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7 12:24:40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什么时候记忆力好呢

BY:大叔18岁 2024-07-17 12:24:40 530 ℃

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你想怎么什么时候人们的记忆力是最好的吗?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忆力的最佳记忆时间和增强记忆力的食物,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提高孩子记忆力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死记硬背书本大量知识

孩子的记忆特点属于短时记忆,记得快也忘得快。如果一味地让孩子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当下他也许记住了,但是由于缺乏对书本字面意思的理解,只是片面记住了文字符号,记忆的印象不够深刻而转身就容易忘记。因此父母要知道,与其让他坐在房间里死记知识,不如带着孩子走出户外,让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认识、与人的互动、游戏的操作等增长见闻。只有将“闻”和“记”相互结合,才能让孩子更加容易理解书本的知识,记忆起来也就更加轻松,效果更好。

误区二:给孩子高强度的记忆训练

有些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于严厉,经常是给孩子创造高强度的记忆练习。以至于时间一长,孩子渐渐就产生厌学的情绪,记忆的平也会降低。因此父母要知道,提高孩子的记忆力,需从他的兴趣出发。孩子只有在愉快的情绪和自信中,才会积极学习、主动记忆、强化记忆的效果。当孩子表现好,父母不妨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或者给予一点小奖励,让他在获取知识经验的同时感受到美好的心情,从而增强自信心,也更加乐于学习。

误区三:让孩子进行反复、长时间的记忆练习

要让孩子更快更好地记忆知识的关键在于他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及时他反复背诵很长时间也不会有任何效果。因此父母要知道,要让孩子记得更快更好,就要懂得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记忆的效果也会更好。要提高孩子对记忆的兴趣,父母需做到如下几点:选择的记忆内容应为孩子感兴趣、能理解的知识;记忆方法以游戏为主,丰富多样,避免单一的死记硬背;记忆的过程中给孩子多一点鼓励和支持。

什么时候记忆力好呢

3个黄金记忆时间

相对来讲,记忆有三个好时段,即:

1、刚下课或刚结束学习后的二分钟。马上尝试回忆,发现问题,及时消灭。因效果好,所以它被称为 “黄金二分钟”

2、每天临睡觉前。

3、早上刚睡醒后的半小时。

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临睡前或早上起来记了什么知识,记忆的效果特别好。很多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因而也没有坚持在临睡前或早晨起来记忆所学知识。还有的学生在晚上做题做得很晚,做完就困得不行,洗洗就睡,第二天早晨因昨夜睡的晚而起的晚,离上学时间很近,匆匆吃几口饭,就去上学了,这样的学习方式都是不科学的。浪费了一天中的两段宝贵时间。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记忆多个材料时,往往头和尾的材料容易被记住,还有在学习之初和学习结束前所记忆的知识,记忆效果好,印象深,再现容易。人们不禁要问,记忆中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心理学家们研究认为,这是记忆的规律在起作用,即记忆材料间存在互相干扰抑制的关系,而且这种互相干扰和抑制在 忆相似内容的材料时会更严重。当我们连续记忆很多知识时,就会发生新知识的记忆抑制原有记忆的现象,这种情形被称为“后摄抑制”。而原有的记忆痕迹抑制后进来的记忆,这叫做“前摄抑制”。而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都会对我们新记已记的知识产生干扰,使记忆效果降低,甚至完全消失。

当我们休息后又开始新知识的学习时,对开头知识的记忆因为它之前没有更先的记忆,故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最后记忆的知识,因为它是最后一个,所以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最初的和最后的记忆,比中间记忆更鲜明、更持久,效果更好。另一个原因是,在记忆活动中,开始人们总会有一种好奇心,兴奋性,情绪高昂,精力集中,可连续紧张地学下去是不可能的,中间阶段人们很容易出现松弛、疲乏状态,到结尾时往往有一种轻松的结束感,此时精神也易集中,因而造成两头好记中间易混的现象。

相类似的材料更容易产生互相干扰和抑制,其原因在于,相类似的材料容易引起人们大脑皮层神经活动泛化现象的产生,从而对记忆产生干扰。而相类似的材料被我们识记时在头脑中形成相同频率的刺激,这种刺激会作用于大脑相近区域,易使大脑某一区域因刺激过多而迟钝,从而产生记忆的抑制现象。

这一规律在一天当中体现就是;早晚时间复习记忆效果好,这两段时间是我们记忆的高峰期。比如清晨起床后,经过一夜休息,大脑特别清醒,这时学习一些较难的记忆内容,如字、词、定律、公式等效果是最好的,这是因为我们大脑夜间处于休眠状态,未接受什么刺激,当然也说不上什么记忆,这时记忆什么知识,没有前摄抑制,效果当然更好了。而夜间临睡前的一小时左右的时间,记忆的东西不易遗忘,是因为记忆完后我们就睡觉了,不再接受新的刺激,也不再记忆什么新的东西,这样就没有了后摄抑制,临睡前记忆的东西没有干扰当然容易保持了。

所以我们应遵循这一规律,在早晨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这两段记忆高峰期里记一些重要的难记的东西,从而达到牢记知识的目的。很多人利用临睡前和早晨起床后这两段时间复习强化当天所学的各科课程(笔记),均收到良好效果。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当注意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的安排,晚上不要学的太晚,要早睡早起,这样晚上临睡前的记忆高峰我们就能抓住;早上起床后的记忆高峰我们也可以利用。同样的时间消耗放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中收获大不相同,我们为什么不把收获大的时间段利用起来多学多记知识,让我们的学习更好呢?

