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3 01:55:21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及护理相关,脊髓灰质炎的病因

BY:Anne 2024-06-03 01:55:21 842 ℃

一、脊髓灰质炎的病因有哪些

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病毒自口咽或肠道粘膜侵入人体后一天内即可到达局部淋巴组织如扁体、咽壁淋巴组织、肠壁集合淋巴组织等处生长繁殖,并向局部排出病毒,若此时人体产生多量特异抗体,可将病毒控制在局部。形成隐性感染;否则病毒进一步侵入流(第一次病毒血症)在第3天到达各处非神经组织,如呼吸道、肠道、皮肤粘膜、心、肾、肝、胰、肾上腺等处繁殖,在全身淋巴组织中尤多,并于第4日至第7日再次大量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如果此时血循环中的特异抗体已足够将病毒中和,则疾病发展至此为止,形成顿挫型脊髓灰质炎。

仅有上呼吸道及肠道症状,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病变,少部分患者可因病毒毒力强或血中抗体不足以将其中和,病毒可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严重者可发生瘫痪,偶尔病毒也可沿外周神经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特异中和抗体不易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故脑脊液和粪便内病毒存留时间较长。因此,人体血循环中是否有特异抗体,其出现的时间早晚和数量是决定病毒能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因素。

多种因素可影响疾病的转归,如受凉、劳累、局部刺激、损伤、手术(如预防注射、扁桃体截除术、拨牙等)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均有可能促使瘫痪的发生、孕妇如得病易发生瘫痪、年长儿和成人患者病情较重,发生瘫痪者多。儿童中男孩较女孩易患重症,多见瘫痪。

脊髓灰质炎最突出的病理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本病毒具嗜神经毒性)病灶有散在和多发不对称的特点,可涉及大脑、中脑、延髓、小脑及脊髓,以脊髓损害为主,脑干次之,尤以运动神经细胞的病变最显著。脊髓以颈段及腰段的前角灰白质细胞损害为多,故临床上常见四肢瘫痪。大部分脑干中枢及脑神经运动神经核都可受损,以网状结构,前庭核及小脑盖核的病变为多见,大脑皮层则很少出现病变,运动区即使有病变也大多轻微。偶见交感神经节及周围神经节病变,软脑膜上可见散在炎性病灶,蛛网膜少有波及,脑脊液出现炎性改变。无瘫痪型的神经系统病变大多轻微。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即侵入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则形成隐性感染;抗体低下病毒则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若机体缺乏免疫力,病毒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沿神经纤维扩散,引起无瘫痪期症状;如果运动神经元受损严重,则导致肌肉瘫痪,引起瘫痪期症状。

二、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是什么

行季节如有易感者接触患者后发生多汗、烦躁、感觉过敏咽痛、颈背肢体疼痛、强直、腱反射消失等现象,应疑及本病。前驱期应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胃肠炎等鉴别。瘫痪前期病人应与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相鉴别。弛缓性瘫痪的出现有助于诊断。

潜伏期3~35日,一般为7~14日,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1、隐性感染(无症状型):

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2、顿挫型(轻型):

约占4~8%病毒侵袭全身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

①上呼吸道炎症状,如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咽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部不适等;

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

3、无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可在发病之初出现此期症状,但多数患者可在前驱期后有1~6日无症状或症状减轻,而后进入此期。

4、瘫痪型:

约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的病变,导致肌肉瘫痪。

三、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本病潜伏期为5-14天,临床上可表现多种类型:①隐性感染;②顿挫型;③无瘫痪型;④瘫痪型。

 (一)

前驱期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 过敏;亦可见

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二)

瘫痪前期前驱期症状消失后l-6天,体温再次上升,头痛、恶心、呕吐严重,皮肤发红、有短暂膀胱括约肌障碍,颈后肌群、躯干及肢体强直灼痛,常有便秘。体检可见:

①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时需用两手后撑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体位;

②吻膝试验阳性,即患者坐起、弯颈时唇不能接触膝部;

