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8 09:40:51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引起老人脚痛的常见病有哪些

BY:大叔18岁 2024-07-18 09:40:51 631 ℃

行走时,人的双脚是支撑人体全部器官的重量,受损的“劳损”最大,因此导致了“人老脚先衰”,很多老年人都存在着某种脚部疾病,导致脚痛,甚至影响正常行走,那么引起老人脚痛的常见病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问必答网专家是怎么说的吧,希望这些知识对你们的生活能够有所帮助。

老人该如何活动脚

考虑到老年人需要简便、安全运动的特点。建议老年人在活动脚踝的时候,做做以下几个动作。

上下活动脚踝

坐在椅子上或床上,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略微伸直,配合呼吸活动脚踝及脚掌。即呼气时脚尖尽量向下压,吸气时脚尖尽量往上勾。呼吸速度不宜太急,两脚各做10次(多做不限)。

旋转脚踝

以跷二郎腿的姿势,将左脚抬起,置于右侧大腿上,以右手手指能轻易握住左脚趾为标准。然后左手握住左脚踝的上方,使脚踝不致移动,右手握住左脚前掌,向左右各旋转10次,然后换右脚来做。

伸直脚踝

跪坐,脚背朝下,上身缓缓向后仰,以尽量拉伸脚踝前端的肌肉(此刻脚踝被拉得很酸),保持这个姿势约1分钟(或更长)。

强化脚踝

老年人可以站在台阶上或木板上,两脚脚尖前1/3着地,其余2/3悬空站立。为了强化脚踝力量,可踮起脚尖,放下;再踮起,再放下,共做10次。

这些动作简单易学,对位置和力度没有中医按摩要求那么准确,只要使脚踝有舒适、略微发热的感觉,就能起到作用。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每天早晚、长走后,或者睡前、睡醒后规律性地锻炼脚踝,而且要长期坚持下去。

脚麻血糖

在门诊,大约有三成的患者因为出现四肢异物感、发冷、灼热感、针刺样疼痛糖尿病并发症,才来内分泌科看是不是糖尿病。患者如果拖延就诊时间,症状会越来越明显,糖尿病病情也会逐渐加重,甚至引起合并糖尿病外周管病变,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

引起老人脚痛的常见病有哪些

骨关节炎

研究发现,1/6的50岁以上人群患有脚骨关节炎。该病特点是:关节炎症、软骨损伤及肿胀,导致疼痛、僵硬、活动困难有时会出现脚背凸起。专家建议,选择舒适合脚的鞋子以减轻脚部压力,减轻体重也可缓解脚部关节压力。足中或脚弓出现疼痛,应看医生。

老人脚痛的原因有哪些

足部溃疡

40岁以上人群更容易发生足部溃疡。一大原因是2型糖尿病患者增多。糖尿病患者下肢血流不畅血管变窄,神经受损,很容易导致“糖尿病足”(脚部局部感染、溃疡、化脓等)。专家建议,糖友一旦发现脚部失去感觉,应绝对避免脚部受伤,切勿光脚穿鞋或走路,趾甲避免修剪得过秃,以免无意中剪伤脚。

足底脂肪垫炎

奥尼尔表示,与人体各处皮下脂肪一样,保护性的足底脂肪也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消失,于是导致足底脂肪垫炎。站立时间过久会导致脚底疼痛。专家表示,穿减震效果更好的鞋子可缓解足底脂肪垫炎。硅胶鞋垫也有一定帮助。

鸡眼

专家表示,四五十岁时,脚底(特别是跖骨处)更容易出现鸡眼。专家建议,最好穿柔软宽松的鞋子,别选硬底鞋。出现鸡眼后,最好去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扁平足

由于韧带拉伸及足弓塌陷的缘故,大约从40岁开始,人的脚每10年会大一码。足弓塌陷也称扁平足。专家建议,扁平足患者应避免光脚行走。矫正鞋垫可使脚步更稳健,防止足弓下陷。

