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1 05:23:00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要点,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引起的疾病

BY:Saadiya 2024-07-01 05:23:00 1976 ℃

一、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要点

象,白细胞增多≥25×10^9/L,杆状核与分叶核>80%,幼稚粒细胞(早幼粒、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10%,原粒细胞<1%;

骨髓象,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数及百分比增加,原粒细胞在有核细胞中<5%。中性粒细胞成熟正常;◎肝脾肿大;

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病因,无感染、炎症、肿瘤,如有,应在细胞遗传学或分子平证实髓细胞的克隆性增殖;

无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

无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如红细胞量正常;无骨髓纤维化(MF),无异常巨核细胞增生,无网硬蛋白胶原纤维化,无明显红细胞形态异常;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血小板<600×l09/L,无成熟大巨核细胞增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MD/MPN),无粒系病态造血现象,其他髓系无病态造血现象,单核细胞<1×10^9/L。

二、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引起的疾病

1.急性感染:可为局部或全身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其次为杆菌感染。其他病原体真菌(球孢子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和某些病毒(水痘带状疱疹脊髓灰质炎天花风疹流行性出血热等)感染也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但远比细菌感染少见。

2.组织坏死: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增多,甚至可高达70.0×10^9/L。手术后12~36小时也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其升高的程度与手术损伤范围及失血多少成正比。此外,创伤挤压伤、电休克中暑、低温、肠梗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梗死、疝嵌顿引起绞窄等也可见到中性粒细胞增多。

3.药物与毒物: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集落刺激因子引起粒细胞升高的作用最为明显,另外肾上腺素睾酮洋地黄化学物中的铅、汞、苯中毒、有机、毒物中的蛇毒、昆虫蛰咬后也可使中性粒细胞增多。异种蛋白质注入体内,如伤寒疫苗内毒素注入后1~2小时暂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但随后中性粒细胞可升高。

三、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引起的原因

1)假*粒细胞增多:急*粒细胞增多是由于某种突然的刺激,如急性物理刺激、剧烈运动和情绪紧张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引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其主要原因是中性粒细胞从边缘池迅速动员人循环池所致,此时外周血中的粒细胞总池仍正常,因此称之为假*粒细胞增多。

2)骨髓储存池变化:此机制发生在对炎症或感染反应时的急*粒细胞增多。炎症、感染、细菌内毒素可促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等。这些内源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可刺激骨髓中性粒细胞生成增多,粒细胞增殖池和储存池扩增,同时也加速粒细胞从储存池释放入外周血中,从而表现为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增多。

3)慢*粒细胞增多:慢性型中性粒细胞增多常由妊娠、感染、炎症、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等引起,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通过骨髓生成粒细胞及释放入血流的速度增加和中性粒细胞利用减少所致。

四、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症状

(1)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黏膜检查;注意全身营养状况。恶病质提示重症结核、恶性肿瘤。注意有无皮疹皮疹类型:如皮肤散在瘀点、瘀斑紫癜可见于急性白血病;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常为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皮肤、黏膜出现黄染提示溶血性疾病;皮肤、黏膜紫红,以口唇、面颊、手掌等处明显者需考虑红细胞增多症

(2)淋巴结:注意全身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局部淋巴结肿大、质软、有压痛者,要注意相应引流区有无炎症。局部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可见于癌肿转移或恶性淋巴瘤;全身淋巴结肿大可见于急、慢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等。

(3)头、颈部:扁体肿大,其上有黄白色渗出物,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外耳道流出脓性分泌物可见于化脓性中耳炎;乳突区红肿伴压痛为乳突炎鼻窦压痛点有压痛提示鼻窦炎。检查颈部时注意有无阻力,阻力增加或颈项强直提示为脑膜刺激征,可见于脑膜炎脑膜脑炎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增多怕不怕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以及防御反应的能力。最常见的慢性白血病,发生在20至50岁,起病隐匿,常发现白细胞增多或脾大。有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并出现幼稚粒细胞及有核红细胞、血红细胞的眼泪,NAP活性增高,肝脾肿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NL。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方法,,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原因

宫外孕破裂,肝、脾破裂,白细胞增多也明显大量急性溶血时,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甚可达到类白血病反应程度。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要点,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引起的疾病

一、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要点血象,白细胞增多≥25&#215;10^9/L,杆状核与分叶核80%,幼稚粒细胞(早幼粒、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10%,原粒细胞1%;骨髓象,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数及百分比增加,原粒细胞在有核细胞中5%。中性粒细胞成熟正常;◎肝脾肿大;无中

Hash:e7d5f4a651851be8529b414e9dc0c573b2480caf

【声明】本文由用户Saadiy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