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8 22:46:08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心脏骤停的抢救流程有哪些,心脏骤停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BY:大叔18岁 2024-06-28 22:46:08 236 ℃

一、心脏骤停有哪些抢救流程

  心脏骤停诊断依据

  1.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

  2.大动脉脉搏消失。

  3.呼吸停止。

  4.心电图表现VF、VT或严重心动过缓或呈等电位线(心脏停搏)。

  心脏骤停救治原则

  一)心室颤

  1.室颤持续则连续三次电击:能量递增为200、200~300、360J,其间电极板不离开皮肤。若电击后心电图出现有组织电活动或呈直线则不必再电击。

  2 .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3.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4.标准胸外按压。

  5.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lmg/次,每3~5分钟 l次。

  6.持续心电监护

  7.可酌情应用胺酮150~300mg、利多卡因1.0~1.5mg/kg、硫酸1~2g。电击、 给药、按压循环进行。

  二)无脉搏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

  1.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2.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3.标准胸外按压。

  4.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次或静脉注射阿托品lmg。

  5.持续心电监测。

  心脏骤停注意点

  每次给药后静脉注射0.9%20m1,抬高注射肢体20°~30°数秒钟,以加快药物到达中心循环,并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可以气管内给药,剂量加倍,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人气管,然后立即用力挤压气囊3至5次。

  无电除颤器时,立即在心前区叩击复律,并随即开始心脏按压。

  心脏骤停转送注意事项

  1.自主心跳恢复后,或现场急救已超过30分钟应立即转运。

  2.在公共场合抢救心脏骤停时,不宜时间过长,可边抢救边运送。

  3.及时通报拟送达医院急诊科。

二、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和死亡期。

  1.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源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亚群。

  2.发病期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源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3.心脏骤停期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如下: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 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

  其复苏成功率取决于:①复苏开始的迟早;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③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心室停顿);④心脏骤停前病人的临床情况。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肺炎败血症糖尿病癌症),则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后者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后很差。高龄也是影响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4.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演进,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心电活动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如在4~6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8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从统计资料来看,目击者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和尽早除颤,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后住院期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缺氧脑损伤和继发于长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因的60%,低心排血量占死因的30%,而由于心律失常的复发致死者仅占10%。急性心肌梗死时并发的心脏骤停,其预后取决于为原发性抑或继发性:前者心脏骤停发生时血液动力学并无不稳定;而后者系继发于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因而,原发性心脏骤停如能立即予以复苏,成功率可达100%;而继发性心脏骤停的预后差,复苏成功率仅30%左右。

三、心脏骤停的病人怎么护理

  1.初期与二期复苏

  (1)恢复有效血液循环 ①立即胸外心脏按压。要点是:病人仰卧,背置地面或垫硬板,术者双掌重叠,双肘直,用肩部力量以掌根垂直按压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使胸骨下段下陷4cm左右,频率70~80次/分。②心电监测,若是心室颤动,即行直流电非同步除颤。③肾上腺素:首先静注,如来不及建立静脉通道则可心内注射或气管注入。④如一时难以电除颤,或电除颤一次不复律,可选用胺碘酮、利多卡因、溴苄安或普鲁卡因胺静注,药物除颤与电除颤同时交替使用,能提高复苏成功率。⑤如心电监测时心室静止,可加用异丙肾上腺素静注,3分钟后可重复。⑥如心室静止用药无效,尽快行胸外心脏起搏,或经静脉心内临时起搏。⑦复苏20分钟仍无效,可开胸心脏按压,并继续用药,直到无望。

  (2)呼吸停止时立即疏通气道及人工呼吸 ①将病人头后仰,抬高下颏,清除口腔异物。②紧接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要捏住病人鼻孔,如病人牙关紧闭可口对鼻吹气,使病人胸部隆起为有效,每分钟吹气12~16次,人工呼吸要与胸外心脏按压以1:5或2:10交替施行。③吸氧。④15分钟仍不恢复自主呼吸,应尽快气管插管使用机械通气,而不提倡用呼吸兴奋剂,以免增加大脑氧耗或引起抽搐惊厥

  (3)纠正酸中毒 过去常规早期大量使用碳酸,而现代主张使用原则是:宁迟勿早,宁少勿多,宁欠勿过。因为心脏骤停时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低灌注和C02蓄积,大量静注碳酸氢钠反可使组织C02增加,血液过碱,使Hb氧合曲线左移,氧释放受到抑制,加重组织缺氧,抑制心肌脑细胞功能,引起高钠、高渗状态,降低复苏成功率。所以当建立稳定血液循环及有效通气之前,最好不用。

