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6 10:27:57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慢性胃炎患者能够吃鸡蛋吗

BY:大叔18岁 2024-08-16 10:27:57 1918 ℃


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是极多的,有些患者并没有确诊过疾病,也未重视过身体出现的异常症状,因此也没有发现身体的慢性胃炎。对平时的饮食也未引起重视,所以经常受到食物的伤害,严重时慢性胃炎会多次复发。患上此病后要注意平时的吃食与生活习惯等,那么患有慢性胃炎能吃煮鸡蛋吗?此病对鸡蛋无限制,患者可以食用。

慢性胃炎患者能够吃鸡蛋吗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黏膜肠上皮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而鸡蛋是营养丰富的食物,每百克鸡蛋含蛋白质12.8克,主要为卵白蛋白和卵球蛋白,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并与人体蛋白的组成极为近似,人体对鸡蛋蛋白质的吸收率可高达98%。每百克鸡蛋含脂肪11~15克,主要集中在蛋黄里,也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脂、固醇类、蛋黄素以及、磷、维生素A维生素D及B族维生素。这些成分对增进神经系统的功能大有裨益,因此,鸡蛋又是较好的健脑食品。所以患有慢性胃炎能吃煮鸡蛋的。

大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可逆转,少部分可转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胃炎随年龄逐渐加重,但轻症亦可逆转。因此,对慢性胃炎治疗应及早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开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应坚持治疗。一定要祛除各种可能致病的因素,如避免进食对胃黏膜有强刺激的饮食及药品戒烟忌酒。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暴饮暴食。积极治疗口、鼻、咽部的慢性疾患。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疼痛发作时可用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胃酸增高可用PPI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奥美拉唑等,症状较轻者可用H2受体阻滞剂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氢氧化铝胺等。胃酸缺乏或无酸者可给予1%稀 酸或胃蛋白酶合剂,伴有消化不良者可加用胰酶片、多酶片等助消化药。胃黏膜活检发现幽门螺杆菌者加服抗生素治疗。胆汁反流明显者可用胃复安和吗叮啉以增强胃窦部蠕动,减少胆汁反流。铝碳酸片、消胆胺、硫糖铝可与胆汁酸结合、减轻症状。

患有慢性胃炎能吃煮鸡蛋吗?患有本病是可以吃鸡蛋的,慢性胃炎需要注意的饮食禁忌主要是刺激性的食物,并且患者三餐进食不规律时也会造成胃受到刺激,从而加大炎症的发生机率,当疾病产生了症状后则会危害到正常的生活,对疾病也会有阴影出现,患者就要重视其医治的方式,饮食的调理也要配合起来。

慢性胃炎怎样养胃

慢性胃炎怎样养胃,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上,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生活之中需要全面调养,包括在我们平时的饮食之中要规律,不要在此时出现了饱一顿饥一顿的情况,要按时吃饭定时定餐,饮食宜清淡,以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好,忌食过冷过热过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吃饭要学会细嚼慢咽,就是吃慢点,对了生花生芒果养胃不错,平时可以多吃点,粥类可以多喝,馒头苗条面包也不错。不要吸烟喝酒,心情放松,乐呵呵地生活。胃炎就慢慢地养好了。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饮食易消化,不宜过饱,少吃油腻食物等。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烹调方法以蒸、煮、炖、烩为主。消化不良者,宜吃面食,特别是发面饮食、小米粥等,小米、馒头养胃,可做主食。如有有腹胀,少吃产气食物及甜食,如大豆红薯黄豆等。

烟酒,避免浓茶咖啡和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生冷、过热和粗糙食物。不用或尽量少用对胃刺激性强的药物。

慢性胃炎怎样养胃是很重要的一些知识,在患了慢性胃炎之后,希望我们对此知识必须要有所关注和了解,在这里的同时,做好慢性胃炎养胃措施,平时多吃有助于健康的食物,是帮助慢性胃炎治愈的一个良好办法。

慢性胃炎应该与哪些疾病鉴别

1.胃癌

慢性胃炎的症状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贫血等。少数胃窦胃炎的X线征象与胃癌颇相似,需特别注意鉴别。绝大多数患者胃镜检查及活检有助于鉴别。

2.消化性溃疡

两者均有慢性上腹痛,但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慢性胃炎为疼痛,且很少有规律性,并以消化不良为主。鉴别依靠X线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

3.慢性胆道疾病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有慢性右上腹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易误诊为慢性胃炎。但该病胃肠检查无异常发现,胆囊造影及B超异常可最后诊断。

