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9 17:27:23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老年人耳鸣是怎么回事

BY:大叔18岁 2024-07-19 17:27:23 548 ℃

耳鸣的出现虽然不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更加严重的状况,但是耳鸣会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方便,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些关于耳鸣的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对于耳鸣的预防和治疗,老年人是非常容易出现耳鸣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老人耳鸣的出现呢?

耳鸣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耳鸣有不同的分类,一般常根据下列标准进行耳鸣分类:

(1)根据耳鸣的发病原因,可分为耳源性耳鸣和非耳源性耳鸣。耳源性耳鸣按其发病部位, 又可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大类。周围性耳鸣包括外耳、中耳、内耳迷路及耳蜗神经等部位所引起的耳鸣;中枢性耳鸣的病变部位在蜗神经核、中枢通路及大脑皮质听觉中枢。非耳源性耳鸣泛指一切与听觉器官无关的疾病所引起的耳鸣,常见病因包括心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性疾病等。

(2)根据耳鸣能否被他人听见,可将其分为主观性耳鸣与客观性耳鸣;主观性耳鸣较常见,占耳鸣的绝大多数。客观性耳鸣极少见,此类耳鸣检查者亦可听到,且可以记录,多由于 耳附近疾病的影响所致,如颈动脉瘤、颈静脉球体瘤、咽鼓管肌群或软腭阵挛、咽鼓管过度开放、颞颌关节病等引起的耳鸣。

(3)根据耳鸣的表现特征,可将其分为持续性耳鸣和节律性耳鸣。持续性耳鸣可有单一频率或多频率声调的混合,多为主观性耳鸣。节律性耳鸣多与血管搏动一致,偶尔与呼吸节律一致,耳鸣的频率较低,如为肌肉收缩所引起,则耳鸣的频率较高。节律性耳鸣大多数为客观性耳鸣

(4)根据耳鸣的测试分类。Feldman(1971年)根据耳鸣患者的纯音听力曲线与耳鸣的掩蔽阈曲线的关系,把耳鸣患者分为以下5型:

Ⅰ型:常为高调耳鸣,且伴有高频听力损失,听力曲线与掩蔽阈曲线从低频到高频逐渐靠拢,故又称会聚型。此型患者多属工业噪声性耳鸣,约占受检者的22%。

Ⅱ型:比较少见,两条曲线从低频至高频逐渐分开,故又称分离型此型约占受检者的2%

Ⅲ型:听力曲线与掩蔽曲线相互毗邻,近乎重合,故又称重叠型此型可见于美尼尔病与耳硬化症患者,约占受检者的53%。

Ⅳ型:当听力曲线与掩蔽曲线的各个频率点相距10分贝或大于10分贝时,两条曲线有一定的间距,这意味着需要用较响的声音才能把耳鸣掩蔽住,故又称间距型。此型不多见,约占受检者的17%。

Ⅴ型:任何强度的纯音或噪声均不能掩蔽的耳鸣即属此型,故又称阻尼型或不能掩蔽型,此型可见于重度感觉神经性聋者,因听力损失严重,即使用很强的掩蔽噪声也只在患者的听阈附近,甚至根本听不到,因此难于产生对耳鸣的掩蔽效应。不仅如此,有部分患者尽管听到的掩蔽声很响,然而耳鸣依然如故。对双侧耳鸣患者,需双耳同时施加掩蔽声以确定是否属于此型。

老年人耳鸣是怎么回事

老人耳鸣和很多方面有关系,老人耳鸣和情绪有一定的关系,紧张疲劳或者是神经衰弱等都是容 导致老年朋友出现耳鸣的,此外一些药物也可以导致老人耳鸣。

如果是因紧张疲劳神经衰弱引起的耳鸣,多是脑力劳动者由于连续用脑过度而造成的,经过适当的休息,耳鸣可以好转、消失。血压过高或过低,贫血,胞动脉硬化或供血不足等,造成听中枢、听神经以及听觉器官末梢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耳鸣,要着重治疗主要疾病,耳鸣是可以随着好转的。

一、心血管系统病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血管硬化等几乎都会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进而引起听力下降。内耳的血管管径极细,没有侧支循环。冠心病伴有听力减退的人,耳聋往往早于冠心病症状之前出现。

二、耳毒性药物:老年人对耳毒性药物作用敏感。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减退,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免疫功能和耐受能力等均有所下降。

三、吸烟:吸烟者可因烟中尼古丁的吸收而刺激神经系统,引起血管痉挛,使内耳供血不足,导致内耳听毛细胞的萎缩和退化。

四、噪声:城市居民中,老年性耳聋发生的年龄较早,这与城市中的噪声多而强烈有关。

五、精神紧张和疲劳:老年人应注意休息。如果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和在身体疲劳状态时均易使耳鸣加重。因此适当调整工作节奏,放松耳鸣患者的情绪,转移对耳鸣的注意力都是有益的。

六、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有的老年人很喜欢饮酒。酒精常常可使耳鸣症状加重;吸烟可以使血氧下降,而内耳毛细胞又是一种对氧极其敏感的细胞,所以缺氧会对毛细胞造成损害,因此要注意改变不良习惯。耳鸣虽然没有非凡的预防及护理,但按中医传统,从饮食方面加以注重或以将耳鸣“吃掉”。

上文我们介绍了耳鸣对于患者的影响,我们知道耳鸣容易出现在老年朋友的身上,老人耳鸣我们是有办法去预防的,所以大家也不用太过于担忧,我们要知道老人耳鸣的病因,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去治疗老人耳鸣。

