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3 19:25:26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湿热体质如何补呢

BY:大叔18岁 2024-08-13 19:25:26 487 ℃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补身体补身体,也都懂得要补身体身体才能够更加强壮,但是呢,大部分人就是陷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一味地想着补身体,按照别人给的方法,去没有注意到对方的体质可能是和我们不相同的,然而不相同的体质进补的方法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可是不能随随便便来的。那么,湿热体质如何进补呢?

什么是湿热体质

什么是湿热体质

中医时,我们常会听医生说“湿热”。那么,什么是湿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体质的表现:

1、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2、型体特征:形体偏胖或消瘦

3、面部,发黄发暗,面部油腻。

4、唇红齿黄、牙齿黄、牙龈红、口唇红。

5、皮肤易生痤疮,发红、脓疱

6、口干口臭口苦、汗味大、体味大。

7、大便燥结或粘滞不爽,异味特别大,臭秽难闻。小便黄赤、颜色很深。

8、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白带多,色黄,外阴经常瘙痒

9、舌像:舌红苔黄。舌质红,舌苔黄厚。

10、心理特征:性情急燥、容易发怒。

11、发病倾向:易患疮黄疸、石淋、热淋等病。

12、适应能力:不能耐受湿热环境;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13、湿热体质容易生病。脂溢性脱发、痤疮、体味、淋证; 尿道感染,带下病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皮肤特别容易生脓肿疮疡、容易得癣症:皮癣脚癣体癣黄疸。还有对肝胆的感染性疾患。这种体质的人特别容易出现筋骨肌肉疲劳,易腰酸背痛、浑身疼的难受。

湿热体质的危害

湿热体质危害吗 危害对身体多吗

皮肤病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而吃过多的油腻、甜食。脾的负担就会加重,脾不能运化而使水湿内停。“热”也是中医说的一种热象,因湿久留不创造而生热,形成湿热。如湿热在皮下,则生湿疹,也就是痤疮、青春痘

因此,湿热体质的患者得皮肤病后,必须先清湿热,才能有效的治疗。

常用中成药同仁堂皮肤病毒丸,源自京城名医施今墨经验方,含有多味清热利湿成分,如土茯苓天葵子,白藓皮等能祛湿热毒邪,全方39味中药科学配伍,协同作用。

共同发挥清热解毒凉血通络、化痰利尿消肿止痒、祛瘀止痛等作用,达到清血解毒、消肿止痒,治疗湿热体质皮肤病的作用。

很多人觉得湿热体质的患者并不需要治疗自己就可以慢慢康复,可是大家都在饮食方面和生活方面不注重,也不注意,结果就形成了湿热体质危害的现象,一定要选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找到合适而且相关的医疗机构。

湿热体质如何补呢

1、截断滋生湿热的源头,不要再生湿热了,清热利湿,就是保证二便畅通,大便不要不利,不要粘滞,小便颜色淡一些,不要老是那么黄黄的,一看到小便黄就要喝水。

2、饮食上少吃甜食、甘甜饮料、辛辣刺激的药少吃、少喝酒,所有食物中湿热之性最大的莫过于酒。少吃肥甘厚味。饮食方面要清淡祛湿。再特别告知的就是戒除烟酒。有的人不演绎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那你就得承担这种后果,“病是自家生”

3.祛湿食物:绿豆冬瓜丝瓜赤小豆西瓜绿茶花茶

4.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5.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湿热重吃什么最见效

湿热重吃什么最见效

龙胆泻肝丸

成份: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能: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人参健脾丸

组成:由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等药物组成。

功能:健脾养胃,消补兼施。口服每次6-12 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

组成:含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

功能:口服每次6— 9克,每日3次。孕妇慎用。

加味香连丸

主要功效:清热祛湿,化滞止痛。

适用病症: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腹痛下坠、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药性分析: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痢,为君药。黄芩黄柏加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共为臣药。白芍、当归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气止痛;厚朴、枳壳、槟榔木香行气和中,行滞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也制苦寒之品,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化滞止痛之功。

湿热重吃什么好

1、薏米

中医称薏米为“薏苡仁”,是祛湿消肿的上品。薏米是清除体内湿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时节阴雨连绵,空气湿黏,很多人都会“伤暑”,这时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的作用。

2、萝卜

萝卜消食、清热毒的作用,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萝卜汤。适用于肠胃湿热消化性溃疡和食欲不好者。

