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7 19:42:46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秋冬老人高血脂如何保健

BY:大叔18岁 2024-07-17 19:42:46 574 ℃


秋冬季是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如何做好秋冬季保健,帮助老年人安全过寒冬,控制血脂、防止高脂血症关键。老年人因为畏寒往往减少户外活动,还有一些老年人注重秋冬季进补,常进食一些高热量食物而导致脂增高,所以做好秋冬季保健特别重要。

血脂检查

因为轻度高血脂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假如血脂长期保持在高平没能降下来,那么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因此一定要通过详细的身体检查,判断患者的血脂水平,让患者及时发现病情、尽早治疗。这些检查包括:

1、测定血脂谱全套。包括空腹TC、TG、LDL-C、HDL-C等。

2、判断血浆中有无乳糜微粒存在。可采用简易的方法,即把血浆放置4℃冰箱中过夜,然后观察血浆是否有奶油样”的顶层。

3、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1~2周内血浆胆固醇水平可有±10%的变异,实验室的变异容许在3%以内。

4、有关脂代谢的特殊检查

(1)载脂蛋白测定。测定血浆ApoB和ApoAⅠ水平,对于预测冠心病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2)体内脂蛋白代谢测试。此外,还可进行基因DNA突变分析、脂蛋白-受体相互作用以及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胆固醇脂化酶与合成酶等方面的测定。

5、其他检查

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存在胰岛素抵抗,其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临床上可表现为糖耐量异常;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常合并有糖尿病;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可伴有高尿酸血症;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可伴有甲状腺功能减低。

​秋冬老人高血脂如何保健

秋冬季是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如何做好秋冬季保健,帮助老年人安全过寒冬,控制好血脂、防止高脂血症是关键。老年人因为畏寒往往减少户外活动,还有一些老年人注重秋冬季进补,常进食一些高热量食物而导致血脂增高,所以做好秋冬季保健特别重要。

您的高血脂严重了吗?

现在人比较重视体检,在一次体检中发现高血脂,无需过于担心,最好在6周后复查。因为体检数据会受近两周内的饮食、生活习惯的影响。复查时,前3天清淡 食,前一晚禁食。这样检查的结果会比较准确。

若表现为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等症状,就要警惕高血脂,立即到医院做个详细的检查,因为这些症状易于其他疾病临床症状相混淆。

另外,由于高血脂一般会伴随着体重超重与肥胖,因此可以通过这个特征来先做简单辨别是否高血脂。但不能以此来说高血脂与瘦人无关。其实,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是高血脂的两个决定因素。胖人不一定血脂高,瘦人的血脂也不一定就正常。

血管上皮细胞的功能也会随年龄渐长而退化,当男性超过45岁、女性超过55岁,就要注意积极防治高血脂。专家表示,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过低是导致高血脂的重要因素。那么,秋冬老年人该如何有效预防高血脂的发生呢?

秋冬老人预防高血脂对策

对于健康中老年人群,秋冬要讲究营养均衡,以体重不增加超重为宜,多吃蔬菜水果,严格控制大量热性食物进补。提倡有氧运动,如慢跑、中速步行,打太极拳太极剑,消耗体内多余脂肪。不提倡晨练,锻炼最好选择在午后两三点钟阳光充足、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间。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低落

高血脂老人注意问题

高血脂的患者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调节饮食,限制每日总热量,使体重组件达到标准体重。另外,要积极治疗引起高血脂症的原发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等,避免使用某些可升高血脂的药物,如激素等,并且要正式使用降脂药物。

另外,冠心病老人由于冠心病患者的合适血脂水平应较低于正常人,应尽早用药,降低高血脂的危险指数。再者,由于年轻人饮食不健康,作息不规律,导致高血脂越来越偏爱年轻人,所以年轻人平时应该饮食清淡,不要吃含有脂肪多的食物,增加锻炼。

高血脂的症状

根据程度不同,高血脂的症状也表现不一,轻度的高血脂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假如高血脂较严重,也有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1、轻度高血脂患者:通常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感,但没有症状并不等于血脂不高,定期检查血脂至关重要。

2、一般高血脂患者:患者会出现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 木、胸闷心悸等症状,患者常常还会伴有体重超重与肥胖的症状。有时还会与其他疾病的临床症状相混淆,不过也会有部分患者血脂高但无症状,常常是在体检化验血液时发现高脂血症。

3、较严重的高血脂患者:患者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还可能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症状。

4、长期血脂高患者:假如血脂高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相应的治疗,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冠心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等,表现出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间歇性跛行(肢体活动后疼痛)等症状。

