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1 05:22:13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糖尿病人体重是胖还是瘦

BY:大叔18岁 2024-07-21 05:22:13 1528 ℃

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提醒大家,重视体重变化,防患于未然。那么,糖尿病人体重是胖还是瘦呢?下面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糖尿病人吃什么好

控制小儿糖尿病病情,家长需要安排好患儿的饮食,要在限制糖分摄入的基础上,极可能为孩子提供充足丰富的营养,满足孩子的生长发育需求。

小儿糖尿病饮食原则:

1、限制摄入只含有糖分的食物:糖果和糖饮料。

2、坚持一个完整的进食正餐和副餐的时间表。

3、准确计算孩子摄入的营养量。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不能像成人一样严格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要将热量尺度适当放宽。可以限制食品种类,比如甜食脂肪过多的食物不要吃。一般来说,身体较瘦的孩子一天可以摄入的热卡量为1000+(年龄-1)×100,较胖的孩子为1000+(年龄-1)×80。不同食物的热量有参照数据,家长可以根据数据选择。

小儿糖尿病饮食宜忌

宜:微量元素和铬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因此,多吃一点鲜酵母、蘑菇糙米等富含锌和铬的食物,对糖尿病患儿也很有益。烹调多采用清蒸、煮、凉拌等方式。

忌:易于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不宜多吃: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甜饮料、果酱冰淇淋、甜饼干、蛋糕、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少吃油煎、炸、油酥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

糖尿病患儿的饮食应随孩子 身体变化而不断调整。家长可以定期带孩子检查身体,并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协商,制定出适合孩子生长发育以及能控制病情的饮食计划。家长还需教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不要因一时口快而进食了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食物。

糖尿病人体重是胖还是瘦

糖尿病人该胖还是该瘦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糖尿病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1型糖尿病多“喜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经过合理治疗后,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渐“变胖”直至体重正常。

2型糖尿病患者“有胖有瘦”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过胖的“历史”,发病后体重会有所减轻,但由于体重基数大,因此不那么明显。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糖。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在欧美等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所以,即使是轻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侵袭”。

儿童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小儿糖尿病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与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有关。自身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系统缺陷、年龄等,外界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生活方式不当等。

一、与Ⅰ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Ⅰ型糖尿病患儿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 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胰腺结构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Ⅰ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亲属患有糖尿病,那么小儿比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Ⅰ型糖尿病患儿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Ⅰ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

二、与Ⅱ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特性Ⅱ型糖尿病比Ⅰ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Ⅰ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Ⅱ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Ⅱ型糖尿病。

2、肥胖: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Ⅱ型糖尿病。

3、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

由遗传导致的小儿糖尿病难以避免,但家长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小儿应生活方式不当而导致糖尿病。

走出糖尿病的饮食误区

1 糖尿病发生与吃糖有关: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和肥胖有关。与食糖无明确关系,但糖吃多了可引起肥胖,参与糖尿病发生。

2 糖尿病可以根治:偏方基因治疗口服胰岛素等:糖尿病目前是一慢性终身性疾病,但可以通过治疗而获得长期良好控制。

3 2型糖尿病无需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目前降血糖最强的药物,尚无任何药物可替代它,2型糖尿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4 胰岛素治疗有毒性成隐性依赖性等:胰岛素无任何毒性成隐性依赖性,该用时一定要及时启用。

5 糖尿病不需控制饮食:合理的饮食计划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基本措施

6 少吃饭,其他不限制;零食不控制: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少吃多餐,多吃新鲜的蔬菜

7 不能吃水果: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关键是什么情况下吃,吃多少,吃什么水果,何时吃?

8 为了少排尿,从而少饮水:多尿并非体内水多,而是血糖高所致。改善多尿的根本办法是控制好血糖。“进口物质”中惟有水(白开水矿泉水和茶水)多多益善,糖尿病人不要等待口渴才饮水,要主动多饮水。

9 饭多药也多,血糖不会高:多吃饭,多吃药就可以的做法,只会加重糖尿病。

10 无糖食品随便吃,蜂蜜通便多来点:无糖食品只是不含单糖或双糖,但仍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必须计算在一日总热量份额中,不能随便吃。蜂蜜含相当多的葡萄糖和果糖,会使血糖升高

11 抗 尿病药物有毒性:目前抗糖尿病药物种类很多,多数无明显的毒性作用,一些药物长期使用,除降血糖之外,尚一定的降糖之外的作用。但需合理使用,遵医嘱使用。

12 只要感觉好就行:血糖高和血糖的波动有时是感觉不到的。

13 手术、胰岛移植和干细胞治疗可能根治糖尿病:上述三种方法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效果,但需掌握严格的适应证,不建议常规开展,尚需更多的研究。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女性在怀孕的过程中,都是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尤其是对一些体质不好的女性,更是要注意,不能随意的进行饮食,要合理的搭配,而且为了让宝宝吸收的更好,每天也都是可以进行多餐,那对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呢,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同时对该如何治疗呢,也都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对这样的疾病,也都是有着很好的了解,在出现的时候,女性也都知道该如何最佳,怎么做对自身有帮助。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怀孕前未患糖尿病,而在怀孕时才出现高血糖的现象,其发生率约百分之一到三。筛检的方法是在怀孕二十四到二十八周之间,喝五十公克糖水,一小时后验血糖,若血糖数值超过标准,则须进一步做一百公克耐糖测试。若经过医师妊娠糖尿病患者,首先须向营养师作营养咨询,提供正确的饮食方式,并做适量的运动。少数患者经过上述方法仍无法将血糖控制好,此时须予以注射胰岛素。如此可以预防巨婴症,让产妇能够顺利的生产。

糖尿病妊娠分类:

A、隐性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但糖耐量试验异常。

B、临床糖尿病,发病年龄>=20岁,病程<10年,无血管病变。

C、临床糖尿病,发病年龄10-19岁,病程10-19年,无血管病变。

D、临床糖尿病,发病年龄<10岁,病程>=20年。

E、有盆腔血管钙化症。

F、伴糖尿病肾病,有蛋白尿

H、有冠状动脉病变。

R、有增生性视网膜病变

FR、肾病并有视网膜病。

血糖高是不是糖尿病_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其实,血糖升高虽然是糖尿病的主要判断标准,但并不代表血糖高就是糖尿病。这类人群很容易因减少运动使得身体的免疫力等下降,诱发糖尿病的发生。某些药物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诱因。这可能是神经病变的前兆,是糖尿病的并发症,患者应给予足够重视。糖尿病人身体抵抗力弱,皮肤容易感染。

糖尿病健康,糖尿病症状,糖尿病治疗

一、糖尿病的常见症状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

糖尿病足病形成原因,糖尿病足病的检查,糖尿病足病的护理,糖尿病足病形成症状

一、糖尿病足病形成原因1.周围血管病变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下肢多普勒研究报告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5~3.0倍。来自伦敦的WHO糖尿病并发症研究报告,分别有3%男性糖尿病患者和0.5%的女性糖尿病患者被发现有间

Hash:fc9156d08363fd340cb2c6af631b64dbec40c4bb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