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8 06:42:10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喝酒真的有保健作用吗

BY:大叔18岁 2024-08-18 06:42:10 1421 ℃

都说喝酒伤身,过量饮酒的确会危害我们的健康,但是适量喝酒有时候却可以养生,那么,喝酒的好处与危害都有哪些?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

喝酒脸红是怎么回事

1、面部皮肤潮红是因为皮下暂时性管扩张所致,主要原因是乙醛引起的,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饮酒性面红”。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而 脸部毛细血管的扩张才是脸红的原因。而喝酒脸红的人能迅速将乙醇转化成乙醛,也就是说有他们有高效的乙醇脱氢酶 。另外还有一种酶--乙醛脱氢酶,喝酒脸红的人是只有乙醇脱氢酶没有乙醛脱氢酶,所以体内迅速累积乙醛而迟迟不能代谢,所以会出现面如关公的情况。

2、有学者认为是面部血管的过敏反应。少数饮酒性面红的患者在乙醇吸收5~10分钟内,面部感到灼热,同时面部或全身皮肤出现潮红、搏动性头痛、呼 吸困难、恶心呕吐 、出汗、口渴胸痛低血压晕厥视力模糊和神志紊乱等症状,这时人们就认为是喝醉了,医学上叫作“乙醛综合征”,这是乙醇氧化代谢引起显著的血乙醛 平升高之故。

3、脸部毛细血管丰富,而且脸部皮肤比较薄而透明,所以酒精转换成乙醛使血管扩张的效果,在脸上最先出现,而身上稍微滞后一些。另外,有些人的手掌变红是和脸同步的,原因也是手掌皮肤透明,血管丰富。

喝酒真的有保健作用吗

适量饮酒能够通经络,消冷积,健脾胃。在吃饭前饮少量的 “加饭酒” ,可刺激味觉,增加消化液 (包括唾液、胃液、肠液等)的分泌,增进食欲,还能祛风健胃。

酒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可以提神醒脑,解除疲劳。酒精进入血液,可扩张血管,使血流量增加,故可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按中医的理论,酒能够畅通血脉、散瘀活血、祛风散寒。

而少量饮酒能提高 “好胆固醇”的含量,故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进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少量酒精还能减少血小板的凝集,促使纤维蛋白的溶解,进而减少血栓形成

值得推荐的是葡萄酒,特别是红葡萄酒,含有较多的抗氧化剂,如儿茶素、黄酮类物质、维生素C微量元素等,能够清除氧自由基,有抗老防衰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红葡萄酒再好,亦不可多饮。 一个中等体重的人,每天最好控制在50mL左右,最多不能超过250mL。 如果不是每天饮用,譬如每周2~3次,那么每次的量可适当增加,但无论如何,不能超过250mL的界限。 至于白酒,每天饮用40度的白酒不应超过60mL;60度的白酒不应超过40mL。

怎么样喝酒不容易醉

酒前三块肥肉——让你喝酒不易醉

在你喝酒的前面,你首先要保证你的饭桌前有肥肉,此时你可以吃三块左右的肥肉,你的消化道能够优先吸收肥肉中的脂肪,有效减少身体酒精的吸收量,从能够让你的酒量大增,饭局上运筹帷幄。

酒前三碗米饭——让你喝酒不易醉

俗话说“人是体,饭是钢,吃了才能硬板板”,在喝酒的前面,一定要先吃三碗米饭,吃饱了在喝酒,能够让你的酒量大增,这样相信“千杯不醉”不在是个传说。

酒前三杯蜂蜜——让你喝酒不易醉

蜂蜜成分中,含有一些非常好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的功能就是促进酒精的分解。So,更有利于于身体对酒精的分解排除,建议大家在饭局前自己先自饮三杯蜂蜜水以备无患(喝蜂蜜水更适合有些喝酒会头痛的人群)。

啤酒白酒不同饮——让你喝酒不易醉

在酒桌最容易醉的情况就是把酒喝杂了,如果酒喝杂了,那么离你醉酒也不远了。因为酒喝杂了以后极大的增加了肠道的负压力,从而更容易醉酒

喝酒慢一点,酒醉少一点;蔬果多一点,酒醉缓一点。

建议在饭局上喝酒慢一点,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的蔬菜水果,这样为大肠解酒精提供时间和提升大肠对酒精的分解能力,有效化解你的醉酒尴尬。

如果确实身体不适,能喝就喝,不能喝就赖,赖不了就找人代。

每个人都会有身体不适的时候,身体不适还逞强,那是拿生命在开玩笑,这是不值得的,如果为了一个饭局而把健康都搭进去是愚蠢的,这是你应该说明情况,如还不行就赖,赖不了就找个人来代,卫生间逗三圈再回来,这样就不容易醉酒了。

如何饮酒伤害小

暴饮引发胰腺炎丧命

正值不惑之年的方先生,如果知道猛喝酒会要他的命,相信他怎么也不会喝的。不久前,在单位周年庆祝的酒会上,方先生被同事灌了一杯又一杯。酒后他腹痛呕吐一并来,还发生了休克,几乎不省人事,同事赶紧将他送往医院。检查发现他白细胞增多,体表皮肤还出现了很多出血斑,做CT检查发现他胰腺已坏死。最后抢救无效,他 全身器官功能衰竭而死。原来,他原本就有胆囊炎胆结石,大量饮酒后,引发了急性胰腺炎,而重症胰腺炎中,四成会殒命,他就是其中之一。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丁元伟主任医师告诉新快报记者,有限度地喝酒一般不会严重损害健康,但喝多了身体受损,常见的因喝酒导致的健康问题,包括消化道出血酒精性肝病、胰腺炎、酒精性脑病酒精性心肌炎等,其中前三种更为常见。正常消化需要消化液,饮酒后会导致控制消化液流向的括约肌痉挛、出问题,消化液逆流,导致胰腺被消化液消化,发生胰腺炎。