5、少数高血脂患者还可出现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角膜弓又称老年环,若发生在40岁以下,则多伴有高血脂,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多见,但特异性不强。高脂血症眼底改变是由于富含甘油三酯的大颗粒脂蛋白沉积在眼底小动脉上引起光折射所致,常常是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并伴有乳糜微粒血症的特征表现。

高血脂患者警惕七个误区

1、如果没出现症状就不必采取治疗措施

不少的高血脂患者并没有出现什么特殊的不适症状,所以他们就会把血脂异常视为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自认为在短期内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不会产生什么大的影响。于是放松警惕,不管不顾。而事实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高血脂早已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心脑血管健康的“慢性杀手”了。如果你患有高脂血症,但是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就很容易引发以下三类疾病:第一类疾病是心脏疾病,它包括冠心病、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心脏动脉硬化等;第二类疾病是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硬化而导致的脑血栓脑出血等;第三类疾病是肾脏疾病,肾动脉硬化很容易引发尿毒症的出现。

总的来说,高血脂所带来的危险影响最常见的有:心梗脑梗(它不会有任何前兆,会致突然死亡,在很多情况下根本没有抢救过来的希望)。在此提醒那些认为只有出现了症状才去医院检查和采取治疗措施的病人:等到出现症状才去检查治疗,就真的有点晚了,不要给自己留下健康的隐患。此外,我们一定要重视降血脂治疗,只有这样才能预防上述心、脑、肾疾病的出现。

2、患者通常还没有保护肝脏的意识

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血脂异常,还可能会引起脂肪肝症状。我们知道肝脏是脂肪酸合成与氧化、胆固醇合成、蛋白质合成及清除异常脂蛋白的主要场所。高血脂会导致人的肝功能出现损伤,长期的高脂血症会导致脂肪肝的出现,肝动脉粥样硬化后受到损害,肝小叶损伤后,结构会发生变化,最终会导致肝硬化,损害肝功能。简而言之,高血脂会增加肝脏代谢的负担,久而久之会影响肝功能。而肝功能低下又会降低脂类代谢能力,这更容易引发血脂异常,使脂类大量沉积于肝细胞从而形成脂肪肝,并因此而引发一系列更为严重的肝脏疾病。所以高血脂患者在日常的治疗中,切记不要忽视保护自己的肝脏。高血脂与肝功能损伤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高血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服用一些保健品来帮助自己保肝护肝。

3、在炎炎夏季只要保持饮食的清淡,就不用再吃降脂药了

有些高血脂患者认为在夏季由于天气炎热,所以要吃得清淡,这样血脂就不会升高了,也就没必要再吃降脂药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降脂药是有两方面作用的:第一个作用能降低血脂;第二个作用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通过动物实验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后发现,在长期使用降脂的他汀类药物后,能够让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体积出现缩小。

4、瘦人肯定不会得高脂血症

人们往往会把高血脂与肥胖人群画上约等号,似乎高血脂就只是胖人们才会得的疾病。有很多拥有匀称身材的人很容易忽视对血脂的检查,这些人一旦发现身体不适,他们的血脂检测数值往往是比较高的了。很多皮下脂肪出现堆积的胖人,经化验,其血脂却并不一定很高。我们知道高脂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脂血症是与环境及遗传相关的。继发性高脂血症则继发于其他的疾病,比如有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胰腺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阻塞性肝病等。所以说那些体形瘦的人也并不一定能对高脂血症免疫。

5、血脂降得越低就越好

我们必须对高血脂对人的血管潜移默化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但这并不代表血脂降得越低就越好。国外的研究证实,如果血脂过低,肿瘤的发生率就会有所增加。这是因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人体日常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太多或太少,都是不利于人们健康的。

6、只要化验单上没有箭头,就说明自己没事

在体检验血时,大多数高血脂患者被发现了病情,因此不少人都非 常重视体检结果中的胆固醇指标,他们觉得如果化验单上没有发现“箭头”就应该没什么事了。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一般人群和那些已经患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或者已经发生过心梗、中风的患者相比,相应的血脂正常值是不相同的。对这些人群的血脂目标值的要求更为严格,应该是要低于血脂化验单上所列出的参考值,也就是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比100毫克/分升或者2.6毫摩尔/升还低。

对于绝经后的女性以及40岁以上的男性、肥胖人群、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他们的胆固醇指标也不应该仅仅参考化验单上的指标,而要控制得更低一些才行。而且这类人群作为患高脂血症的高危人群,更是应该每年最少去检测一次血脂。

