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2 19:26:11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BY:大叔18岁 2024-11-02 19:26:11 625 ℃

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DIC的病因来自于基础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约占2/3,产科灾难和外伤也是DIC的主要病因。

  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包括:①全身感染/严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等。②外伤,包括多发性创伤、大面积的灼伤、脂肪栓塞等。③器官损害,见重症胰腺炎等。④恶性肿瘤,包括各种实体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⑤产科灾难,包括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综合征等。⑥其他,如严重肝衰竭、严重中毒或蛇咬伤、输血反应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等。

  在DIC已被启动的患者中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将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内尚无发病率的报道。DIC病死率高达31%~80%。

  DIC的病因分类

  感染性疾病: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

  肿瘤性疾病: 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

  液性疾病: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常蛋白血症

  妇产科疾病: 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

  创伤手术: 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

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基础疾病有关。DIC时何种蛋白溶解过程(凝血或纤溶)处于优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临床表现的特征。以凝血为主者可只表现为血栓栓塞性DIC;以纤溶为主者可发展为急性消耗性出血。也可在上述之间呈现一种广谱的,涉及不同类型的DIC临床表现。

  1.出血

  多部位出血常预示急性DIC。以皮肤紫癜瘀斑穿刺部位或注射部位渗血多见。在手术中或术后伤口部位不断渗血及血液不凝固。

  2.血栓栓塞

  由于小动脉、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内血栓引起各种器官微血栓形成,导致器官灌注不足、缺血或坏死。表现皮肤末端出血性死斑;手指或足趾坏疽

  3.休克

  DIC的基础疾病和DIC疾病本身都可诱发休克

  4.各脏器功能受损

  重要器官①肾脏受损率25%~67%,表现为血尿少尿、甚至无尿;②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意识改变、抽搐昏迷;③呼吸功能受影响表现肺出血、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④消化系统表现消化道出血等;⑤肝功能障碍22%~57%,表现黄疸肝功能衰竭

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

  DIC始于凝血系统的被激活,基本病理变化是在微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因此,启动凝血过程的动因和途径是DIC发病的重要方面。

  1.凝血酶原酶形成

  (1)血管内皮广泛受损:细菌及内毒素、病毒、缺氧酸中毒等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聚集和Ⅻ因子激活,然后相继激活多种凝血因子,最终形成凝血酶原酶。因为参与反应的各种因子都存在于血浆中,因此这一凝血途径被称为内源性凝血系统。

  (2)组织破坏:在严重创伤、烧伤外科大手术、恶性肿瘤时,损伤和坏死组织可释放组织因子(或称Ⅲ因子)入血,形成凝血酶原酶。由于触发物质(Ⅲ因子)来源于组织,故被称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目前认为组织因子释放引起的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是造成DIC的主要途径。

  (3)促凝物质释放:损伤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可释放大量的促凝物质,如脂蛋白、血小板3因子(PF3),加速凝血过程。

  2.凝血酶形成

  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的作用下,形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形成

  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首先形成纤维蛋白单体,进而形成稳定的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与凝血系统保持相对平衡的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沉积在血管中的纤维蛋白溶解,去除由于纤维蛋白沉着引起的血管阻塞。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纤溶酶原被激活,形成纤溶酶。随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随血流运走。

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

  (一) 防治原发病(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diseases)

  预防和去除引起DIC的病因是防治DIC的根本措施。例如控制感染,去除死胎或滞留胎盘等。某些轻度DIC,只要及时去除病因,病情即可迅速恢复。

  (二) 改善微循环障碍(Improvment of microcirculatory diaturbance)

  采用扩充血容量、解除血管痉挛等措施及早疏通阻塞的微循环

  (三) 建立新的凝血与纤溶间的动态平衡(Establish new balance between coagulation and fibrolysis)

  在高凝期可应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斯匹林等阻止凝血过程的发动与进行,预防新血栓的形成。出血倾向十分严重的病人,可输血或补充血小板等凝血物质以及使用纤溶抑制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目前认为组织因子释放引起的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是造成DIC的主要途径。出血倾向十分严重的病人,可输血或补充血小板等凝血物质以及使用纤溶抑制剂。

什么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症状

一、什么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来自于基础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约占2/3,产科灾难和外伤也是DIC的主要病因。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包括:①全身感染/严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等。②外伤,包括多发性创伤、大面积的灼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管内凝血(DIC)的分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症状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1.感染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DIC。细菌本身及其毒素均可损伤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及缓激肽,由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后者还有

Hash:74d35911609046e5905854e946e3e677b548c1e9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