等固定在相应的区域内,颇有点“各守疆土、各尽其责”的味道。但是由于先天性或者后天性原因形成解剖上的孔隙或薄弱区,导致某些器官或组织在体内压力作用下从这些部位突出,通常是从压力高向压力低的方向突出,例如腹腔内器官通过横膈上的裂孔向胸腔内突出。这样的“越界行为”不仅会影响突出脏器的功能,而且被挤压的器官和组织也受到影响,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人体许多部位都可能出现疝,如腹部疝、膈疝、纵隔疝、脑疝、腰疝等。临床上以腹部疝多见,包括腹股沟斜疝、脐疝、腹疝、腹股沟直疝、股疝、侧腹症、肠系膜裂孔疝等,其中最多见的是腹股沟斜疝和脐疝,后者俗称“气肚脐”。由于绝大多数脐疝可以自愈,自愈机会很小的腹股沟斜疝就十分引人注目。所以在儿外科,只要医生说疝,就是特指腹股沟斜疝,一来二去,家长也认同了这种提法,医生和家长间达成了对疝理解的默契。当然老百姓对腹股沟斜疝还有一些俗称,如“疝气”、“气蛋”、“气揽子”、“小肠串气”等。医生为了简化腹股沟斜疝的称呼,习惯上称为“斜疝”。至于其它部位的疝,医生会强调指出的具体名称,也就是会说出准确的诊断。疝有自己独特的构造,典型的疝尤如一个带“把”的小冬瓜,瓜皮的部分叫做“疝囊”(有些疝也可无疝囊),瓜肉和籽的部分叫做“疝内容”,瓜把的部分称为“疝颈部”。疝颈部通常位于不正常的组织的孔隙处,周围有组织挤压,所以比较窄小。正常情况下疝内容可以自由出入疝颈部,疝内容由器官或组织构成,当 突出时即形成肿物,突出的多肿物就大,突出的少肿物变小,若疝内容缩回,则肿物消失,这正是疝的特征,即所谓的“可复性”。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肿物常常表现为“时有时无、时大时小”。
>>返回页首
>>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 小儿确诊为腹股沟斜疝(以下简称“斜疝”)后,治疗措施首推手术,因为只有手术才能达到真正治愈的目的。手术名称叫做“斜疝”修复术,主要目的是结扎未闭的腹膜鞘状突,必要时需修复壁发育薄弱区。由于“斜疝”可能左右侧各自发病,所以通常情况下,医生仅给发病侧“斜疝”实施手术。有些国家执行,不论哪侧“斜疝”先发病,均按双侧斜疝一起手术,希望一次手术解决问题。因此,家长希望在治疗单侧“斜疝”情况下探查对侧,医生可以满足家长的要求。当然,双侧同时发病者可以一次手术达到治愈的目的。本手术属于常见的手术,条件具备的医院,可以安排门诊手术,这样,小儿不需要住院就可以治病,而且安全、简便、省钱、有效、所以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无论是门诊手术还是住院手术,术前都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保证手术成功。手术基本上不受年龄因素限制,新生儿期发病者照样可以手术,但根据国内情况,只要病情允许,手术适宜年龄为8月~1岁。麻醉将根据病儿情况选用局部麻醉或者静脉全身麻醉,有时采用吸入麻醉配合局部麻醉。这些麻醉都具有时间短、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特点。手术操作并不复杂,切口位于下腹横纹处,一般不超过3公分,切开腹壁组织后,找到疝囊,予以高位结扎,而后缝合切开的组织,切口约缝合2~3针,手术即完成。部分病人可能需要修补腹壁发育薄弱区,以避免“斜疝”复发。整个手术既不会损伤输精管,也不会损伤睾丸,所以不会因此而影响今后的生育功能。门诊手术者,术后完全清醒后即可回家调养,手术当日和术后1~2天以卧床休息为宜,并按医嘱服药,保护好敷料封闭的切口处。出现38.5度以上发烧、伤口出血等异常情况时,及时到医院随诊。术后第三天看伤口,第七天拆线(使用可吸收缝线不必拆线)。根据北京儿童医院临床统计,本手术成功率接近97%~100%。
>>返回页首
一、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到底是干嘛的正常小儿大运动的发育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有关走路方面,小儿11个月左右能扶住栏杆而独站,13~15个月会独走,1岁半时能拉着玩具车走,2岁左右步态稳。但每个小儿的发育情况略有差异也是正常的现象,例如正值冬季,
首页医院概况医院动态专家人才健康园地特色专科科室介绍设备设施远程医疗院务公开视频联系我们留言板婴儿游泳远程胎监婚前检查弱视治疗腹腔镜微创手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无痛分娩一对一陪伴分娩无痛人流术后镇痛婴幼儿
□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及治疗[急症.]□尿道下裂的诊断及治疗[泌尿.]□肠套叠的诊断及治疗[急症.]□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及治疗[新生儿]□包茎的诊断及治疗[普外]□非手术疗法治疗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表现□腹股沟斜疝是怎么发生的?
Hash:89a23305cba2a54e73899004fd9b136ef33c9619
【声明】本文由用户Aine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