③出现头下垂征,即将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躯干时,正常者头与躯干平行。

如病情到此为止,3-5天后热退,即为无瘫痪型,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常在瘫痪前12-24小时出现键反射改变,最初是浅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发现反射改变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三)

瘫痪期自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可分以下几型:

1、脊髓型此型最为常见。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不对称,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下肢及大肌群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仅出现单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瘫痪,如累及颈背肌、隔肌、肋间肌时,则出现竖头及坐起困难、呼吸运动障碍、矛盾呼吸等表现。

2、延髓型又称球型,系颅神经的运动神经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环中枢被侵犯所致。此型占瘫痪型的5%-10%,呼吸中枢受损时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时可有血压脉率的变化,两者均为致命性病变。颅神经受损时则出现相应的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以面神经及第X对颅神经损伤多见。

3、脑型此型少见;表现为高热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昏迷,有上运动神经元痉挛性瘫痪表现。

4、混合型以上几型同时存在的表现。

(四)

恢复期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病例8个月内可完全恢复,严重者需6-18月或更长时间。

 (五)

后遗症期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 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病因不明。

合并症:

由于外周型或中枢型呼吸麻痹可继发吸人性肺炎肺不张、化脓性支气管炎呼吸衰竭引起严重出血;长期卧床可致褥疮及氮、负平衡,表现为骨质疏松尿路结石肾功能衰竭等。

四、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及护理相关

疾病预防

1、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现在我国使用I、II、III型混合糖丸疫苗(是由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出生2个月后开始服用,连服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28天,1岁以内服完,4岁时再服用1次。(迄今为止,我国儿童服用的都是“糖丸”疫苗,而国际通用剂型是液体疫苗);

2、对于已发病的病人,从发病日起隔离不少于40天。同时,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及被污染用具要及时消毒。

临床护理:

1、饮食护理:给患儿营养丰富、高蛋白、高脂肪、多维生素的食物,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2、重建肢体动作的协调性护士要指导患儿集中注意力,做伸关节的动作,被动完成伸关节动作,使患儿做往复屈伸摆动训练,逐渐学会控制摆动方向,重建肢体的动作协调。

3、防止关节的粘连:护士要指导患儿进行未被固定的关系各方向大幅度的运动,增强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并且观察肢端的血运情况,加大运动量防止关节粘连。

4、恢复和改善关节活动度:主动运动应让患儿自行运动关节幅度尽可能大,对肌力较弱、关节挛缩的患儿,护士要辅助以各方向的被动运动,增强肌肉和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恢复和改善关节的活动度。

5、改善步态的训练:护士指导患儿训练起立,单腿站立,左右移动重心,缓慢地踏步,然后练习走平道、坡道、上下楼梯、注意尽量做到身体正直,身体不要摆动,保持步态平衡,充分利用术后肌力和平衡,关节的稳定性或肢体长度的改善来改进步态,预防变形,达到矫正的目的。

脊髓灰质炎传播途径,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及护理相关,脊髓灰质炎的病因

一、脊髓灰质炎的病因有哪些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病毒自口咽或肠道粘膜侵入人体后一天

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脊髓灰质炎的基本概述,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原则有哪些

一、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于病毒可快速传播,当家里第一个病人被确诊时,所有血液中没有特异抗体的家庭成员就已经受到了感染。在脊髓灰质炎病人的家庭中,15岁以下的易感者100%会发病;而与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日常接触的易感者中有87

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脊髓灰质炎的用药治疗及饮食保健,脊髓灰质炎的病理病因

一、关于脊髓灰质炎的概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传播广泛且对儿童健康危害很大的急性传染病。1953年1月26日,美国索尔克博士宣布制成小儿麻痹症免疫新疫苗。尽管近年来由于预防措施的积极推广其发病已明显减少,尤其是在城市及居民点集中部,但在边远及不发达地区仍可发现,包括既往患者残留的后遗症等,均需

Hash:e291621ca6492027fc25716b9d1548718e57563f

【声明】本文由用户Anne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