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3 12:18:57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乙肝传染吗,乙肝的相关知识了解是怎么

BY:大叔18岁 2024-08-13 12:18:57 477 ℃


一、乙肝这种病具有传染性吗

  1、乙型肝炎一般分为 大三阳:传染性较强。小三阳:传染性较弱。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没有传染性或是可疑。另外乙肝的传染途径主要有四种:液;体液;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其它的日常生活接触传染性很小。建议你你到医院检查乙肝两对半看是否有乙肝抗体,如果没有抗体且没有被传染,那么及时的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体,这样就不担心被传染了,因为抗体的存在就说明对乙肝病毒免疫力

  2、乙型肝炎一般分为 大三阳:传染性较强,小三阳:传染性较弱。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性传播的疾病,不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目前治疗乙肝主要以抗病毒方法为主,常用的有阿德福韦酯胶囊以名正为代表,还有润众.恩替卡韦片。强效、低耐药、优越的药物经济学指标,恩替卡韦独具三重优势,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肝患者,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旦发现病症,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进行治疗。

  3、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三大类:

  血液传播:输血,与患者共用牙刷、剃须刀,不安全注射尤其是注射*,纹身等使皮肤破损的操作均导致乙肝病毒经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婴儿接触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中的病毒导致。

  性传播: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

二、乙肝的症状体征有哪些

  潜伏期6周~6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

  1.急性乙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起病较缓,主要为厌食恶心胃肠道症状乏力。少数有呼吸道症状,偶可高热、剧烈腹痛,少数有血清病样表现。本期持续数天至2周,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部分病人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存在。肝大,质软,有叩痛及压痛。约有5%~10%的病人脾大。周围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升高,此期持续2~6周。恢复期:黄疸渐退,各种症状逐步消失,肝脾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4周左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徐缓,症状类似上述黄疸前期表现,不少病人症状不明显,在普查或查血时,偶尔发现血清ALT升高,病人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约有5%~10%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乙型肝炎 

       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亦可隐匿发病,常在体检时发现。症状多种多样,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多见,表现为食欲缺乏、厌油、恶心腹胀便溏等。多数病人有乏力、肝区不适。常于劳累、情绪改变、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部分病人有低热及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头昏失眠多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急躁易怒、周身不适、腰腿酸软等。部分病人可有出血倾向,表现为齿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点或淤斑。少数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健康状况下降,可呈肝性病容,表现为面色晦暗,青灰无华。可见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质地中等或较硬,有触、叩痛,脾脏可进行性肿大。

  3.重型乙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肝炎。初起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起病10天内出现精神症状,如兴奋、性格行为反常、答非所问、日夜倒错、步履不稳、视物不清、昏迷等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肝浊音界迅速缩小,有扑击样震颤及病理反射。病程中出现明显出血倾向低血糖高热腹水。发生脑水肿概率高,部分病人发生脑病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时常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症状较严重,病人极度乏力,明显食欲缺乏,频繁恶心呕吐腹胀难忍,出现腹。肝界进行性缩小,黄疸迅速上升,明显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动度小于40%。肝性脑病常出现在病程后期,后期还可出现严重出血、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严重感染,发生多脏器衰竭。病程较长,可达数月。部分病人可恢复,但多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酷似亚急性重型肝炎。但它是在慢性肝炎、肝硬化或乙肝病毒携带状态的基础上,发生了严重肝功能损害。可由慢性肝炎反复发作,渐进性加重而成为慢性重型肝炎,亦可起病如同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死后尸解证实诊断。主要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深,凝血酶原活动度进行性下降,出现难以消退的大量腹水、反复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此型病人常有低氧血症,存在通气换气障碍。近年由于治疗的加强,半数以上病人不出现肝性脑病,或仅在临终前出现,常因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严重感染而死亡

  4.淤胆型肝炎

       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黄疸进行性加重并持续3周以上,病人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短期内可呈灰白色。肝大,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及血清胆汁酸均升高。

三、乙肝的检查方法具体有哪些

  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可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尿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在黄疸出现前尿胆红素尿胆原即可阳性。

  3.肝功能试验

  (1)血清胆红素:病人在黄疸期血清胆红素逐日升高,多在1~2周内达高峰。

  (2)血清酶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在黄疸出现之前就开始上升,在病极期达峰值,急性肝炎可有极高的酶活性,恢复期随血清胆红素缓慢下降。慢性肝炎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可反复波动,重型肝炎在胆红素急剧上升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反而下降,称为“酶疸分离”,这是病情重笃之征象。

  天冬氨酸转氨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约4/5存在于细胞线粒体、1/5在细胞液中,线粒体损伤时,血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明显升高,反映肝细胞病变的严重性。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除在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可增高外,其他肝脏疾病(如肝癌、毒物、药物或酒精性肝损害等)、胆道疾患、胰腺炎心肌病变、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时亦可升高,应注意鉴别。

  血清乳酸脱氢酶胆碱酯酶等在急慢性肝损害时都可有改变,但灵敏度及改变幅度均远不及转氨酶。血清碱性酸酶在肝内外胆管梗阻、肝占位性病变时可明显升高。

  (3)蛋白代谢功能试验:低白蛋白血症肝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降低程度取决于肝病的重度和病期。低Alb血症和高球蛋白血症是诊断肝硬化的特征性血清学指标。血清前因其半衰期仅1.9天,故在肝实质损害时,变化更为敏感,下降幅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相一致,其变化机制与Alb相似。

  血氨测定:重型肝炎肝衰竭时不能将氨合成为尿素排泄;肝硬化门-体侧支循环良好病人血氨均可增高。氨抑制脑血流糖代谢及能量供应,并且直接作用于神经元膜。氨中毒是肝性昏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血氨水平与脑病的发生和重度也可不一致。

