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7 10:48:19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宝宝发烧食谱

BY:大叔18岁 2024-08-17 10:48:19 32 ℃

孩子身体机能发展还没成熟,免疫力低,所以很容易会发烧发烧的孩子胃口大多不好,妈妈可以试试清淡,但又营养丰富的炒绿豆芽米醋萝卜菜、鸭梨西米露、冬瓜薏米鸡脚煲绿豆汤等。

小孩发烧饮食注意事项

1、补充

水胜过药,发热身体出汗多,勤喂温水进行补充很有必要。小孩发热宜以饮白开水,可适当喂些白开水,以补充人体的维生素C,增强抗病。饮水量的保持口唇滋润力度,不必过多。

2、流质饮食

发热小孩饮食调理流食为主,如奶类、藕粉、奶类(少油)等。也可喝些绿豆汤、冰西瓜、以助降温利尿抗病。

当孩子体温下降,食欲好转时,可喂半流质,如肉末粥、面条、稀饭、蛋花粥、配些易消化的鱼(清花鱼)。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油、宜少,少量多餐,切忌吃辛辣和刺激食品。但不必忌口,以防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

3、服糖盐水

小孩发热伴腹泻,可多次服用。服糖盐水。配置比例500毫升水加一小匙糖和半酒瓶盖盐混合。4小时内可眼500毫升。同时可补充电解质食物如柑桔、香蕉水果(较多)奶类与豆浆(含)、米汤、面食(含)。症状较重者,暂禁食,同时打“吊针”以补充水份和电解质。腹泻、呕吐缓解后可进流质食物,如米汤、过滤菜汁、粉等,但应禁食牛奶豆浆(易产气)。

5、注意室内通风

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在25℃左右。也可将宝宝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逐渐下降。如果小孩四肢冰凉而打寒颤,就要用毛毯覆盖,手脚用热水泡浴;如果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可脱掉过多的衣物。

6、注意宝宝卧床休息

给予清淡、易消化、有营养食物,如牛奶、米粥、青菜汤等,多吃水果,多喝水。

7、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护理

高热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容易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可能引起舌炎牙龈炎等。要及时清洁口腔,最好每次进食后用淡盐水漱口。高热退热过程中会大量出汗,要做好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物,可用温毛巾擦拭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8、对症处理

小孩发热37.5℃以上可用温热毛巾擦全身至皮肤发红,使皮肤的管扩张,以利散热,如为高热,体温超过39℃,体质好,无明显心血管循环衰竭的患儿可用冷水袋置于额部、腋下、腹股沟、腘窝等处以利降温。

宝宝发烧食谱

只需合理进行饮食调理,就可维持孩子正常生长需要,促使肠胃蠕动,增强食欲,促进身体康复,所以妈妈不用太过担心。小孩退烧食谱推荐如下:

1、炒绿豆芽

做法:

(1)把绿豆芽拣去杂质,洗净;

(2)把锅烧热,放入植物油,烧至九成热时;

(3)将绿豆芽下锅,翻炒去生即成。

作用:中医认为经常食用绿豆芽可清热解毒利尿除湿解酒热毒。绿豆芽是祛痰火湿热的家常蔬菜

2、米萝卜

做法:

(1)将萝卜洗净,切成小的薄片;

(2)放花椒少许,加米醋浸4小时即可;

(3)食用时淋香油

作用:辛凉解表,消食解毒。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发烧。

3、鸭西米露

做法:

(1)将鸭梨洗净,去皮、核,切碎,放入锅中,加清水5杯,煮30分钟;

(2)捞去梨渣留汁;

(3)将梨汁再煮沸,加入西谷米,小火煮至完全透明;

(4)再加入冰糖溶化即可。

作用:西米有健脾,补肺,化痰的功效;犁具有降低血压、养阴清热的功效。本食谱适用于小儿热、风热昏躁、虚热烦躁、肺热咳嗽

4、冬瓜薏米鸡脚煲绿豆汤

做法:

(1)冬瓜洗净后,不去皮切块 ,鸡脚和瘦肉用热水冲洗,瘦肉切块,薏米预先用水浸泡,绿豆用热浸泡去壳。

(2)煲汤锅倒入半锅水,加入瘦肉和鸡脚、绿豆和薏米,武火煲半小时。

(3)水沸腾后,把火调至文火,继续煲。

(4)约一个小时后,把切块的冬瓜放进去,转为武火。

(5)半个小时后,熄火。根据喜好加盐即可饮用。

作用:清热解毒,有利于去体内的湿气和火气。排毒利尿,退热解暑,补充水分。降火去噪,是一年四季都适合饮用的汤品。

关于宝宝发烧的3个误解

误区1:孩子感觉发热就是发烧了

宝宝喊热,妈妈一摸确实体温很高。但这就是发烧了吗?其实孩子感觉身体发热的原因很多:用力的玩、哭,以及刚从温暖的被窝中出来,或在热天处于户外等,但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皮肤温度在10—20分钟内就能恢复正常,所以发热的孩子不一定是发烧了哦!

