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8 21:29:12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吃太饱为什么有害健康

BY:大叔18岁 2024-08-18 21:29:12 39 ℃

曾经我们因为吃不饱饭而发愁,现在我们却因为吃得过饱而生病。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有的事,应酬时吃的过饱也十分常见,其实这样的饮食方式对于心健康十分不利。进餐过饱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使血液聚集于消化系统,此时身体其他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在内,都处于相对缺血状态。那么吃太饱为什么有害健康呢?怎样饮食才健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吃太饱引起消化不良怎么办

●传统疗法

1、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内侧,距离手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胃痛胃胀发作时可增至100次。

2、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胃痛胃胀时可揉1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3、按摩腹部:两手交叉,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4、灸足三里:取穴同上,点燃艾条,离穴位3-4厘米施灸5-1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主治胃痛、腹痛腹胀

5、灸中脘穴: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点燃艾条,离穴位3-4厘米施灸5-1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主治胃痛、反胃吞酸呕吐

●饮食疗

陈皮薏苡仁水鸭

材料:鸭300克,生姜3片,陈皮6克,炒薏苡仁30克,莲子淮山(干片,中药店有售)各25克。

制法:薏苡仁略炒至微黄;其余各配料洗净,稍浸泡;水鸭洗净,置沸水稍滚片刻(即“汆水”)。将所有材料放进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5小时,调入适量食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具有补脾健胃、祛湿止泻之功。

吃太饱为什么有害健康

人们在对待饮食的量上,“吃要吃饱”仍是相当多的人的饮食要求,一日三餐都狂吃海饮者大有人在,毫无节制的饮食使人的胃、肠等消化系统时时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各内脏器官也被超负 的利用而无法保养。这种过食现象至少对身体有两个方面的害处。

男人吃太饱会致癌

东京近日发表了一研究成果,指出男性吃得太饱,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的遗传因子活动能力降低,增加其患癌的概率。

这项研究以58名男性为对象。每顿都吃得很饱”的人和“基本上只吃八分饱”的人相比,前者的细胞发生了变异,失去运动能力。是导致癌变几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调查还发现,平时喝绿茶的人以及常吃卷心菜的人,其细胞活动比较旺盛,不过,为何它们对人体细胞活跃有好处,目前尚未有最后定论。

吃得太饱危害大

引发胃病。人的消化系统需要定时休养,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饱食,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满胃部,消化系统就得不到应有的休养。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很短,每2—3天就要修复一次,一日三餐之外还常吃夜宵,就使胃黏膜得不到修复的机会。

由于让食物长时间滞留胃中,逼迫胃大量分泌胃液,破坏胃黏膜,容易产生胃糜烂胃溃疡,从而诱发胃癌

畸形发展。营养过剩同样会增加体内各脏器的负担与畸形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等等“富贵病”的原因皆为贪吃惹出来的。另外,体内甲状旁腺激素的多少又与平时饮食量成正比。

长期饱食就会使人体内甲状旁腺激素增多,容易使骨骼过分脱,造成骨质疏松,从年轻时就经常饱食的人,到了老年,由于体内甲状旁腺激素含量明显增加,即使摄取较多的钙,也难以沉着于骨骼之中,所以患骨质疏松的机会就会明显增加。

晚餐吃太饱 易引来哪些疾病

肠癌

晚餐过饱,必然有部分蛋白质不能被消化吸收,这些物质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生一种有毒有害的物质,再加之睡眠时肠壁蠕动减慢,相对延长了这些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促使大肠癌的发生。

冠心病

晚餐经常摄入过多热量,可引起胆固醇增高,过多的胆固醇堆积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就会诱发动脉硬化冠心病

肥胖

晚餐过饱,血中糖、氨基酸脂肪酸浓度就会增高,再加之晚上人们的活动量小,热量消耗少,多余的热量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脂肪,逐渐使人发 。

高血压高脂血症

临床医学和研究资料证实,晚餐经常进荤食的人比经常进食素食的人血脂一般要高3-4倍。而患高血压高血脂的人,如果晚餐经常进食荤食,等于火上浇油,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糖尿

中老年人如果长期晚餐过饱,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往往造成胰岛素β细胞负担加重,进而衰竭,诱发糖尿病

急性胰腺炎

晚餐暴饮暴食,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使人在睡眠中休克,若抢救不及时,往往危及生命。如果胆道有结石嵌顿、蛔虫梗阻、慢性感染等,则更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猝死

神经衰弱

中医认为,“胃不和,卧不安”。晚餐过饱,必然造成胃肠负担加重,胃肠紧张工作的信息不断传向大脑,使人失眠多梦,久之易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

吃得太饱容易发脾气

现代人吃得越来越好,胃口也越来越大,每逢过节、聚会,总要享受一份大餐,动不动就吃了120分饱。吃太饱对健康的危害很大,却经常被忽视。中医认为,过饱不但容易生湿热,还会进一步消耗人体的正气,导致很多不适。

