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5 14:03:43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科学吃菜有哪些注意事项

BY:大叔18岁 2024-08-15 14:03:43 1317 ℃

自己做菜是生活中一件乐事,但一定要注意,不要破坏蔬菜的原有品质,不要在加工后变成高脂、高、高糖的食品,蔬菜一定要做得清淡而有特色,洗菜时不提倡用化学洗净剂,也不要用水泡几个小时。注意不要切碎再洗,而应在入锅前再切碎。

科学吃菜有哪些注意事项

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可在农药激素横行的年代,你是否有火眼金睛去鉴别出哪种蔬菜是非正常种植的?是否是农药“泡”出来,激素“催”出来的呢?

1、有裂心的萝卜

有裂心的萝卜瓜类最好别吃,很可能是遭受过严重的虫害,也有可能是因为人为的非正常种植过程造成的。

2、太硬的西红柿

越硬的西红柿植物激素使用越多,最好不要买,或者买回来别马上吃。放两三天延续一下成熟期,等它自然变软。而且这时不利于健康的催红素也已得到释放。另外,外红瓤绿的西红柿可能与催熟剂有关。

3、太浅的绿叶菜

大棚内的蔬菜远比直接光照作用下生长的好看诱人,叶子颜色浅,但营养成分肯定没法跟自然生长的应季蔬菜比。所以买绿叶菜要挑深色的。

4、会长大的黄瓜

买回的黄瓜放一晚上,第二天又“长”大了,这肯定是使用过激素膨大剂

5、闻起来有异味的蔬菜

不同于香菜茴香等本身就有气味的蔬菜,农药残留多,或使用了劣质农药的蔬菜会有很刺鼻的异味,买之前可以先拿起来闻一闻。

6、清洗过的蔬菜

现在的市场上很难看到带泥的萝卜、了,商贩们直言不讳:“太脏的菜没人稀罕。”洗过的菜不是农药问题,而是有细菌,而细菌可是不管盐泡还是焯,都很难去除的。

吃蔬菜3大注意事项

1、吃蔬菜别只盯着维生素

传统的七大类营养素加现代的成千上万种植物所含化学物质的存在都不足以概括蔬菜的好,因为它们的天然搭配只有在原生态的物产上才能获得。因此,每一棵小菜、每一个果实都是那么奇妙,根本不是维生素你高我低那么简单。所以,只有经常吃、全面吃,才能完整地获取来自蔬菜的滋养。

2、生吃蔬菜有隐患

生吃蔬菜很流行,因为人们深信这样可以避免烹调造成的营养流失。但问题是,不经加工,蔬菜的营养是保住了,但有毒有害的物质同样毫发无损。

例如盖菜科的蔬菜含有少量致甲状腺肿的物质,这种物质会干扰甲状腺的吸收利用。花椰菜和其他盖菜科蔬菜一样 也含少量致甲状腺肿的物质。还有萝卜、大豆等十字花科蔬菜,它们进入人体内,代谢产生一种甲状腺毒性物质——硫氰酸,可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代偿性增大。

而这些来自于蔬菜的甲状腺杀手都惧怕加热,经过适当的烹调就可以有效规避危险。将蔬菜焯水后凉拌、快炒,或是做成菜汤、菜馅,既能保全营养,又可减少毒素。

3、哪些蔬菜用药多

很多人爱吃豇豆大白菜圆白菜菜花小白菜苋菜辣椒茄子,同样害虫也爱吃,特别是豇豆茄子。但这些蔬菜存在残留的农药,影响了食用的安全。而南瓜红薯胡萝卜洋葱茼蒿大葱香菜生菜、西红柿等蔬菜因为无须为驱赶害虫施药,自然就安全得多。

另外,根、茎、叶的硝酸盐污染程度远远高于花、果、种子。所以,尽可能多吃瓜、果、豆和食用菌,如黄瓜、番茄毛豆香菇等。注意补充一些维生素C,以阻断亚硝酸盐的形成,这样就减轻了叶菜潜在的危险。

少吃饭多吃菜有没有科学道理

饭桌上总会听到人们说少吃饭,多吃菜,但是这么做有什么科学道理吗?到底是对还是错?

营养都在菜里?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在餐桌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少吃饭,多吃菜,饭没有营养,营养都在菜里。”

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从科学的营养角度来看,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身体的是极其不利的。

米饭面食中国人的主食,之所以把它们称为主食,而把各种各样的菜肴称为副食,这是与中国自古至今的饮食习惯分不开的。

我们华夏民族从古至今一直是把米饭以及面食作为必要的食物,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和营养吸收规律,不是一两代人就能轻易改变的,它是经历了上万年的生命演变的过程而形成的。

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所需的“基础原料”

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所需的“基础原料”,人在一天之中所获得的总热能的50%~60%来自于碳水化合物。而米饭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正是碳水化合物,它可以直接 化为热量。另外,米饭同大鱼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

为什么我们一辈子吃米饭都吃不厌,而大鱼大肉连续吃上几天就要倒胃口呢?这是因为大鱼大肉味重、色重,并且重油,吃多了,会对肠胃产生极大的刺激。而米饭和面食的味道则很清淡,即使每天食用也不会令人反感。

过量地摄取丰富的菜肴,会对肠胃造成极大的负担。有些人认为,多吃些蔬菜没关系。这诚然有道理。

但是,用过多的烹调油炒成的蔬菜,也不能过多食用,否则也容易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病肥胖

夏季三款凉拌菜 降暑养生食材

夏天炎热,大家是不是没什么胃口吃东西?此时,凉拌菜是餐桌上很好的开胃菜。凉拌菜做法简单又营养,是夏天餐桌好伴侣。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3款凉拌菜。让您健康快乐的度过炎热夏季!