此外,饮酒后导致消化道出血也很常见。“空腹饮酒最容易发生黏膜糜烂、小溃疡等,表现为拉黑便、隐血。”丁元伟称,喝烈酒、空腹喝酒后最易发生消化道出血,空腹喝酒,黏膜没遮没挡,容易受损,尤其是本身有胃病者。

暴饮、酗酒,易被酒精性肝病缠身

酒精性肝病则是饮酒带来的麻烦病。乙醇代谢的延伸物可引起肝细胞的炎性反应,导致酒精性肝病。若黏膜屏障受损,酒精更易进入血液,饮酒半小时至两小时就达到峰值,对肝脏的损害快而大,久而久之有酒精性肝炎或酒精性脂肪肝,继续发展则可能变成酒精性肝硬化,此时肝损伤不可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指出,男性摄入酒精量≥40g/天【酒精量(g)=饮酒量(ml)×酒精度(%)×0.8】,女性≥20g/天,5年就可出现酒精性肝病;无论男女摄入酒精量≥80g/天,两个月就可出现酒精性肝病。“女性比男性更敏感,更小的剂量,更短的饮酒期限会出现更严重的酒精性肝病。”丁元伟称,除此之外,有的人没有这样的饮酒频率和饮酒量就会有酒精性肝病,有的人超量也不一定有问题,这和性别、遗传感性等个体差异有关。“有的人基因就决定了他对酒精敏感,不喝多少都可能出现酒精性肝病;有的人本来就有其他肝病如乙肝等,已有肝损害,就更容易发生酒精性肝病;还有的人有代谢紊乱的问题,如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容易得酒精性肝病;营养差的人也更容易因喝酒而得酒精性肝病。”

■专家支招

饮酒宝典:每天摄入酒精量不超过15克

由中华医学会编撰的我国第一部《饮酒指南》建议:

一、控制每天饮酒不超过15克酒精。

二、不要空腹喝酒。

三、非饮不可在晚餐时饮。按< a href='/tag/3520' target=_blank>生物钟来说,人体内的各种酶一般在下午活性较高,因此在晚餐时适量饮酒对身体损伤较小。

四、少量慢饮比较适宜。

五、不要有边饮酒边吸烟、酒和茶混着喝、混酒喝的习惯,会加重身体损害。

六、饮酒前吃些食物,或在喝酒同时摄入豆类、蛋类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及油腻食物,也可补充维生素A和B族,能起到延缓酒精的吸收、保护胃黏膜和肝脏的作用。

七、病人、服药时应禁酒或限酒。患病时应当禁酒或遵医嘱,以免加重病情或增加新的疾病。

八、肝病、肝损伤者别挑战喝酒,最好戒酒。

九、有消化性溃疡胃病者不要喝烈酒,也不要空腹喝酒。

五、精神状态不好时少喝或不喝。身体条件、精神状况良好时,人对酒精的分解能力相对较强。

十、女性更要少喝酒。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酒精的影响,故应少喝。

女性常喝酒的危害

一 女性常喝酒影响下一代

少量饮酒对身体有益,但有些年轻的女性在一些应酬活动中,也是推杯换盏,酒不离口,这样对于女性健康来说伤害是很大的。因为酒对卵子有毒害作用,卵子会受到酒精的毒害。由这种受精卵发育成的胎儿,生长迟缓,大脑受损,出生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都受到影响,所以,青年女性要慎喝酒,适量喝酒,更不可喝酒成瘾,也不要暴饮,否则对本人和下一代都不利。

酗酒影响性功能的机制包括:

1、抑制生理性性唤起,随着酒精浓度的增高,性唤起生理反应不断减弱。

2、由于酗酒造成维生素缺乏和肝脏损伤,以及造成性激素代谢异常,从而出现月经稀少、阴道润滑差。

3、酒精引起的神经病理改变干扰性唤起的躯体感觉神经通路。

4、由于酗酒所致营养不良或其神经药理作用可造成大脑器质性损伤,人际间的和性方面的兴趣因此而降低。

5、继发于酗酒引起性功能障碍的疾患如糖尿病、高血压尿道感染等。

男人保健少喝酒,喝酒过度必伤身男性保健

男人,不管是工作上还是朋友之间,难免会有应酬和聚会,喝酒是常事,喝大了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有多少男性朋友为了面子强撑着喝下一杯又一杯,结果证明的不是自己的海量,而是喝酒会伤身的事实。男人喝过量的酒究竟会得哪些疾病呢?下面大厨艺小编为大家详细

喝酒伤身,酒桌上的自我保健常识男性保健

喝酒应酬已经成了很多男性工作的一个形式,喝酒除了沟通感情外,还可以更好的谈工作,谈生意,喝酒伤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在喝酒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自我保健,下面就为大家说说酒桌饮食的5个必知事项。1、主食+酸奶的护胃法宝去喝酒之前吃点东西,一

这样喝啤酒更健康,喝啤酒的四大秘诀男性保健

啤酒是很多男性的最爱,朋友聚会治则更是少不了啤酒的身影,其实喝啤酒也是需要技巧的,只有这样才能既享受美味又可以保证身体的健康,下面就为大家说说和啤酒的四大秘诀。最佳口感--大口喝,一口15毫升。啤酒最好一口要喝到15毫升以上,不宜细饮慢酌,

Hash:22032e60b29b0b1a3df6d82fb74ad46c9ab08116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