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在防止疾病中再复发的作用
在这里将阿司匹林放在首位,可见其在预防心肌梗死中或脑卒中的再次发病的重要性了。2006年AHA/ASA动脉粥样硬化事件一级预防指南建议:阿司匹林应长期用于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6%~10%的人群,以防止首次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I 级推荐,A级证据)。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较阿司匹林更好的抗血小板药物,每日服用75~150毫克会有很好的疗效。一项包括20000例有心肌梗死病史患者的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复发梗死、脑卒中或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的25%;心肌梗死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即使再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梗死的心肌面积较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小,并能增加梗死区微血管的再通率,减少梗死范围的扩散。所以建议所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该无限期地坚持服用阿司匹林。
不能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药物选择
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可以服用氯吡格雷,某些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也可以选用华法林,但是使用华法林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血浆INR测得值调整药物剂量。
2、ACEI类(各种化学药名以“普利”结尾的药物)
ACEI在防止疾病再次复发中的作用
ACEI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英文缩写。顾名思义血管紧张素的作用是使血管紧张收缩,进而增高血压、增加心脏负荷;它的抑制剂的作用则相反,起到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研究认为心肌内的血管紧张素还可以刺激心肌,使心肌细胞和细胞之间的物质(间质)发生病理变化,使起主要泵功能的左心室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心室重构)。”重构”可以发生在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心力衰竭的心脏等,发生重构的心脏其功能将会大打折扣,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ACEI抑制了血管紧张素的合成,所以具有抗“重构”的功能,据临床研究发现,它的抗重构作用居各种心血管药物之首。由于这一功能它已成为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一线用药。它还能够延缓肾脏功能的减退,也被肾脏病患者广泛使用。但是对于重度肾脏功能衰竭的患者,ACEI应该慎用,否则会加重病情。人体内有一种叫做缓激肽的物质,它可以舒张血管,ACEI的另一作用是抑制它的分解,由此增加了舒张血管的作用。除此之外,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长期服用ACEI可 明显减少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率,拮抗左心室重构,预防心力衰竭,降低总死亡率。所以,ACEI早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必不可少的药物了。
ACEI的不良反应
ACEI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干咳,可发生于10%~20%的患者,停用后可以消失,可能和它抑制缓激肽的分解有关。也有少数患者出现皮疹、过敏和血钾升高等不良反应。这和许多药物一样,不良反应是有的,注意观察其副作用以更好地利用它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再发。
3、β-受体阻滞剂(各种化学药名以“落尔”结尾的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在防止疾病再次复发中的作用
β-受体阻滞剂是心血管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的种类很多,临床上常用的有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洛尔,最早在我国使用的普萘洛尔也还在使用。这类药物主要用于降血压、治疗心绞痛和某些心律失常。它在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最早是在1965年提出的,很多研究证实了β-受体阻滞剂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减少猝死和再梗死的发生。有一组报告心肌梗死后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1~3年,减少总死亡率大约20%;另有研究发现β-受体阻滞剂可使再梗死率及猝死的发生率降低30%左右。
近年的研究还发现β-受体阻滞剂能够防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并能阻止各种原因导致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主要原因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原因就是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造成的,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因此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它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
次要原因
再者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加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减低,导致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使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沉积在血管壁,久之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产生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主要症状
胸闷、心悸不宁、心慌气短;心率不齐;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气紧、晕厥、虚弱、嗳气;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
更甚;舌质紫暗、脉沉弦为主症的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
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
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
荤素菜合理搭配
以新鲜蔬菜为主膳食中的动物油、肥肉和一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猪脑、猪肝、皮蛋、鱼子、蟹黄、鱿鱼、奶油等,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多量摄入会导致血胆固醇增加,促使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而植物性油脂含有的是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胆固醇、预防冠心病的作用。有数据提示,通过严格控制饮食中动物脂肪的摄入总量,降低饱和脂肪比例,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成分,可使血清胆固醇降低约10%,甘油三脂降低30%。
少吃多餐
控制好进食量人体的热量主要来源于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其中蛋白质多存在于动物类食物如瘦肉、鱼虾、禽类、蛋类、乳类等,植物性食品如豆类及豆制品中含量也很高。脂肪多存在于食用油及肥肉中。碳水化合物多存在于谷类及根茎类蔬菜中。如放纵食欲,进食量超过了身体的热量需要,就会转化为脂肪积存体内,使人发胖,血脂增高,致生动脉硬化。中医格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的是经常饱食,会损伤胃肠功能,导致胃肠病的发生。还应看到,长期的饮食过量,体内的脂肪过剩,会使血脂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要根据体重的不同,控制进食量。超体重者一定要减低热量。据推算,50克富强面粉或大米可产生热量175千卡,如果每天食用0.4千克,则可产生热量1400千卡,再加上适量的肉食、豆类制豆、蔬菜等副食,差不多够一天的热量。
一、心脑血管如何预防呢1、防止栓塞。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2、患者不宜晨练。因为睡眠时,人体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一、心脑血管食谱食疗方一1.海带50克,切成丝用醋、盐适量调拌,分2~3次吃完,每日1次。2.丝瓜60克,竹笋60克。去皮、切片,加酱油、醋适量,调拌后食用,每日1~2次。3.花生米30克,粳米50克煮粥食用,每日2~3次。4.黑木耳6克,
一、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是由于给心肌供应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或闭塞,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脑血管病是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以脑部
Hash:e711ea75e3074726770b861a6209d4e6ed31161f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