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5 16:31:27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孕期如何科学补铁

BY:Ester 2024-08-15 16:31:27 918 ℃

孕妇妊娠期母体内容量的增加和胎儿发育需要,整个孕期需要1000毫克(比非妊娠女性增加15%~20%),如果不注意补铁,通常从孕中期开始(20~24周左右),出现缺铁性贫血症状的孕妇就开始多起来。在我国,有近三分之一的孕妇会出现缺铁贫血,严重的可引起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情况。很多孕妇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吃了很多含铁丰富的食物,为什么还会出现贫血?原因是,食物中的铁没有很好地被人体吸收、利用。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非血红素铁,它来自于蔬菜、谷物等植物性食物。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植酸草酸酸和膳食纤维等,吸收率很低,仅为3%左右,如大米为1%,小麦为5%,大豆7.5%,菠菜2%。另一种是血红素铁,它来自于含动物性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和血等,比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要高很多,吸收率为20%~25%。在膳食中,铁的平均吸收率在10%左右。也就是说,你补充了30毫克的铁,但能被人体吸收的只有3毫克而已。而孕期的铁需要量大大增加,我国对孕期铁的推荐量为25毫克-35毫克。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缺铁性贫血的孕妇如此多了。为了预防孕期贫血,女性在孕前及孕早期,就要多吃瘦肉家禽及血(鸭血猪血)、蛋类等富铁食物。吃含草酸多的蔬菜(例如菠菜空心菜韭菜等)时,可先用开焯一下,使草酸溶于水中,这样影响就少多了。最好同时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2的蔬菜水果,如油菜菜花青椒西红柿橙子猕猴桃等,以及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以增加铁在肠道中的吸收。食补加上服用吸收率高的铁剂,是预防和纠正贫血的最佳途径。口服铁剂容易出现便秘恶心胃肠道症状,所以不要盲目选择,建议听取专业营养师指导,原则上推荐利用率高、副作用小的铁剂,如双甘氨酸亚铁、卟啉铁等。服用铁剂的同时,仍需要吃些红肉,因为其中的肉类因子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孕妇要想通过普通膳食摄取铁质来满足以上各种需求是很困难的。铁剂是治疗的特效药,一般服用铁剂10天左右,贫血症状就会开始逐渐减轻,连续服用2—3个月,贫血可得到纠正。常用的口服药是硫酸亚铁,每次0.3—0.6克,每日3次,也可服用10%枸橼酸铁胺10毫克,每日3次,或葡萄糖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最好服用铁剂的同时加服10%稀酸10毫升,或维生素C100毫克,有利于铁的吸收。服药要坚持,不可间断,而且在贫血被纠正后还应继续服药1—2个月,但此时每天服药1次即可。怀孕后期每天增加30毫克铁质是人体的必须营养素,怀孕之后准妈妈更需要补充足够的铁质,帮助胎儿健康成长。女性每天必须从食物中摄取15毫克的铁质,根据行政院卫生署建议,怀孕妇女进入怀孕后期至产后哺乳期间,铁质的摄取量应比孕前增加30毫克(总计45毫克)。人体所摄取的铁质主要有两大作用:主要作用在红血球,帮助运送氧气到全身,若铁质不足,则容易感到疲倦、头晕、脸色苍白、心悸呼吸急促等现象。另部分供作氨基酸及酵素的成分,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所以铁质不足可能会导致肌耐力降低,使得个人容易感觉肌肉酸痛肌肉无力、亦可能有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而孕妈咪若缺铁,则会增加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偏低的机率。长期缺铁也会影响孩子日后智力发展、运动与语言方面的发展,不可不慎。进入怀孕后期,准妈妈可以补充铁剂,增加铁质的摄取。但是,铁剂可能容易加剧便秘或引发便秘、胃胀气、食欲下降等情况,因此建议准妈妈还是以天然食物作为主要营养来源,因为食物中的铁质也较容易为人体所吸收。(实习编辑:徐素秋)

孕妈妈必学的孕中期科学饮食

孕早期孕妇的营养主要在于改善营养的质量,而孕中期仅仅通过提高营养的质量已不能满足热能及一些主要营养的需要。因此此一时期的营养,应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孕中期,大多数孕妇的早孕反应已经过去,因此,应当不失时机地调整饮食,补充营养。但据调查资料表明,国人的饮食习惯仍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安度孕期孕早期不适科学应对

在满心期待、欢欣鼓舞地拥抱新生命的同时,孕早期的准妈妈们要面对的孕期不适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孕期胃口改变、食量改变、孕吐、心情不稳定、睡不好等等,这些都是孕妈妈们会遇到的孕期不适。1.胃口改变■满足口腹之欲对于准妈妈来说,胃口改变是一件很有趣

孕期缺钙不容忽视,孕期科学补钙

一、孕期缺钙的原因及表现孕妇缺钙的原因女性在怀孕期间,身体会流失大量的钙,因为胎儿发育所需要的钙全部来源于母体。也就是说,孕妇体内现有的钙有相当一部分要进入宝宝体内。如果孕妇钙摄入不足,就会对胎儿及孕妇自身产生较大的影响。轻度缺钙时,机体会调动母体骨骼中的钙来保持血钙的正常。严重缺钙

Hash:591036ed4dbac7d5d478e16360f1863b66fab91c

【声明】本文由用户Ester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