我们吃入的食物需要在脾胃的作用下消化吸收,但脾和胃的工作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在限度之内,食物可以被充分吸收利用;超过这个范围,就像给传送带加了过多的货物,必然会造成货物堆积,也就是“积食”。如果总是吃太饱,脾胃工作太匆忙,其分离清浊的能力就会下降,脾会把浑浊物质输送到血液及各个脏器,导致一些代谢疾病,如血脂血糖增高,体重增加等;胃又会把一些精微物质当作废料排出体外,造成营养物质的浪费。

总的来说,暴饮暴食的直接后果就是清浊不分而阻于中焦,天长日久,这些沉积的物质会变质而形成湿热,使人出现口苦、口黏,烦渴,口舌生疮头痛身重,上腹胀满,大便不畅等症状。这种湿热生成的火属于实火,会侵害、吞灭人体的正气,导致精神不好、没有力气,不愿进行体育锻炼,结果气机越来越不通畅,形成恶性循环。

知道了过饱的危害,我们就要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肥腻 、甜味食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除饮食总量不能过多以外,还需安排好一日三餐,早餐午餐可适当多吃些,晚上阳气该收藏了,消化能力减弱,就应减少食物摄入。此外还要经常活动,促进消化。

吃撑了的时候,可以喝点焦三仙汤。焦三仙由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三味中药组成,其中神曲和麦芽善于消化淀粉类食物,山楂善于消化肉类食物,配合起来有不错的消食效果。除了用药外,经常按摩腹部也有协助消化的作用,可以双手叠放,顺时针在腹部摩动36圈,再逆时针摩动同样的圈数。腹部按摩不会立竿见影,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

怎样的饮食习惯才是健康的?

就餐姿势须正确,进餐时要端正坐姿,做到不压胃,使食物由食道快速进入胃内;间隔时间要适度,一般两次进餐间隔以4-6小时为宜;尽可能不极饥饿时进食,因饥饿时食欲特别强,容易一下子吃得多,从而导致肥胖;不要吃的太多,如先吃喜爱的食物,情绪上的满足会使你较快地产生饱胀感,从而避免进食过量;细嚼慢咽,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

膳后莫用脑,进食后,胃部消化需要集中血液。听听轻音乐,休息一会最为合适。若吃完就用脑,血液流向头部,胃肠血少,容易影响消化;晚餐不宜过量,晚餐应吃一些简便易消化的食物,并应严格控制过量。这对控制体重减肥很有必要;就餐时不谈与吃饭无关的事,若讨论复杂或令人扫兴的问题,就会影响人的食欲;注意营养平衡,一日三餐应注意营养搭配,避免重样;保证吃好早餐,不吃好早餐,人体最低限度的血糖维持不足,人就不能充满活力地去学习和工作;早餐宜进食热食,早上是自律神经、副交感神经转往交感神经的时候。热食能提高体温,促进转换,且能增进食欲。

饭后宜喝点茶,茶中主要成分单宁酸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其植物皂素能清洗口中食后残屑;饭后宜适度运动,这样可提高细胞活力,减少脂肪聚集,防止发胖;晚上不宜吃冷饮,晚上人体水分代谢不活跃,若晚上7点以后吃冷饮,会由于水分代谢慢而积存体内,降低体温,从而不宜消除疲劳

晚餐要有所节制,晚餐有节制,次日早餐才能有食欲;睡前不要吃东西,睡前吃东西,肠胃不能充分休息,易导致胃病和影响睡眠,但睡前喝杯热牛奶是可以的;吃过油腻的东西后勿吃甜点,吃过油腻的东西再吃甜点,人体脂肪组织吸收多余的葡萄糖、淀粉,会使人发胖;吃过肥腻的东西后宜喝咖啡或茶 茶和咖啡含咖啡因,能刺激自律神经活动,促进脂肪代谢

关于健康的小知识有哪些_几个健康误区介绍

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用从35岁开始煤田接受一次钼靶摄影检查。40岁以后根据医生意见适当增加检查次数。骨质舒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引起腰酸背痛、身材变矮、驼背和骨折等。正规产前检查一般为9次,但对具有某些高危因素的孕妇而言,可能需要随时增减检查次数和项目。反之,若体重增加过少,则会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健康酒真的健康吗?健康酒的介绍

健康白酒真的健康吗?消费者对于白酒消费日趋理性,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宣称为健康白酒的产品,因其所含吡嗪类健康功能因子或融入其他药食同源功能因子,相对于其他白酒来说更加健康。健康白酒虽然都打着“健康”的旗号,但所宣称的功能实际效果如何,目前尚无确切数据能予以证明。

饮食健康 8招教你不健康吃出健康

现在社会的发展,让食物的种类是越来越多,吃法也是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不法的商人为了赚钱总是昧着良心食用地沟油,这样对于人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垃圾食品的出现更是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那么我们如何让这些不健康的食物变的健康呢?一起去学习一下吧!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出现吃饭,但是你知道外边的餐饮有很多是具有健

Hash:4ec9f0454ea761db103e952afe571ac7897b606e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