4.其他

肝炎肝癌及胰腺疾病亦可因出现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等症状而延误诊治。全面细微的查体及有关检查可防止误诊。

两种慢性胃炎的主要区别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同属于慢性胃炎,二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故区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要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尤以胃镜胃粘膜活检为重要。二者主要区别如下:

(1)胃粘膜活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内炎性细胞的浸润,亦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肠化生。本病的炎性病变主要累及胃粘膜浅层,有时也可累及深层。国内病理专业组讨论规定,按炎症细胞浸润深浅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胃粘膜自表面至深部分成三等分,细胞浸润仅累及表浅1/3者为轻度,累及2/3以内者为中度,超过2/3者为重度。无论炎性病变轻重如何,浅表性胃炎的胃腺体(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始终正常,没有破坏或数目减少。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其固有腺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转化成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为其突出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按影响固有腺的程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胃的固有腺(在胃窦部为幽门腺、胃底部为胃底腺、在贲门为贲门腺)减少1/3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

(2)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主要有:①胃粘膜充血水肿充血区和肿区可交叉存在,形成红白相间,并以充的红色为主;②胃粘膜表面附着粘稠的灰白色或淡黄色粘液斑;③胃粘膜有出血点;④有时粘膜上可看到小的糜烂。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是:

①胃粘膜颜色变淡,呈淡红、灰黄,重者呈灰白或灰蓝色。可为弥漫性,也可呈局限性斑块状分布;

②粘膜下血管显着。萎缩初期可见粘膜内暗红色网状细小血管,严重者可见粘膜的蓝色树枝状较大静脉;

③粘膜皱襞细小甚至消失;

④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颈部过度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时,粘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⑤萎缩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并可有糜烂灶。

慢性胃炎患者可以吃哪些药

现在患胃肠道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慢性胃炎,不仅仅影响人的肠胃功能,更多情况下,还能通过神经反射严重干扰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使病人出现久治不愈的头痛晕眩、全身疲乏等症状,陷入神经官能症亚健康状态。世界胃肠道病学组织的研究报告表明:慢性胃炎伴萎缩性胃炎造成胃癌的发病率为3%~4%。但很多胃肠病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不管什么胃病,只要是胃药拿起来就吃,这样往往延误了病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慢性胃炎的用药应以抑制胃酸、杀灭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帮助消化等为主。常用的抑制胃酸的药物有雷尼替丁、洛赛克等,杀灭幽门螺杆菌常用青霉素罗红霉素、枸橼酸铋。胃黏膜保护一般应用硫糖铝、施林颗粒等。助消化多应用吗丁啉、胃复安和各种消化酶。特别要提醒慢性胃炎患者,一旦查出有慢性胃炎,就要定期做胃镜复查,并做胃黏膜组织活检,一般6个月复查一次。

同时慢性胃炎患者也应该注意饮食规律和卫生,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以达到减轻胃黏膜刺激和易消化的目的,进食后休息20~30分钟。对胃酸低或无酸患者,食物最好加热后食用,并适当多吃可刺激胃液分泌的饮食,如肉汤鸡汤等。对胃酸高者应避免进食酸性强、多脂肪和刺激性强的食物。

疾病百科|>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温馨提示: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最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 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胃部疼痛和饱胀感,尤其在饭后症状加重,而空腹时比较舒适。每次进食量虽不多,却觉得过饱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症状:胃酸减少进食呕吐胃酸过多食欲较差肠胀气胃慢性出血胃酸缺 食欲下降胃痉挛间歇性胃痛胃部隐痛慢性胃痛[详细]是否医保:医保疾病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相关医院更多医院大连天兴中医医院 程则廷中医诊所 上海徐浦中医医院脾胃专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_萎缩性胃炎饮食

患有急性胃炎者应积极治疗,且应尽量彻底治愈,以防其向慢性胃炎转化。

小儿慢性胃炎食谱_慢性胃炎治疗、慢性胃炎吃什么好

什么是“小儿慢性胃炎”?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鶒是指各种原因持续反复作用于胃黏膜所引起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发病原因尚未明了各种饮食、药物、微生物、毒素以及胆汁反流均可能与慢性胃炎鶒的发病有关。近年的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的胃内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最重要的因素其产生的机制与黏膜的破坏和

急慢性胃炎怎么引起,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有什么区别

一、急慢性胃炎的病因(一)急性胃炎病因可由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等引起。此外,精神神经功能障碍,应激状态或各种因素所致的机体变态反应均可作为内源性刺激因子,引起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损害。(二)慢性胃炎病因现已明确hp感染为慢性

Hash:34bd387921f97b74b10ae53132ac19f9d1006acf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