3、白扁豆

本草纲目》称白扁豆为“脾之谷”,认为白扁豆能“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中医认为白扁豆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常常用于便溏、腹泻而伴有饮食减少、食欲不佳、疲乏无力等症状的人群食用。

4、玉米

中医学认为,玉米性平味甘,入肝、肾、膀胱经,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健脾渗湿、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清湿热等功能。玉米含有类黄酮,对视网膜黄斑有一定作用,所以多吃玉米有明目作用。

5、木棉花

棉花花瓣 泽鲜红质,晒干后可作药用。其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利湿、解表、利尿、消暑、止血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痢疾,泄泻、食滞等胃肠湿热病,是常用 药物之一。气候炎热潮湿,人们又多以鱼肉为食,因而容易患肠胃湿热性疾病,如食欲不振、食滞、腹泻、下痢等,而木棉花正好可改善以上症状。

湿热重是一种常见的体质,所以朋友们在生活中要多吃祛湿热的食物,此外,也可以听从医嘱服用祛湿热的药物,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治疗好湿热。

湿热体质的饮食调养

形成原因

湿热体质的形成一方面与先天有关系,另外一方面与后天因素明显相关。东部和南部地区高温多雨,常吃热量大的食物,就很容易产生这类体质。喜欢吃煎、炸、烧、烤等食物或嗜好烟酒的年轻人容易形成湿热体质,如果生活压力增加湿热也会加重。

经常住地下室的人、经常在海边住的或在热带、亚热带生活的人,经常喝酒、涮火锅,特别是晚餐又吃得很多的人都容易有湿热。过量喝酒易发热,过量进食肥腻食品会留湿。这些都是外在环境的原因引起湿热,湿热体质的人容易发生哪些疾病呢?湿热体质容易导致的疾病有中风高脂血症、还有胆结石胆囊炎等。

自我感觉

口中自觉得有异味,口干、口苦、口臭,早上起床后特别明显,而且嘴里老觉得黏黏的,有点像痰。眼睛分泌物很多,眼睛不清澈。湿热体质的人在烦躁的时候,也会影响睡眠,睡不好,如果仅仅是偏湿,睡眠就可能影响不大。常有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的现象,这种透不过气来、严重缺氧的感觉使人非常难受,似乎有块石头压在心口。

也会食欲不好,就是饿了也没什么胃口,或者吃饭不香甜,容易反胃恶心口渴不想喝水,一喝就感觉胀肚,身体发热、皮肤发烫,用体温计量也不发烧,或者手心、脚心常出汗,然而过一会儿身体、皮肤就恢复正常。

性格特征

性格多急躁易怒。因为湿热体质是热比较偏盛,而且又有湿的存在,所以天一热,人的脾气就会暴躁,容易上火血压高的人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性格比较急躁,老爱发脾气,有时会为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而大发脾气,或经常发无名之火。长期的情绪压抑,也会形成湿热体质。常有抽烟、熬夜、喝酒等习惯,体型不好看。

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_湿热体质可以多吃8类食物

嗜烟好酒,可以积热生湿,是导致湿热质的重要成因,必须力戒烟酒。湿热质的人在运动时应当避开暑热环境,秋高气爽,登高而呼,有助于调理脾胃,清热化湿。湿热体质或者兼有阳虚的湿热体质,其共同点都是肝中有湿气,从而发郁火,令你皮肤油腻、脾气暴躁。

湿热体质的人适合吃什么呢_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一、湿热体质吃什么比较好1、板蓝根炖猪腱材料:板蓝根8克、猪腱60克、姜1片、蜜枣半粒。做法:清洗猪腱(即猪前小腿的肉),切成大片。用水冲洗一下板蓝根片,然后把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内,猛火炖3小时,保温至饮用时再加入食盐调味。提点:猪腱肉质嫩滑,经过炖煮以后稍带肉质纤维,颇有咬头,蘸

湿热体质的表现有哪些_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湿热体质之所以容易得这些,就是因为体内湿、热两种病邪太盛,机体出于本能向人发出信号,因此长痘或者化脓。湿热的人体就是湿、热二者厮杀的战场,无论哪一方力量更强大,战场所在都是元气大伤的地方。由于湿和热主要伤害的部位是脾胃,所以会有饮食不佳、口臭、口干等症状。

Hash:ab28480d9b5b8ce6ba7e8dfa14bee2ca26a66692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