脚后跟龟裂

随着年龄的增大,皮下油脂减少,皮肤会自然变干,更年期女性尤其如此。专家建议,给皮肤保湿的时候,切莫忽略脚跟。含尿素的油膏具有增湿保湿功效。

头痛不医头脚痛不医脚

生病了,人们总有这样一个常识:腹有病医腹,背有病治背,还不曾有头痛医脚之说。但中医确有头痛医脚,因为这里包含着辨证论治的深刻道理。

对于经络的研究,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有记载了。古人认为:经络是一个担负联系人体内外各部分纵横交错的联络网,它把人体需要的气血运行到全身,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那么经络是如何划分的呢?顾名思义,经是直行的主干,主要的经脉有十二条(如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加上任督二脉共是十四经脉。络是经脉的分支,较大的络脉有十五条,如果再细分还有孙络、奇经八脉……。所有这些经络都有一定的循行路线,有的由下到上,有的由外至内,经络遍布全身,内联五脏六腑,外通肢体五官、关节皮毛,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把脏腑器官和体表各部分连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由于经络运行气血,身体各部无所不到,所以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正常时人的经络通畅,身体各部分器官不会有毛病。如果经络不通畅,身体的相关器官就会发生病变。例如:足太阳脾经的循行路线是由脚到口腔,若出现足大趾运动障碍,舌根发硬,经常干呃等症,就和脾经脉络不和有关;足少阴心经是由心络小肠,若出现胸痛、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就和心经脉络不通有关。

中医治病不同于西医,中医不拘泥于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这种对“症”治疗的框框。而是按照经络的循行路线,从整体观念出发,随症施治,灵活变通。例如,一位患者脚跟疼痛难忍,数月不愈。中医大夫建议他服用舒肝丸,他半信半疑,但吃了几丸竟然痊愈了。这位中医大夫的解释是:肝经的循行路线是脚经肝至头部,吃了舒肝理气的药,脉络畅通了自然可以痊愈。

针灸大夫对牙痛患者,常常取手背合谷穴。道理是它能通调手阳明经气,有清泄脏腑,引火下行的作用。治疗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常用吴茱萸压细粉敷于涌泉穴上(在脚心上);治疗口舌生疮用清心火的导赤散,它们同样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咳喘一证,单用止咳平喘药往往不能奏效,但采用通泄大肠的方法,往往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这是因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脏腑表里关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对于经络的实质进一步探讨,做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工作。现在有三种学说:一种学说认为经络的实质就是神经。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医务人员发现,进针时针感传导大多沿着神经循行的路线扩散,如果给神经功能丧失的瘫痪病人针灸,就没有这种针感,俗称“不得气”。另一种学说认为,经络的实质可能是肌体的生物电现象,许多“良导穴”、“良导络”与穴位及经络很相似,这就证明了经络确实存在。还有一种学说认为,经络有神经和体液综合调节的功能。中医经络学则认为经穴与器官的联系途径就是经络。但是不管怎么说,经络之谜目前仍未彻底揭开,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走路脚痛和大脚骨有啥关系

首先,由于拇长伸肌、拇长屈肌和拇内收肌紧张牵拉,拇趾沿其长轴旋前外翻趾甲向中线,并继续加重,在内侧的拇展肌和拇短屈肌内侧头及其内籽骨向外移位,失去外展作用,进而在外侧的拇内收肌与拇短屈肌外侧头挛缩,外侧关节囊挛缩并增厚,拇趾向外半脱位,腓侧种籽骨移于第一、二跖骨头之间,拇趾外翻推动第一跖骨内翻,使足横弓加宽,至跖骨头内侧被鞋帮挤压摩擦,发生拇囊炎,疼痛,进而第一跖骨头变大形成向内侧突出的骨赘。

其次,由于拇内收肌紧张劳损,足横弓变平,第二、三跖骨头向跖侧塌陷,负重、摩擦致该处皮肤增厚形成胼胝,拇趾向外翻,挤压第二趾,占据二趾之位置,将二趾抬起与拇趾重叠,使二趾关节过伸,近趾间关节屈曲,成为锤状趾,突出于拇趾与第三趾背侧,近趾间关节背侧受鞋面摩擦、挤压,亦产生胼胝疼痛。

再次,拇跖趾关节处于半脱位的位置,在长时间不正常应力的作用下,逐渐出现骨关节病,关节软骨破坏,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更为 痛。

最后,大拇趾外撇严重者可以位于第二、三足趾的下面,将第二、三足趾顶起来,日久可形成锤状趾。大拇趾跟部内移后,使得该处极为隆起,容易与鞋形成磨擦,天长日久,该处皮肤和皮下有关组织增厚、红肿,滑囊形成,而产生拇囊炎。引起疼痛,局部溃烂后可造成感染,大脚骨畸形病人因为前足生物力学发生异常,很多合并有足底部胼胝。使走路引起疼痛,病人无履可适,给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和痛苦,而且外形上也缺乏美感。