  血浆氨基酸谱分析对肝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意义,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病人的支链氨基酸接近正常或减少,芳香族氨基酸明显升高,致使支/芳比值下降(正常3.0~3.5),肝性脑病 时甚至可倒置。

  4.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慢性肝病时细胞外基质(ECM)的形成与基质的降解失衡,致ECM过度沉积而形成纤维化。检测血清中的基质成分、其降解产物和参与代谢的酶,可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物。

四、乙肝应该如何用药治疗

  1.急性肝炎的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一般具有自限过程,注意适当休息。症状较重,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富含营养且易消化吸收的饮食,注意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恶心呕吐致影响进食、热量不足者应每日输液补充。根据病人不同征象采用相应的中药成方或辨证施治,对于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是有利的。绝大多数急性肝炎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但对于病程迁延超过8周,频繁复发者可考虑采用抗病毒疗法。一般多不主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避免应用对肝脏有损害的饮食和药物。

  2.慢性肝炎的治疗

  (1)抗病毒药物:

  ①干扰素:干扰素是目前最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其抑制病毒复制具有广谱性、间接性、种属特异性及受性依赖性。α-IFN的常用剂量为3~5MU/次,每周3次,疗程4~6个月。也可采用3~5MU/d,1次/d,1个月后改为每周3次,疗程同上。可酌情应用1~2个疗程。较小剂量(如1Mu/次)达不到治疗效果,更大剂量(如>10MU/次),易出现不良反应,对治疗不能耐受的病例增加。适当延长疗程可以减少反跳。治疗后约有40%的病人可获得持久治疗反应,即HBVDNA(斑点杂交法)消失,HBeAg转阴,ALT降至正常或基本正常,大部分病人抗-HBe转阳,随访1年,仍保持稳定不变。经α-IFN治疗后HBsAg转阴病人约占10%左右,一般发生在治疗中或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持久治疗效应病人在治疗结束后一年,肝活检显示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获持久治疗效应的病人,约有20%~30%可复发,复发者多数为治疗不够充分,如重复治疗,一般仍有良好反应。

  ②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能选择性抑制DNA多聚酶,从而抑制病毒DNA合成。用法:每日10mg/k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6天后减半量,疗程1个月。停药后易复发。

  ③阿昔洛韦(ACV):属于核苷类似物,对病毒DNA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剂量为每日15mg/kg,静脉滴注,30天为1疗程,根据情况可重复疗程。

  ④其他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为胞嘧啶核苷类似物,抑制病毒反转录酶,动物实验显示对鸭、土拨鼠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成人用量为每日100mg,口服,经1~2个月治疗后多数病人HBVDNA可转阴,ALT也随之下降但停止治疗后易反跳。泛昔洛韦(Famciclovir)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经欧洲、澳大利亚多中心研究,认为抗HBV复制效果与3TC相似。

  ⑤利巴韦林(Ribavirin):为单磷酸肌苷(IMP)脱氢酶抑制剂,抑制IMP,从而阻止病毒核酸合成。与α-IFN合用治疗丙型肝炎可增强疗效。也可单独用于IFN有抗药性病例。成人剂量10~15mg/(kgd),肌注或静脉滴注或0.8~1.2g/d,分次口服,疗程3~6个月。个别病人用药后发生轻度溶血性贫血,适当减量可恢复,个别有血中尿酸水平升高,无需停药。

  ⑥膦甲酸(PFA):为焦磷酸类似物,当病毒RNA或DNA合成时,作用于反转录酶,抑制DNA多聚酶活性。成人应用60mg/(kgd),缓慢滴注,可用2~3周。可引起多系统不良反应,肾功能不足需减量用药。

  ⑦苦味叶下珠:属大戟科油柑属中药,味苦、性凉,对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诱导的肝细胞毒性具有保护作用,其抗HBV效能,实验结果差异较大,此类药有600多种,产地不同、采集时间不同可能效果也不同。有报告广西产叶下珠加环丙沙星可增强抗病毒作用。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只能抑制HBV复制,从而缓解炎症活动性,对整合病毒无作用,对肝细胞核内HBV的超螺旋共HBeAg、HBVD。

乙肝是怎么引起的 乙肝是乙肝病毒所致

一般以母婴传播为主,母亲如果乙肝E抗原阳性,那么其子女如果没有注射乙肝疫苗,大多数都会成为乙肝病毒的携带者。乙肝或是婴儿感染病毒引起的感染乙肝的年龄与是否会发展成慢性乙肝有密切的关系。

乙肝治疗_乙肝治疗的方法

乙肝治疗的方法俗话说,三分药治,七分调理。乙肝治疗需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及意志,精神愉快,生活规律,合理饮食,不宜过度营养引起肥胖;除黄疸或转氨酶显著升高需要卧床休息外,应适量活动,动静结合。用药方面则有以下几个原则:1、用药不宜过多过杂很多药物经过肝脏解毒,用药过多过杂增加肝脏负担,对肝病不利。2、

科学认识乙肝病毒乙肝检查诊断乙肝

一般来说,肝超声波检查和心电图检查,是乙肝的辅助性检查项目。而实验室的检查数据是诊断乙肝疾病的重要依据。当线粒体遭到损伤时,血清AST会有显着地升高,从而为判定肝细胞病变的严重性提供有力的依据。而急性、慢性乙肝以及没有明显症状表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血清的HBeAg呈阳性。急性乙肝患者在3到4个月后,其HBeAg转阴,表示病情有所好转。

Hash:c00b3c14095223ba03cdd6ef0ff00620732e44eb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