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顾名思义,正是这种粥样硬化使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绞痛。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高血压、通风、肥胖等人群患病几率更大一点,冠心病是严重危害大众健康的常见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俗称。那么日常我们要如何来调养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饮食调养
注意平时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平清淡的,少吃动物性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例如一些肥肉、猪油、动物内脏、蛋黄、乳赂、黄油等;做菜时尽可能用植物油,食盐宜少,糖也少吃;以素食及豆制品为主,即多食素菜、水果、豆制品等;蛋白质的补充可食用瘦肉、鱼肉和蛋类。
肥胖者要设法减肥,减少食物的总热能卡;不宜过多地饱食,并通过体力活动、锻炼来减轻体重,务使达到较理想水平。
3、生活调理
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在日温差变化大时,注意保暖。起居应有规律,睡眠要充足,心境要平稳,万勿大喜大悲、忧愁郁闷。禁止吸烟饮洒。
4、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特别注意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这些病都是和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的,—旦发现就应和医生密切联系,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以控制其进展
5、温水浴疗
给左上肢做局部温水浴,水温从37℃开始,逐渐开始42℃,使局部末梢血管和冠状动脉反射性扩张,改善冠脉循环。
1.运动目的
改善心肌供血与供氧;全面提高健康水平,减少危险因素,防止冠心病的复发;消除不良情绪,获得良好精神状态和健康心理,增强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
2.运动强度控制
一些身体状况比较好、病情较为稳定的患者可选择运动强度为40%~80%最大摄氧量或70%~85%最大心率的运动,运动初期或机能状态稍差的患者应适当降低运动强 度。总体来说,宜选择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来达到增强心脏功能的目的,这种运动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和减少运动引起的危险性。一般而言,每周运动的次数不应少于3次,每次运动时间掌握在1小时以内。
3.运动种类
有氧运动是冠心病患者运动疗法最主要的方式,常用的包括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山等;医疗体操,如太极拳等。此外,适当的力量练习也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
4.基本运动方法
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状况,可分为3组分别进行锻炼:
基本组:心电图无明显改变、陈旧性心肌梗死、自觉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可编入本组。
准备组:心绞痛、心电图缺血改变、陈旧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期的冠心病患者,列入本组。
观察组:心律失常、心绞痛频繁发作及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早期的冠心病患者,列入本组。
(1)基本组
注意事项:
运动后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10-130次。对没有锻炼习惯的冠心病患者,开始锻炼时应严格控制运动量,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者再逐步过渡到每分钟心率130次的运动量经医生检查确诊已符合本组要求,才能逐步进行锻炼。运动量要因人而异,加强自我监督,定期进行病情复查,避免快速、屏气、静止用力的动作。
1) 步行
具体方法:
步行两段1000米平路。用15分钟走1000米,休息3-5分钟,再走1000米。以后可逐渐增加步行速度和持续时间。每日1-2次,每周4-6次。
注意事项:
步行时选择平坦道路,注意步态稳定,步幅均匀,呼吸自然,防止跌跤。中间可穿插急行,如体力不能耐受,可随时减慢速度。
锻炼功效:
简便易行,一般选择在优美环境中进行,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对改善心肺功能,提升摄氧能力效果最好。其中急行比散步对心脏的锻炼价值更大。
2) 慢跑
具体方法:
每周4-6次,每次1000-2000米,心率控制在120次/分以下。以后可逐步加长跑步距离,但不应提高跑步速度。
注意事项:
只有在急行2000-3000米而无心绞痛发作者,才允许参加慢跑锻炼,适用于病情较轻、有运动基础者练习。运动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心率,体力不能耐受时,可采取走-跑交替的形式降低强度。一般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锻炼功效:
比步行强度大,但又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能更有效地提高心脏功能。
3) 登高:
选择一个高度不超过50米,坡度为30度左右的坡,可先用15-20分钟登完,以后逐步缩短时间,上坡后休息10分钟,再用同样的速度下坡,每周3-4次。
注意事项:
强度相对较大。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结束后要做放松活动。如出现气促、晕眩等,应增加间歇时间,或多穿插 平稳的呼吸练习。如有极度疲劳,胸闷或心前区有紧迫感和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随身携带药物,以便在不适时及时服用。
(2)准备组
注意事项:
严格控制运动量,每分钟最高心率不超过100次,要缓慢、柔和,结合呼吸进行运动。
1) 散步:
具体方法:
先慢速(每分钟70-100步)走500米,再中速走1000米,最后用慢速走500米,每走一段可休息3-5分钟。每次走20-30分钟,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运动前后要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运动后避免立即进行热水浴,以免发生血压下降及心率失常。
锻炼功效:
属于间歇性运动,可有效提高有氧能力,增强心脏功能。
1.银杏叶汤治疗冠心病
材料:银杏叶5克。
用法:每日1次。代茶饮。
适用范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心绞痛、高胆固醇血症,还可用于痢疾、肠炎等。