但如果孩子仍是感觉发热不舒服,妈妈可以先通过孩子手心和颈后的温度,初步判断体温是否正常。当然,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可以最准确的判断孩子是否发热:通常用肛表测量直肠温度,尤其是对小婴儿会较为准确(正常体温为37℃--38℃);也可测量腋下或颈部的温度(正常体温为36℃--37℃)。学龄前宝宝最好不要用口表测量体温,以免发生意外。

误区2:发烧对身体有害

宝宝发烧了,肯定是病毒入侵导致感冒了!这是很多家长第一时间的想法。实际上发烧并不都是对身体有害的。发烧会启动身体的免疫系统,是身体保护机制之一。普通发烧(37.8—40℃)可以帮助生病儿童抵抗体内感染,通常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当然啦,宝宝发烧虽然并不是坏事,但家长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要好好照顾好小宝哦。

误区3:发烧会烧坏大脑(发烧超过40℃是危险的)

宝宝发高烧了,会不会烧坏脑子的。相信很多家长都曾听说过这样的说法,所以当宝宝烧到39℃以上时,爸妈都用尽法宝想要把宝宝体温降下来。事实上,发烧合并感染并不会对大脑造成损伤,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用担心宝宝会烧坏脑或者落下什么后遗症

但是当体温高于42℃时,发热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并且只有当身体处在极端的环境温度下时,体温才会高到这种程度(比如在热天把孩子关在封闭的车里)。当宝宝发高烧时相信大部分爸妈都已经坐不住要把宝宝往医院送去了,在医生的照料下,宝宝体温肯定不会高到那种程度,所以爸妈不必太过担心。

宝宝发烧别紧张6种方法轻松击退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2、脱掉过多的衣物

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温水拭浴

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热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4、睡冰枕、用退热贴

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5、多喝水

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6、使用退烧药

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腋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以上就是六种简单的退烧方法,希望各位新妈妈能够记住。

对于小宝宝来说怎样算是发烧

我们正常人体温度是36.3℃-37.2℃之间,一旦大家发烧,就会服用各种的降温药物,但是对于小宝宝来说怎样算是发烧呢?毕竟小儿体质和我们成年人不一样,宝宝发烧该如何做呢?下面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宝宝发烧的相关知识,一起看看吧。

正常小儿的腋下体温为36℃-37℃之间,超过37.4℃即可认为是发热。在正常情况下,小儿的体温可以波动于一定范围。体温在37℃以上就算是发烧了。37.5℃-38.4℃是低烧,38.5℃以上就是高烧了。但每个子孩子身体状况都不一样,要依孩子的体质而定。

如果是按直肠温度来算,正常宝宝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一般来说,口腔温度较直肠温度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宝宝发烧时首先要用物理方法降温,如果体温超过38.5℃,才选用药物降温。在使用药物降温的同时,也要配合物理降温。物理降温适用于高热而循环良好的宝宝,还有就是平时注意给宝宝提供全面的营养,提高宝宝的免疫力。

以后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宝宝发烧的相关知识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吧,提醒各位家长宝宝发烧不要急忙的找各种药物,盲目的使用。合适的降温办法,全面的营养才会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希望各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注意。

宝宝发烧食谱,宝宝发烧食疗方法

宝宝发烧就可以喝一些米汤,平时在煮饭的时候米汤是最有营养的,米汤里面含有碳水化合物,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喝一些米汤是非常不错的,最主要的就是里面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元素,米汤也特别容易消化和吸收,可以加一些盐,这样比较有味道,孩子也会比较喜欢喝。上面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宝宝发烧食谱,现在大家应该也知道了吧。

宝宝发烧吃什么食物好?1岁以内发烧宝宝食谱

小孩发烧怎么办?宝宝发烧吃什么食物好的快?有些爸爸妈妈以为,宝宝发烧必会消耗大量体力,便迫不及待地为宝宝提供大量营养及高热量食物。其实,发高烧的宝宝,必须以出汗的形式去蒸发热能以至消耗足量水分。因此,发烧期间的宝宝,最需要补充的是水分而非食物。发烧期间,宝宝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胃肠道的蠕动因而减慢,

哪种食材适合发烧的宝宝吃,宝宝发烧的最佳食谱

小孩发烧可以吃的半流质食物有藕粉、代乳粉、稀饭、蛋、烂面等。值得注意的是,患病急性期一般食用流质食物,在恢复期或退烧期食用半流质食物。患儿发烧期内不要突然增加他过去没有吃的食物,以免造成腹泻。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发烧。小孩发烧吃苹果有助于补充水分,起到降温的作用。

Hash:1296a2833218eca044464352d984b48a90a9ce03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