除了上述的记忆力训练方法外,平时我们也可以吃点有益的食物去增强我们的记忆力哦。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可以增强记忆力的食物,让大家可以“吃出”记忆力来。

10种能提高记忆力的食物

MIND食谱推荐的10种食物

1.绿叶蔬菜

饮食建议:每天1 - 2次。(每天吃1 - 2次绿叶蔬菜的被调查者,其脑功能衰退要比同龄人晚11年)

饮料:菠菜冰汁

2.其他蔬菜

饮食建议: 除了绿叶蔬菜,每天至少吃一种其他蔬菜。

食谱:蔬菜沙拉

3.坚果

饮食建议:每天吃一点坚果。

食谱:山核桃

4.浆果

饮食建议:每周至少吃两次浆果。

食谱:浆果制作的甜点

5.豆子

饮食建议:至少每隔一天要一顿含豆子的菜肴

食谱:黑豆

6.全谷物

饮食建议:每天吃3种全谷物食品

食谱:意大利全麦饭

7.鱼

饮食建议:每周要吃一次鱼

8.家禽

饮食建议:每周至少吃两次鸡肉菜肴

食谱:烧烤鸡

9.橄榄油

饮食建议:选用橄榄油能减少摄入饱和脂肪

食谱:橄榄油麦

10.葡萄

饮食建议:每天喝一杯葡萄酒会让大脑放松

食谱:酒和点心

多吃蚕豆可增强记忆力

人们吃蚕豆主要是吃青蚕豆,也有煮熟的作为零食的蚕豆。市场上的青蚕豆有两类:一类是客豆,又叫皂荚豆,皮色深,荚果狭长,每荚3~4粒豆。另一类是本地豆,原系三林、大场一带种植,现为常熟、启东等地种植,荚果皮色淡,吃口香糯。

营养成分

蚕豆蛋白质含量高,并含有少量维生素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如果你正在应付考试或是个脑力工作者,适当进食蚕豆可能对你会有一定效果。

药用功效

传统医学认为,蚕豆性味甘平,能益气健脾,利湿消肿。特别适合脾虚腹泻者食用。现代人认为蚕豆是抗癌食品之一,对预防肠癌有作用。

蚕豆中的维生素C可以延缓动脉硬化,蚕豆皮中的粗纤维有降低胆固醇、促进肠蠕动的作用。

怎么训练记忆力

人的记忆力取决于先天的身体机能以及后天的训练,在很多电视节目上面都会有谈到,某某天生记忆力不是很好,但是经过自己独特的训练方式变得记忆力非常惊人。那么怎么样训练记忆力呢?

一般我们用的最多的就是联想记忆法,这个也是我们在上学的过程之中老师教的最多,简单点就是利用想象力来记忆,就像下图。

但是这个联想记忆法的运用不是很有效果,我们在非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用这个来记忆 东西的实用性就不好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办?首先要知道人的大脑的左右脑在记忆上的地位。

由于右脑在图像上的超凡记忆能力,我们就要不断的磨练和运用自己的右脑,下面介绍的是照相记忆法,这种方面就是记忆宫殿法的分支。

人们对于图像和立体的事物的记忆力明显要超过数字文章,看过一面的人都会有印象就证明了这一点,一个人如果在进入一间房间之后将他看到的东西编序,然后记忆房间里的东西的相互位子,那么他可以记住房间的结构和物件。

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就会发现这是事实,那么我们怎么运用这种能力呢?你先在自己大脑想象一间房子,里面是空的,就像下图,你正要进去。然后你再把你想要记忆的东西想象成东西放在房子里面,你进去之后发现了他们。这样你就会轻易记住这些东西。

记忆力衰退原因记忆力衰退的危害导致记忆力减退的原因记忆力衰退吃什么

一、导致记忆力减退的原因健忘症是一种症状,在医学上称为暂时性记忆障碍,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年轻人常见的是生理上的健忘症。记忆力和心情也有关,想的事情越多,心思很重情绪混乱,长期心情消极,都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心态好了,自信有了,记得东西也就多了。导致记忆力减退的原因(1)心理压力大,精神始终

记忆力衰退原因记忆力衰退的危害_导致记忆力减退的原因

4.多玩耍激发智力躯体活动能改善健康情况,精神活动则能减轻记忆力衰退。

提高记忆力的三种食谱,防止记忆力减退的三种办法,记忆力训练方法比较记忆法

一、导致记忆力下降的六个习惯一、吃太多垃圾食品吃太多垃圾食品不会让你发胖,但绝对会让你的记忆力下降,至少在小白鼠身上是这样。研究发现,在给老鼠喂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后,老鼠脑中的“海马区”(大脑中与语言学习和记忆及情感相关的区域)会发生发炎

Hash:2be3226ad9dbab070bd49e253d3637a553b041c4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