老年人腿脚痛需防下肢动脉硬化

老年人腿脚痛需防下肢动脉硬化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杨其鹏

近年来,“动脉硬化”这个名词随着我国人民生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和生活中,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而且发病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竟高达80%,这当中就包含了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冠心病(心脏动脉硬化)、脑血栓偏瘫(脑动脉硬化),很少有人知道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这个名词。在人们的印象中,下肢那么粗的动脉血管怎么也会发生硬化阻塞呢?事实上,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脂类食品含量加大,加上一些家族遗传或代谢方面的一些因素,使得人们印象中较为粗大的动脉血管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硬化。

一、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从症状上看,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缺血期,也可称作“间歇性跛行期”。主要表现为患肢怕冷、麻木和针刺感,足背有瘀斑样改变,足趾尖和趾甲明显增厚、苍白,患肢皮肤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紧接着就出现行走困难,即行走速度减慢,距离缩短,并出现跛行。因此,这种症状又被称作“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的原因主要是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造成下肢供血不足而出现下肢肌肉疼痛、痉挛疲乏无力,需要休息数分钟后才能缓解再继续行走;如果疾病进一步发展就进入中期。在上述症状逐渐加重的基础上,中期的主要特点是疼痛。病人行走时疼痛,休息时也疼痛,而且越是夜深人静,疼痛越剧烈明显,往往难以入睡,常在睡眠中疼醒。同时足部皮肤温度显著下降,还有的患者患肢皮肤颜色发生变化,如明显苍白或出现潮红紫斑,患者足部触不到脉搏,因此该期又被称为“静息痛期”;晚期也称作“坏死期”。粥样斑块将动脉血管腔部分堵塞或完全堵塞,使得小范围动脉 血停止流动或流速十分缓慢,以至血液迅速凝成块并且不断延长,完全堵塞动脉腔,主要表现为足趾、外踝、足跟等末梢部位逐渐出现发黑、坏死,并在坏死的基础上发生感染、溃烂并形成溃疡,最终面临截肢。

二、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以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居多。一般情况下,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的。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这些富贵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人群年龄越来越轻,与此相关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也有低龄化的趋势。就目前情况来看,50岁左右即罹患此病的人亦不在少数,我院曾收治过数例五十岁左右的该病患者。其中一例来自苏北姜堰的赵姓患者,于51岁时就已患上“左下肢脉管炎”,在当地医院行左下肢高位截肢手术。时隔五年后的今天,该患者的右下肢又开始出现动脉硬化闭塞症状,腿部麻木且日夜疼痛不止,整夜不能入眠。来我院就诊时,病情已十分严重,腹主动脉下端已完全堵塞,右足2、3、4趾头已经出现坏死性溃疡,考虑到患者仅余下一条腿,我们采取了腋动脉与股动脉间人造血管动脉搭桥的方法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挽救了患者的右下肢。

还有一例年方49岁的吕姓患者,是苏北泗洪县的一名交通警察,两年前开始右下肢出现间歇性跛行,在家乡医院被当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进行治疗,没有任何疗效,且病情越治越重。来到南医大二附院就诊时,已不能正常行走,右足趾严重溃疡,每天夜间疼痛难忍、无法入眠,经X线造影检查发现,其股动脉呈节段性狭窄和闭塞,我们采用了股动脉旁路自体大隐静脉搭桥的方法,为该患者彻底解除了痛苦和隐患,不久患者又回到了交警的工作岗位上去了。

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但显然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低下、肥胖、血液高凝状态吸烟、遗传等因素有关。病变早期,动脉内膜受到血浆脂蛋白的渗透和血脂沉积,产生脂肪条纹。进而发生动脉内膜增生及粥样斑块形成。最终形成动脉狭窄或阻塞动脉。病变初期进展缓慢,可无明显症状,随着发展,可发生急性或慢性肢体缺血表现,全身各主要动脉均可受累,但多见于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上肢动脉少见。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冷、麻木(神经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组织营养障碍,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疽

