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9 15:38:55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孩子耳聋父母很难早发现

BY:大叔18岁 2024-07-19 15:38:55 1339 ℃

根据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要求,所有出生的宝宝都应该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因为有的宝宝出生时看起来很健康,但可能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出现听力问题了。宝宝出生以后,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孩子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多数幼儿到了2~3岁不会说话时,才引起家长注意。

孩子突发耳聋快就医

贝贝前两天突然跟妈妈说他有一只耳朵听不见了,赶紧上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贝贝左耳听力严重下降,经过仔细询问孩子在前一段时间曾感冒过,医生告诉妈妈孩子患的是突发性耳聋

引起突发性耳聋的原因可能是病毒侵入内耳引起病毒性迷路炎,使内耳感觉细胞受到损害,发生耳聋耳鸣;另外由于受冷、受热、疲劳、精神激动、过敏内分泌失调等诱发因素,引起人的神经紊乱,以致发生内耳循环障碍听力下降

突发性耳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除了少数患者不经任何治疗有自然缓解以至恢复的可能外,大多数患者如不经适当处理,听力常不能挽回。

目前,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主要是应用血管扩张剂,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内耳的微循环并适当辅以维生素激素类及神经营养药物,这些措施应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在发病期间应卧床休息,床头抬高20°~30°角,勿使患者擤鼻、打喷嚏及用力咳嗽,情绪不要急躁。原因未明前应限制和食的摄入量。

很多孩子由于年龄小,不能主动述说,家长如发现孩子反应迟钝,更应引起重视,应及早到医院查明原因,切不可等待、观望或放弃治疗,有的人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变成了永久性耳聋,突发性耳聋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发病一周内及时治疗的,约80%的病人可以恢复听力,发病两周后再治疗效果就差一些,超过1个月听力恢复的几率将大大减少。

孩子耳聋父母很难早发现

根据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要求,所有出生的宝宝都应该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因为有的宝宝出生时看起来很健康,但可能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出现听力问题了。宝宝出生以后,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孩子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多数幼儿到了2~3岁不会说话时,才引起家长注意。

孩子出生后如果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在 言发育关键年龄(3 岁以内)缺乏言语和环境声的刺激,听觉-言语链就会出现障碍,这样会影响他们日后的语言发育。轻者会导致辨音不清,重者会出现听觉言语障碍,甚至会导致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才可以早期发现宝宝的听力损失。

小儿做筛查家长如何配合

在筛查前,家长要认真听筛查人员讲解听力筛查的意义和方法,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并签字。最佳的测试结果是在宝宝自然睡眠状态时获得。如宝宝烦躁、哭闹会影响测试结果。要给宝宝换好干净尿布,避免孩子因不舒适而哭闹。要给宝宝选择薄厚适度的包被,薄则易受凉,太厚则会影响操作。

在筛查中要保持安静,避免交谈,关闭一切通信设备。测试时家长可将手轻轻扶按在宝宝肩部,使其有安全感。做完一侧耳后,不要用力翻动、惊醒宝宝,以便医生测试对侧耳。

筛查后要认真听取医生解释,未通过筛查者,要按医生指示去做。有听力损失的高危儿,每6个月要接受一次听力监测,直至3周岁。

宝宝听力损失有哪些迹象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迹象,早期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

■听觉反应迟钝 睡觉时异常安静,很少被大声吵醒;叫名字不回头的次数较多;对大声有反应,对小声不理会;对拍手关门声有反应,对铃声不敏感;听声音时习惯将头转向一侧。

■言语发育迟缓 10个月仍不会发“ba ”、“ma”等声音;1岁半时仍不会说1到2个有意义的词;2岁左右只会说1到2个词,如爸、奶;某些音发不准,如3、4、7、10等;只会重复别人的话,不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

■日常行为及交流异常 平时性格暴躁,不听指挥;或较为孤独,不愿交流;别人和他说话,他不看别人;注意力不集中,常常答非所问;反问较多,常把电视音量放大;唱歌或做操时,常合不上节拍。

吸烟会让孩子耳聋

父母常吸烟可使孩子处于烟雾之中,除了可能使孩子患急、慢性鼻炎增殖体肥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中耳炎外,香烟中的烟雾有害物质对小儿的娇嫩中耳粘膜有刺激作用。

它可使中耳内分泌的粘液增多、变稠,耳咽鼓管不通畅,从而造成中耳内积液,诱发中耳炎。时间一长,鼓膜穿孔、增厚、钙化粘连、内陷使听力下降最后造成传导性耳聋

国内外医学专家认为小儿耳聋与被动吸烟有关,此耳聋多是传导性的,是长期中耳慢性炎症的结果。为避免儿童听觉功能遭伤害,家长应戒烟,尽量避免儿童被动吸烟、 样才有利于降低儿童渗出性中耳炎和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

美国哈佛大学环境医学专家约翰·迈基经多年研究发现,香烟中的烟雾可引起儿童鼓膜充血而导致中耳炎,其原因为烟雾中有害物或过敏物刺激中耳导致了炎症。美国每年大约有100万儿童患中耳炎,其中有80%与吸烟者生活在一起。由于小儿无法表达病痛,易延误治疗,若任其发展至耳聋为时已晚,务必引起家长注意。