耳鸣的危害

耳鸣不是疾病,只是一种症状,但是却严重危害我们健康。对于耳鸣的危害,你又了解多少。

耳鸣是听觉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常见症状,几乎每个人均有生理性耳鸣的感受,超过生理限度者成为症状。传导性耳聋的病人耳鸣为低音调如机器轰鸣;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耳鸣多为高音调如蝉鸣。

一些耳部相邻组 织病变均可引起耳鸣,尚有一些耳鸣目前查不出实质性病变的依据,常与过度疲劳或情绪激动有关。

耳鸣的危害:

(1)影响人的听力:“久鸣必聋”即俗语讲的“闹聋”,多数情况为渐进性听力下降,高频听力尤甚。

(2)影响人的精神生活:一旦患有耳鸣,可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精神和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又可加重耳鸣,如此恶性循环。如可造成患者失眠健忘性格改变、忧虑症、抑郁症等。

(3)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严重耳鸣者可使患者心态失衡、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低下,易诱发其他疾病。

耳鼻喉科治疗耳聋利用耳微波辐射仪、手术显微镜等一整套先进设备,使得耳鸣、耳聋的治疗变得简单、安全。任何疾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耳鸣的常见症状表现

耳鸣根据其病情的轻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四级,分别是轻度耳鸣、中度耳鸣、重度耳鸣以及极重度耳鸣,各种程度的耳鸣所表现的症状是不同的,这些程度的表现也是耳鸣的常见症状表现。当发现耳鸣现象时,要及时就医确诊,以便尽快治愈耳鸣。

1、轻度耳鸣

间歇发作,或仅在夜间或安静的环境中出现轻微的耳鸣,耳畔长时间萦绕着嘶嘶声。此类耳鸣是比较轻的症状,如果平时多注意休息,避免噪声环境的影响,一般可自行消失。

2、中度耳鸣

长时间持续耳鸣,在噪杂的环境中也可感受到耳鸣,有时会影响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心烦意乱。这时需要患者注意平时耳鸣的变化,如果是长时间耳鸣,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

3、重度耳鸣

耳鸣的常见症状表现中,重度耳鸣是比较严重的耳鸣。该类耳鸣可影响听力,时间稍长便不易把注意力集中在聆听对方的交谈上,通常注意不到别人在和自己打招呼,患者可表现为心烦意乱、易怒,影响工作和生活。

4、极重度耳鸣

长期持续的耳鸣,此类耳鸣常常出现眩晕,且对于他人之间的交谈,经常难以听准,患者难以忍受耳鸣带来的极度痛苦。极重度耳鸣是耳聋的前兆,可发展成耳聋。

以上就是耳鸣的常见症状表现简单介绍,日常生活中,发现这些症状要及时治疗。长期持续耳鸣,可引发耳聋,所以要做好耳鸣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以避免发生该病。

耳鸣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哪些

耳鸣的原因可谓多种多样,常见耳鸣种类:神经性耳鸣,突发性耳鸣,血管性耳鸣,噪音性耳鸣,耳彻康耳鸣,顽固性耳鸣,病毒性耳鸣,爆震性耳鸣,感音神经性耳鸣,混合性耳鸣。

专家提醒:耳鸣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一旦有耳鸣,不要过度紧张,应及时接受医生的 诊治。在诊治过程中,听从医生指导,积极配合治疗.并且可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他优点来分散自己对耳鸣的关注,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多培养一些兴趣点。

2、改变不良习惯:咖啡因和酒精常使耳鸣症状加重;吸烟能够使血氧下降,而内耳毛细胞又是一种对氧极其敏感的细胞,因此缺氧会对毛细胞引起损害。平常应注意少吃肥腻、甜食,以防积滞成痰,加重病情。肾虚耳鸣者,尤要减少温燥饮食的摄取量。

3、多食饮食:引起耳鸣、耳聋的因素许多,缺锌是一个重要原因。耳蜗内锌的含量大大高于其它器官。常见含锌可观的饮食如牛肉鱼肉鸡蛋鸡肉、种种海产品、桔子苹果核桃番茄黄瓜白菜萝卜等。

4、避免噪声污染:忽然的巨大声响和长期的噪声接触,均能引起听力下降和耳鸣产生,因此高危人群(工作在高强度噪声环境里)尤应注意噪声防护,如佩戴防护耳罩、耳塞等。另外,不要长期、大音量的使用随身听耳机

5、合理用药:耳鸣病人因其它疾病就诊时,不要忘记告诉医师自已患有耳鸣。因有一些药物会使你已有的耳鸣症状加剧。

6、多吃含可观的饮食:缺铁易使红细胞变硬,运输氧的能力降低,引起耳部养份供给不足而使听力下降。补铁,能有效预防和延缓中老人耳鸣、耳聋的发生。常见含铁量较多的食品有虾皮紫菜黑芝麻黑木耳豆制品等。

7、经常食用有活血功效的饮食:活血化瘀的饮食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黏稠度,有助于保持耳部小血管的正常微循环。可常食用红葡萄酒、韭菜、黑木耳黄酒等。

老年人耳鸣有哪些发病原因,老年人耳鸣怎么办

老年人耳鸣的原因四、饮食因素。在鼻咽癌就诊人数中,大约有半数的病人有耳鸣现象,这种耳鸣常常是低频的嗡嗡声。

老人耳鸣怎么回事,老年人长期耳鸣怎么办

由于人们对耳鸣的错误人事,导致大部分人忽视耳鸣这种现象,针对老年人耳鸣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专家指出老年人耳鸣要警惕耳部疾病的出现,由于老年人身体器官发生退化,器官的退化是很容易出现病变,尤其耳部病变。

老年人耳鸣对老年人有哪些危害?

再遭受家人或者周围邻居的打击之后,老人就不愿意多说话,更容易患有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等等疾病危害健康。

Hash:cd215e8a6bdd8f80d8bca326d3e4eb50919aeb55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