尽管最终的病因尚未得到证实,但许多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人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高于正常,特别是近年来发现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提示脂质代谢紊乱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此外,糖尿病病人发生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较无糖尿病者多,而且使动脉硬化发生得早且程度严重。此外血液凝固性的增加,可加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统计学调查研究发现吸烟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的发生和发展亦有一定关系。

三、下肢动脉硬化症的诊断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并不困难。一般来说,病人有下肢慢性缺血症状,发病年龄在45岁以上。病变主要累及的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造成股动脉、N动脉、足背动脉的搏动减弱或消失,行X线平片可显示动脉有斑状钙化。无损伤性血管检查踝/肱指数可小于1,严重者可达0.5以下。根据以上症状及检查,即可得出诊断。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呈多处伸长扭曲状,管腔弥漫性不规则狭窄或节段性闭塞。病人可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脑中风等,这些对诊断亦有帮助。但X线摄片无动脉化、血脂亦正常者,并不能肯定排除动脉硬化性闭塞的存在。

在进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过程中需与一些疾病相鉴别。首先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其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同的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且患者一般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该病是一种慢性、周期性加剧的全身中小型动、静脉的炎性阻塞性疾病,主要累及下肢的动脉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N动脉或股动脉等。约有40%的病人在发病早期或发病过程中,小腿及足部反复发生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90%以上患者有吸烟史;第二需鉴别的疾病是多发性大动脉炎。该病多见于年轻女性,主要侵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部,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病变引起动脉狭窄或阻塞,出现脑部、上肢、下肢或肾脏的缺血症状。临床表现有记忆力减退、头痛、眩晕昏厥、患肢发凉、麻木、酸胀、乏力、间歇性跛行,但无下肢静息痛及坏疽,一般较易与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相鉴别;第三是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该病可有行走时下肢疼痛的症状,皮肤常有散在的紫斑、缺血或坏死,有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症状和体征,并常伴有内脏器官的病变,但很少引起较大的动脉闭塞或动脉搏动消失。要确诊本病需作活组织检查;第四是特发性动脉血栓形成。本 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往往并发于其他疾病如胶原性疾病(全身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和红细胞增多症,也可发生于手术或动脉损伤后。发病较急,并可引起肢体坏疽;第五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该病任何年龄的患者都有,起病急骤,患肢忽然出现疼痛、苍白、厥冷、麻木、运动障碍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多见于心脏病患者(如房颤心脏瓣膜病等),栓子多数在心脏内形成,脱落至下肢动脉内。根据以前无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发病急骤,比较容易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鉴别。

总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故许多患者可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的动脉硬化性病变,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动脉硬化等。在病程中随时有发生心肌梗塞、脑溢血或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其他慢性动脉阻塞性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差,如伴有糖尿病,预后也较差。

四、下肢动脉硬化症的治疗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早期可以使用血管扩张药,意在促进更多的侧支循环形成,也可以辅助使用一些中药,以缓解症状。需要提醒的是,在临床上,有许多病人由于专注于中医治疗,失去了宝贵的手术时机而使肢体坏死,最后不得不截肢。这一点不能掉以轻心!

动脉硬化性闭塞是一种器质性病变,至今尚无一种药物能使病变动脉恢复弹性和再通。目前所用药物的主要作用在于制止疾病的继续发展,改善患肢的侧支循环,缓解疼痛和促使溃疡愈合,避免截肢。

血脂过高的病人经饮食控制后血脂仍不降低者,可用降血脂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下列几种:烟酸肌醇酯(一种温和的周围血管扩张剂,也有降胆固醇作用。每日3次,每次0.2~0.4g。或每日1~2次,每次100mg,肌肉注射);维生素C:据报道,较大剂量的维生素C有降胆固醇作用。每日3次,每次0.5g;)阿妥明:降血脂的作用较肯定,但对肝脏有损害,应用时要注意检查肝功能。每日3次,每次1~2丸;脉通:每日3次,每次2粒。

动脉硬化性闭塞的病人约有40~50%伴有高血压,常给手术带来一定危险性,故应同时治疗高血压。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复方降压片、利血平等。如考虑有肾动脉狭窄,可试用巯甲基脯氨酸,此药为抗肾素药物,每日3次,每次25mg,可根据降压 况,调节剂量。

此外还有血管扩张药物地巴唑、硝苯吡啶、妥拉苏林、烟酸等。可解除血管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从而改善患肢血液供应。同时中草药制剂如复方丹参毛冬青等有活血化瘀作用,对本病有一定疗效。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放入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作静脉滴注,有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有一定作用,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常用药物之一。