1、金钩黄瓜

黄瓜是夏季补水的最佳食物,它的水分含量是所有食物中最高的。黄瓜中含有苦味素,具有一定抗癌作用。另外,黄瓜性凉,具有除热、利水、解毒的功效。黄瓜很适合用来凉拌。

所谓金钩,就是海米。冲洗干净后,用少许黄酒或者温水泡软,然后切碎。黄瓜洗净后切条,然后用抹少许盐腌10分钟“杀”下水,保持黄瓜清脆的口感。再用适量盐和糖腌入味,也是大约十几分钟就差不多了。最后滴几滴香油,再把海米碎拌入,就可以了。

2、凉拌西芹

西芹有利咽喉、明目益气、补健脾、止咳利尿等功效。经常吃西芹能增强抵抗力,尤其在夏季,人们容易出现咽喉疼痛口腔溃疡、心烦等症状,吃凉拌芹菜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凉拌菜不仅清爽可口,还能降暑养生。

将洗净的西芹加入少许花生油煮熟捞出放入冷水中过冷后,将西芹去皮(煮过的西芹很好剥皮的),切段,装盘撒上食盐少许拌匀,倒入香油少许再拌匀这凉拌西芹既青翠可人又脆口爽人,好一个开胃菜。

3、凉拌苦瓜

苦瓜中的苦瓜甙和类似胰岛素的物质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苦瓜甙和苦味素还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有明目、助消化、清凉解毒、利尿等疗效。炎炎夏日里凉拌一盘苦瓜是个不错的选择。

将苦瓜一剖两 ,去瓤洗净后切1厘米宽的条,在沸水中烫一下放人凉开水中浸凉捞出,控净水分,然后将苦瓜条加辣椒丝和精盐脑,放人酱油豆瓣酱蒜泥和熟油拌匀即可。

温馨提示:拌凉菜时加点可以增进食欲,对口腔味蕾及胃液分泌起到刺激作用,帮助消化吸收。另外,醋有很好的抑菌作用,能够有效预防肠道疾病,同时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此外,拌凉菜时放醋,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不被破坏!

救心菜是心脏病食疗

预防才是根本,健康需要管理

我们在赞叹社会进步、科技发达的同时,对医疗服务满意度却很低,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成了突出的社会问题。医生、医院更是成了百姓口中只为赚钱的机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这与我国现行的医学模式有关!

现在整个医疗体系运转以治疗为中心,而不是以预防为中心。全国600万医务人员围着2.6亿病人忙活,另外那10多亿“健康人”则源源不断向慢性病队伍“输送”新成员,旧的病人没治好,新的病人又产生了,整个医疗战线疲于奔命,医生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做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到头来,百姓对医疗行业的意见越来越大,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整个医疗卫生事业走进了怪圈。

健康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人们懂得了“治病不如防病”的道理,即使身体没有明显的疾病特征,也要重视健康体检。通过健康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发现不易觉察的早期疾病及患病风险,及时干预,终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科学延长健康寿命,避免健康受损带来的生理痛苦和经济负担。

人们得病不是偶然的,一个人(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从处于低危险状态发展到高危险状态,再发生早期病变,然后出现临床症状,形成疾病。由于疾病的种类不同,这个过程的长短也有较大的差异,急性病可以是几天至几个月,而慢性病的发病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期间的变化多数不被轻易地察觉,各阶段之间也无截然的界线。在形成疾病以前,早期发现、评估各种致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可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健康管理就是从‘健康人’身上发现健康危险因素,并开出健康管理处方,将健康管理起来,避免‘加入’慢性病队伍”,并定期回访、互动,督促他们坚持健康管 理。对已患慢性病的人群,实施‘慢病管理’,引导他们接受正确的治疗,实施二级预防,促进康复。

科学小常识有哪些_科学养生的法则

根据调查,多吃蔬菜水果的人,可以减轻癌症与心脏病的风险。缺乏维生素C的人牙龈变得脆弱,常常出血、肿胀,甚至引起牙齿松动。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是水果中最丰富的,因此是最有益于牙龈健康的水果。

科学育儿的知识_科学育儿新方法

一、科学育儿要注意什么一、父母须知的育儿误区每个做父母的总希望养育好自己的宝宝,他们想方设法学习最适合自己小孩的育儿经验,但我们说科学的育儿方法应该学,可是道听途说的育儿误区却万万不能陷入,下面几种民间的育儿经验值得注意,不能盲目效仿。

科学网―科学新闻

哺乳动物进化新线索■邸利会猛犸象在几千年前就已绝迹,但它们遗留的遗传物质却为哺乳动物的进化提供了新的线索。最近,来自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StephanSchuster博士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猛犸的基因组寻找移动的DNA片段,从而揭示了猛犸中这些片段的产生以及怎样塑

Hash:e949cf8095b88db3db4a04852715d65df7d0c4d3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