7、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高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都普遍认为高血脂就是“油水”过多,也就是甘油三酯指标高。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其实血脂是血液中脂肪类物质的统称,其中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我们所说的血脂异常一般包括以下三种情况: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出正常标准范围,甘油三酯水平高出正常标准范围,或者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下。

胆固醇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对于我们人体健康的危害尤为严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称为“坏胆固醇”,如果人体血液中含有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它就会沉积于动脉血管壁上,与其他损害血管内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就像存在于血管中的“不定时炸弹”,一旦这些斑块出现了破裂,就会形成血栓,从而引起血管狭窄或者会直接引发患者出现急性心梗、中风甚至是猝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因此成为目前重要的血脂检测指标。即使总胆固醇水平不是很高、只是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过高时,也应该引起患者高度重视。

反之,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保护性的脂蛋白,它能够防止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因此,检测结果如果显示胆固醇的增多仅仅是由于高密度脂蛋白较高而引起的,你就不必惊慌了,它对身体的健康并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

饮食建议:高血脂患者对于饮食是有一些特别的要求的,尽量少吃脂肪多、胆固醇高的食物,一周至少吃两次鱼,因为鱼里含有很多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可以稀释血液,每日的摄量在5克以内,戒烟戒酒,平常适当锻炼身体,同时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身体状态及时调整,另外也要适当补充一些养肝护肝食物。

高血脂吃什么好

第一、主食的选择:

在选择主食时我们可以选择含值物蛋白高且优质的食物,同时含的植物固醇也是比较优质的,且还有着降脂的作用,比如稻谷、小麦玉米

第二、豆类的选择:

花生豆腐绿豆及其它豆制品,它们也都含有优质的植物蛋白,且还有降低血脂保护心脏的作用。在夏季,特别是绿哺养,每日适量食用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还可以有效甘油蛋三脂以及防治冠心病的作用。

第三、蛋、奶、肉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蛋、奶、肉类是我们必备的元素之一,但我们要注意了一定要选择胆固醇和脂防相对含量较低的食物,还有要首选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食物优先考虑。比如:肥猪肉、肥鸭、肥羊等那些就减少食物,或者是不食用。

第四、蔬菜的选择:

蔬菜有很多种,但有些蔬菜对于降血脂有着很好的作用的。如香菇,它含量有丰富的纤维素,这种元素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可以有效的减少肠道对于胆固醇的吸引,因为肠胃蠕动有助于通便香菇还含有核酸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促进胆固醇分解,经常食用香菇对于降低胆固醇是有着很好的作用的;茄子:对于降低血液胆固醇也是有着很好的作用,还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因为茄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胡萝卜素等元素,那些元素可以防止胆固醇的增高,对于预防痛风动脉硬化等也有着一定的作用。还有很多蔬菜都是非常不错:洋葱萝卜海带等。

第五、水果的选择:

水果在我们日常生活也是少不了,但有的水果对于降低及预防高血脂是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比如:山楂苹果香蕉葡萄等。

疾病百科|>

挂号科室:心血管内科

温馨提示:
注意饮食,以低脂低糖食物为主。避免过度紧张

  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两者兼有,临床上分为两类: &nbs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50岁以上肥胖人群常见症状: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心急缺血、心悸气短[详细]是否医保: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相关医院更多医院北京蒲黄榆医院 北京金典糖尿病医院 萌山医院 衡水协和医院 泉州南方医院 慈溪协和医 院

高血脂的5大症状,高血脂的危害有哪些呢,高血脂如何治疗,高血脂饮食原则

一、高血脂的5大症状对于现代很多人来说,都会患有高血脂的情况,高血脂对于现代人的危害是比较大的,那么大家知道高血脂的症状是什么吗,高血脂的危害有哪些呢,高血脂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高血脂的症状表现一般不很明显。绝大多数的高血脂症患者自己没有感觉,大多是在检查身

血脂高的饮食,血脂高怎么治疗,高血脂的危害

一、高血脂产生的原因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所致,或由于环境因素(饮食、营养、药物)和通过未知的机制而致。继发性多发生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

高血脂发病前兆有哪些,治高血脂有哪些偏方,高血脂危害有哪些呢,高血脂要如何治疗

一、高血脂发病前兆有哪些1、腿肚经常抽筋,并常感到刺痛,这是胆固醇积聚在腿部肌肉中的表现。2、短时间内在面部、手部出现较多黑斑(斑块较老年斑略大,颜色较深)。记忆力及反应力明显减退。3、看东西一阵阵模糊,这是血液变粘稠,流速减慢,使视神经或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4、常出现头昏

Hash:837cb36fb0deffa681c872084e6dde1df1d899e3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