儿童耳聋的预防工作有哪些

孩子是父母心头宝贝,可是由于孩子调皮不小心的话,就会对孩子的耳朵造成伤害进而出现耳聋,而有些孩子却是因为遗传的原因,导致孩子患上了耳聋。耳聋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所以对于耳聋我们更是要了解儿童的预防措施。

关注孩子的成长,从预防疾病开始,对于耳聋的预防应做到以下几点:

儿童性耳聋的预防一:有明显家族史的最好考虑是否生育的问题;

儿童性耳聋的预防二:近亲婚姻最好避免,真结婚了应该不育;

儿童性耳聋的预防三:血缘家族中成员若确实因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抗生素后造成耳聋的,对于后代儿童应禁用或慎用同类耳毒性药物,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至今国内预防儿童耳聋问题,努力控制药物中毒性聋仍属首要任务;

儿童性耳聋的预防四:要大力贯彻婴幼儿定期的免疫投药和注射,发现小孩高烧抽搐时找大夫,获得及时的有效治疗。

儿童性耳聋的预防五:要注意婴幼儿一两岁以前的听觉反应。六个月的孩子对任何声音无反应,八、九个月后还不会说出几个单词的孩子,要及早去找专门的耳科医生咨询和检查。

对于儿童预防耳聋的措施,我们要有所了解,这样子才能帮助我们对于耳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听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听不到外面的声音的话,就不能跟外界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耳聋的孩子应该吃些什么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改善听力的途径有很多种,饮食调养是其中很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一项。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可以让耳聋的孩子改善听力的食物吧。

  (一)多吃含丰富的食物

  在日常饮食中补铁是预防耳疾的第一要素。缺铁易使人体血液的运氧能力降低,耳部养分供给不足,可使听觉细胞的功能受损,导致听力下降。

  常见含铁较多的食物有紫菜动物肝脏动物血菠菜虾皮海蜇皮、黑芝麻、黄花策、黑木耳苋菜、芫荽、木耳等。

  重点推荐:紫菜。紫菜含铁量较多,每百克紫菜含46.8毫克铁,一般每周喝2~3次紫菜汤,就能保证人体所需的铁了。如果汤中再加个鸡蛋更好,因为蛋白质有利于铁的吸收。

  (二)多吃含食物

  根据研究,人体内耳细胞锌的含量大大高于其他细胞,这也提示锌对听力的重要作用。

  鱼、牛肉黑米牡蛎鸡蛋等,各种海产品,苹果橘子核桃等,黄瓜西红柿白菜萝卜等含锌较多。

  (三)常吃有活血作用的食物

  这些食物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耳部的血量供给,从而保护内耳,有利于保持耳部小血管的正常微循环,改善听力。

  这些食物有新鲜绿叶蔬菜、黑芝麻、核花生等,还有黑木耳韭菜、红葡萄酒等。

  (四)常喝牛奶

  牛奶中几乎含所有已知的维生素,以维生素A、D、B1、B2、B6、B12、E和胡萝卜素为主。这些维生素与的吸收利用,对改善血液循环和防治耳聋很有帮助。平时不喜欢喝牛奶的人,用大豆替代牛奶,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豆腐豆浆,它们的蛋白质与维生素含量也很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每天两大杯豆浆,或一块手掌大小的豆腐,炒菜时再加点腐竹,就达到要求了。

  (五)补充含丰富的食物

  镁也是改善听力的物质。黑枣核桃芝麻香蕉海带、紫菜和杂粮(尤其是粗杂粮)

  等含镁较丰富。

  (六)补充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

  这两种物质对保持耳的正常功能也很重要,胡萝卜、绿叶蔬菜、白菜南瓜等,蛋黄鱼肝油、动物肝脏等含量丰富。

噪声性耳聋的症状,噪声性耳聋的预防,噪声性耳聋的病因,噪声性耳聋的诊断

一、噪声性耳聋的症状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deafness)系由于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之则难以恢复,终致感音神经性聋。噪声除对听觉损伤外,还可引起头痛、头昏、失眠、高血压、心电图改变,也可影响胃的蠕动和分

耳聋家庭护理六大措施,耳聋的致病原因,耳聋检查的方法,耳聋的治疗方法

一、耳聋家庭护理六大措施一、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可以致聋的药物主要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这些药物易损害内耳,造成耳聋和平衡失调。二、远离嘈杂环境久处噪声环境会会使本来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导致耳内的微细血管痉挛,供血减少,导致听力下降,造成噪声性耳聋。三

耳聋耳鸣引发耳聋耳鸣六种的原因

一、引发耳聋耳鸣六种的原因耳部疾病常见耳部的疾病,如外耳疾病:外耳道炎、耵聍栓塞、外耳异物等,中耳的急慢性炎症、鼓膜穿孔、耳硬化症及内耳的美尼尔氏综合症、听神经瘤等。耳毒药物过量使用了对耳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等,也可出现耳鸣和听力下降,且耳鸣比听力下降出现得早。全身疾病其它一

Hash:4d4490354e1af7d2872b94f4d5a525b8e4b1297a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