制作:鮮葛根洗净去皮,切块;猪瘦肉洗净切块,蜜枣略洗。全部材料放入锅内,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
用法:随量饮汤吃肉
适用范围:对改善冠心病出现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及冠心病导致的心绞痛效果很显著
3.豆浆粥防治冠心病
制作:粳米洗净沥干,锅中加水8杯煮开,放入粳米续煮至滚时稍搅拌,改中小火熬煮30分钟后, 加入豆浆续煮片刻,加入冰糖溶化即可。
用法:每日1剂,2次分服。
适用范围:冠心病、髙血压患者。
制作:将以上各味一起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泡即可。
用法:频饮。
山楂蜂蜜饮:取红山楂5个,去核切碎,用蜂蜜1匙调匀,加在玉米面粥中服食。
菊花山楂茶:准备菊花、生山楂各15 ~ 20克,水煎或开水冲浸,每日1剂,当成日常茶水饮用即可。
第一招:了解易患因素。男性在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冠心病家族遗传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因此,这些人群定期体检是很重要的,并且要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一旦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除重视危险因素干预外,更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
第二招:纠正9个危险因素。冠心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虽然冠心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却是从少儿期开始的。这其间的几十年,为预防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时间。冠心病9个容易并可能被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腹型肥胖、缺乏运动、每日摄入的水果和蔬菜减少、大量饮酒和社会心理因素。
第三招:改善生活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度曾上升很快,但自此以后,冠心病发病率和残废率却有大幅度的下降。究其原因,主要归功于生活方式的改善,即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和控制吸烟等,从而降低了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吸烟等易患因素的影响,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残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研究表明,饮食习惯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平时喜欢吃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膳食结构合理,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强体育锻炼,经常运动。有证据显示,每周做2~3次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可减少得心脏疾病的危险。但突然做剧烈运动很危险,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超重和肥胖者更应主动减少热量摄入,并加大运动量。另外,精神压力对冠心病的影响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平时应寻求各种途径来调解生活上的压力。可以通过培养业余爱好或运动来缓解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情绪。
1)药物治疗
一般来说,药物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最基础治疗,也是最普遍且较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采用该种治疗方法一般是要根据患者自身具体病情,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我们要知道,通过药物治疗可以缓解冠 病的症状和帮助患者稳定病情,而且某些药物还可以缓解或是减轻冠状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并积极有效地控制引发血管硬化的危险因素,这样对冠心病不仅起到治疗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再灌注治疗
再灌注治疗是通过将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的方法使,恢复心肌灌注,缩小梗死面积,改善血液动力学,最终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
3)心脏移植手术
通常情况下,该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比较严重和晚期的冠心病患者,在通过药物治疗和再灌注治疗以及各种介入治疗都无效,并且村子啊严重的心力衰竭或是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的情况下才考虑该种治疗方法。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俗称。男性在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冠心病家族遗传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
王大海的父亲患脑血栓病9年了,久治不愈,用银杏叶法治疗3个半月,病就好了,病基本痊愈后,可延至5一7天喝1次;完全好后7——10天服l次,以巩固疗效。脑血栓兼有胃病的人,不宜喝银杏叶水,因对胃不利。服银杏叶水期间,不喝茶,不饮酒。在首次用银杏叶之前,必须请医生对病人进行检查,确定是否是高血压、脑血栓类的病,不可盲目用药。首先要做到“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
王大海的父亲患脑血栓病9年了,久治不愈,用银杏叶法治疗3个半月,病就好了,病基本痊愈后,可延至5一7天喝1次;完全好后7——10天服l次,以巩固疗效。脑血栓兼有胃病的人,不宜喝银杏叶水,因对胃不利。服银杏叶水期间,不喝茶,不饮酒。在首次用银杏叶之前,必须请医生对病人进行检查,确定是否是高血压、脑血栓类的病,不可盲目用药。首先要做到“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
Hash:08fee372b020054cb270d2a78de48705ea96dda5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