但如果症状严重,还是应该采取手术治疗。患者一旦出现间歇性跛行并经动脉造影证实有下肢动脉严重狭窄(管径小于正常管径的50%)时则需手术治疗。当伴有严重静息痛或足趾溃疡及坏疽时,更需手术治疗,但手术效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如果仅是局限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可以在局部麻醉或全麻下经皮穿刺,对狭窄或闭塞部位进行球囊扩张,然后放置一个或多个支架进行支撑,从而恢复动脉血流。此手术创伤小,使过去一些身体状况较差已失去手术时机的老年朋友重新获得手术成功的机会。如果经动脉球囊扩张、安装动脉内支架失败,就必须行血管搭桥术,以便能及时地挽救肢体。值得提醒的是:有的患者由于行走较长距离后才出现间歇性跛行,因此得不到重视;还有很多患者在出现间歇性跛行后,被当作一般的腰腿痛缺钙而长期误诊,个别患者甚至做了骨科手术。

因为下肢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如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动脉轻度狭窄,则可暂不手术;近期如有重要器官的严重病变者,如心绞痛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衰竭等,亦不宜施行手术治疗。但过去有心肌梗塞病史者,不应笼统地列为手术禁忌,应根据其近期心脏功能及全身情况而定,一般可选用较简单且危险性较小的手术方式。如可以通过动脉介入球囊扩张、安放内支架,或人造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作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闭塞动脉的近远端作旁路(或称桥式)吻合,以重建动脉血流。

如果动脉输出道有狭窄或闭塞,也就是说动脉闭塞段以远全程闭塞,常规的动脉旁路搭桥移植术常导致失败,目前多选用腰交感神经节切除、静脉动脉化(也就是将与病变动脉伴行的静脉通过手术变成动脉)、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以改善缺血肢体的动脉血液供应。根据我本人以及国内外的经验总结,以上各种方法大多有一定的疗效。

五、下肢动脉硬化症的预防

对人类一生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两条腿我们要倍加珍惜。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弥漫性病变,往往涉及脑、心、肾等重要器官的动脉供血,因此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注意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防患于未然。首先,患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严 密监视病情,切勿掉以轻心。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其次,饮食要注意合理调节,防止脂质代谢紊乱和血胆固醇过高。中年以后应避免经常进食过多动物性脂肪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多吃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豆类、豆制品植物油、各种水果等。尽量避免高脂肪饮食、高糖、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饮食宜清淡;第三,从年轻时就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平时可以做一些适当有规律的步行锻炼,放弃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第四,一旦罹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也不要惊慌,只要及时对症治疗就行。要到正规大医院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可进行适当运动,但走路步伐不宜过快,以免引起缺血症状发作。亦不能搬动重物。患肢要注意保温,出现足部发凉时不可贸然用暖水袋暖脚或热水泡脚,因为这样会加重下肢缺血,使病情加重。平时患者的脚部应保持干燥清洁,勤剪趾甲,要穿合适的鞋袜,避免损伤。

老人多吃柚子防老年常见病

中医认为,柚子果肉性寒,味甘、酸,有止咳平喘、清热化痰、健脾消食、解酒除烦的医疗作用;柚皮又名橘红,广橘红性温,味苦、辛,有理气化痰、健脾消食、散寒燥湿的作用;柚子为柚的种子,含黄柏酮、黄柏内酯、去乙酰闹米林等,另含脂肪油、无机盐、蛋白质、

​老人常见病有哪些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细细的说说老年人常见的几种疾病吧!应食用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低盐的食物。海鲜类食物由于含有较高的胆固醇,不宜多吃。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能帮助保持合适的体重、预防多种严重的老年病。已经患病的老年朋友在自身努力和医生的帮助下也可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

老年人常见病食疗方

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加之机体代谢和排泄功能下降,服药后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副反应。如果采用饮食疗法,既可避免不良的副反应,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介绍几种老年常见病的饮食疗法,以供选用。1.杏仁、冰糖等量,研碎混匀,每天早晚各服10克,l天为一疗程。2.鲜菠菜根90克,鸡内金15克,水煎,每日2次服用。

Hash:c7f9366fcf8770262de703c4b898af84fbedce9e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