  如果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在院外现场,应先就地进行徒手复苏操作,并尽快设法边急救边护送至附近医疗单位作二期复苏。

  2.复苏后期处理

  心脏骤停急救

  (1)维持血液循环 心脏复苏后常有低血压休克,应适当补充血容量并用血管活性药,维护血压在正常水平。

  (2)维持有效通气功能 继续吸氧。如自主呼吸尚未恢复,可继续用人工呼吸机;如自主呼吸恢复但不健全稳定,可酌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山梗莱碱或回苏灵肌注或静滴;还要积极防治呼吸系统感染。

  (3)心电监护 发现心律失常酌情处理。

  (4)积极进行脑复苏 如心肺复苏时间较长,大脑功能会有不同程度损害,表现为意识障碍,遗留智力与活动能力障碍,甚至形成植物人,因此脑复苏是后期的重点。①如意识障碍发热,应头部冰帽降温;如血压稳定还可人工冬眠,常用氯丙嗪异丙嗪静滴或肌注。②防治脑水肿:酌用脱水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白蛋白等。③改善脑细胞代谢药:如ATP、辅酶A、脑活素、胞二胆碱等。④氧自由基清除剂。⑤高压氧舱治疗。

  (5)保护肾功能 密切观察尿量及血肌酐,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

  3.急救措施

  心脏骤停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千万不要坐等救护车到来再送医院救治。要当机立断采取以下急救措施进行心肺复苏。

  (1)胸外按压一手托病人颈后向上托,另一手按住病人前额向后稍推,使下颌上翘,头部后仰,有利于通气。做胸外心脏按压。让病人背垫一块硬板,同时做口对口人工呼吸。观察病人的瞳孔,若瞳孔缩小(是最灵敏、最有意义的生命征象),颜面、口唇转红润,说明抢救有效。

  (2)针刺人中穴或手心的劳宫穴、足心涌泉穴,起到抢救作用。

  (3)迅速掏出咽部呕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或倒流入肺,引起窒息吸入性肺炎

  (4)头敷冰袋降温。

  (5)急送医院救治。

  预后

  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患者,及时地评估左心室的功能非常重要。和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患者心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较差,死亡率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为非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者,经及时除颤易获复律成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所致的心脏骤停,预后良好。相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脏骤停,预后往往不良。

  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脏骤停,即时死亡率达59%~89%,心脏复苏往往不易成功。即使复苏成功,亦难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四、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原发性心脏疾患: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跳骤停的最常见原因,例如冠心病。此外也可见于心肌炎、心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

  心外疾患:包括各种急性窒息、各型休克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麻醉及手术意外等情况。

  心跳骤停的原理较复杂,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迷走神经过度兴奋:例如机械性剌激气管、肺门、心脏、肠系膜等内脏器官时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窦房结及其它室上的起搏点,以致引起心跳骤停。如胸部或腹部手术时可见。

  严重缺氧:例如大出血、麻醉意外等。此时除缺氧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外,心肌处于无氧状态,医学教育|网搜集局部发生酸中毒及离子释放,结果导致心自律性传导性受抑制,最后发生停搏。

  CO2贮留和酸中毒:例如窒息时。CO2和酸性产物的贮留可兴奋迷走神经,此外它们也可抑制心肌特殊组织的传导性,导致异位节律。并抑制心肌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从而直接减弱心肌收缩力,终导致心跳停止。

  电解质紊乱心肌细胞功能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变化密切相关,例如不论高血钾还是低血钾,严重时均可导致心跳停止或心室纤颤

  其它:例如电击时,电流通过心脏引起心室颤动或心肌变性坏死、断裂,从而心跳骤停。又如心跳中枢衰竭时也可致心跳骤停。

心脏骤停的原因,如何预防心脏骤停

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源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心脏复苏后住院期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因而,原发性心脏骤停如能立即予以复苏,成功率可达100%;而继发性心脏骤停的预后差,复苏成功率仅30%左右。

什么是心脏骤停?心脏骤停的原因有哪些?

心脏骤停常为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冠心病是导致成人心搏骤停的主要病因,约80%心脏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

心脏骤停的原因,心脏骤停的治疗注意问题

在晚期心力衰竭的患者,50%心脏骤停的患者存在缓慢性心律失常。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源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Hash:c1359863a892faba7ff6ba37b4ff38c1745dd8d2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