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3 06:52:52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产后便血

BY:大叔18岁 2024-11-03 06:52:52 662 ℃

产后便血是怎么回事?有的新妈妈产后出血便血的症状,给妈妈身体带来极大不便,这可如何是好?刚刚开始的育儿生活的新妈妈们,你们是否遇到各种各样的尴尬问题?出产后便血怎么办?一起来看一下。

产后便血怎么回事

产后便血是怎么回事?有的新妈妈产后出血便血的症状,给妈妈身体带来极大不便,这可如何是好?刚刚开始的育儿生活的新妈妈们,你们是否遇到各种各样的尴尬问题?出血产后便血怎么办?

产后便血主要表现为产后大便干结又有鲜红的血滴出来,一般说来是肛裂的可能性最大,这是因为产后腹肌大多松驰,盆腔压力较低,肠蠕动减慢,大便贮留过久,分过度吸收而干燥,排便时就很困难,容易造成肛裂,从而形成便血的现象。产后便血还可能是由于妊娠引起肛门周围静脉回流受阻,发生内痔而产生出血症状。

产后便血并发症

1.腹痛

(1)下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者,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2)若为老年人,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史,于腹痛后出现便血,应考虑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3)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

(4)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

(5)腹痛伴便血还见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

2.里急后重

肛门重坠感,似为排便未净,排便频繁,但每次排血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溃疡结肠炎直肠癌等。

3.发热

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胃癌结肠癌等。

4.全身出血倾向

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者,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5.皮肤改变

皮肤有蜘蛛痣肝掌者,便血可能与门脉高压有关。皮肤与黏膜出现成簇的、细小的呈紫红色或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6.腹部肿块、便血伴腹部肿块

出现这类症状时应考虑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Crohn病及小肠良、恶性肿瘤等。

文章中介绍了产后便血形成的原因,以及产后便血会引发的并发症,希望引起妈妈们的重视,你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更多产后的知识,希望对妈妈们有所帮助。


产后便血有哪些危害

产后便血出现后,如果我们忽视了它的存在,则可能直接忽视了便血背后的这些严重疾病,给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腹泻便血大多与肠道的炎症导致肠粘膜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有关的,作肠镜可以检查出上述的这些疾病。

1.长期便血可引发缺铁性贫血。长期便血,很容易使患者体内丢失大量的,引起缺铁贫血

缺铁性贫血一般发展缓慢,早期可以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贫血较重时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体力活动后气促、浮肿等,一些患者甚至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易激动、兴奋、烦躁等。

2.便血背后的疾病有很多。产后便血作为一种常见症状,其出现往往预示着一些肛肠疾病的出现。而在众多肛肠疾病中,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甚至是直肠癌都会出现便血现象。


产后便血的注意事项

产后便血注意事项1、新妈妈在生产之后一定要保持肛门的清洁,新妈妈每次在大便之后最好能够用水清洗下肛门。

产后便血注意事项2、新妈妈在产后需要禁止食用油腻、粗糙、辛热、多渣的食品,并且不要抽烟喝酒、咖啡

产后便血注意事项3、新妈妈在产后应该养成定时排大便的习惯,新妈妈的大便是稀糊状最好。

产后便血注意事项4、新妈妈在产后应该尽量少喝老公进行房事,如果产后新妈妈房事次数太多会使肠粘膜充血。加重出血的情况。

产后便血注意事项5、新妈妈在产后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物,如荸荠汁、蛋黄黑芝麻苦瓜芹菜汁、生汁、汁、黄瓜菠菜金针菜胡萝卜茄子卷心菜、胡肉、苹果无花果香蕉芦根汁、白萝卜(熟食)、白木耳等。产后便血注意事项6、新妈妈在产后应该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一定要禁止久立、久坐、久行和疲劳过度。

产后便血注意事项7、新妈妈在产后要尽量保持心情开朗,千万不要郁怒动火。心境不宽,烦躁忧郁就会导致肠粘膜收缩,最终导致血行不畅。

产后便血食疗

如果您出现了产后便血症状的时候,新妈妈就应该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品,纤维素食品是不会被人体吸收的,所以当新妈妈吃了纤维素之后他会直接进入肠道从而帮助新妈妈达到通便的效果。

富含纤维的食物:

(1)蔬菜类食物中含纤维的食物有油菜马铃薯西红柿青菜萝卜菠菜黄瓜等。


产后出血的防治

产后出血的防治

一、定义:产后24小时内,出血在500ml以上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约10%~20%。据南京调查阴道分娩出血率23%,剖宫产近50%。说明平时我们在临床上是低估了失血量。

二、产后出血的严重性:产后出血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失血性休克、稀释性凝血异常、急性肾功能损害、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死亡。垂体可能会受影响,乳汁分泌延迟或没有乳汁,席汉氏综合症

死亡率使得产后出血成为全球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产妇死亡率430/100000,有25%是产后出血造成的。在美国,尽管产妇死亡率已降至7.5/100000,但产后出血仍是主要原因。

三、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产前:先兆子痫、初产、多胎、既往产后出血史、剖宫产史、产前出血、巨大儿

产中: 三产程延长、会阴侧切、下降受阻、产道撕裂、会阴正中切、助产、产程延长。

四、产后出血的预防:以下措施可以减少产后出血的患病率:

1.检查产前血红蛋白,在产前纠正贫血。做好围产保健控制胎儿体重

2.只能在胎心率图形不正常的情况下或是在会阴过紧影响分娩时才可考虑行会阴侧切。

3.第三产程以主动处理代替期待处理。

4.完成分娩记录后,要重新检查产妇的生命体征阴道出血情况,旨在发现第三产程后可能会被忽略的慢性、持续的出血。

期待处理包括等待胎盘分离的征象或允许胎盘自行娩出,或对乳头刺激。

第三产程的主动处理包括在娩出前肩时即给予催产素,及时钳夹切断脐带,并适当牵引。这一方法可减少2/3的出血量。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产后出血量,但不会杜绝它的发生。对每一次分娩都需要预防它的发生。

五、处理产后出血的常用方法

大量失血时需要迅速作一般的复苏处理,包括:求助;保持气道通畅维持呼吸和循环(airway, breathing and circulation,ABC);建立双管的静脉通道(9号留置针),给予生理盐水或平衡液;面罩吸氧;联系实验室检查(血型、交叉配血、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考虑输血血压下降而未见明显失血要考虑是否有潜在的血肿、子宫破裂子宫内翻过敏羊水栓塞肺栓塞

如在胎盘娩出前有大量活跃的出血,在适当牵引脐带的同时要给予催产素。这一方法如不成功,需要手剥离胎盘。如在胎盘与子宫间不能找到一个明确的界限,可能是由于胎盘植入。这时往往需要刮宫或手术干预。如胎盘未能完整娩出,残留部分需要手取或刮宫处理。

在胎盘娩出后,导致活跃出血的原因是宫缩乏力。因此首先可以通过按摩子宫来减少出血,随后可以肌注或是静脉给予催产素。检查阴道和会阴有无撕裂,如有必要行修补术。如果在按摩子宫和催产素使用后张力提高,但是重新出血后变软,那么很有可能是宫缩乏力所造成的。可以给予另一种宫缩麦角新碱或前列腺素新母沛,可使出血得到缓解。

如出血持续存在,要呼叫后备人员可能要手术干预。可重复使用新母沛。此时要考虑建立另外一条静脉 道,和立即进行实验室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给血制品。只要输注5~10单位红细胞,就要给予血浆。可考虑子宫填塞,必要时通过手术来诊断和治疗无反应性宫缩乏力胎盘植入、子宫内翻、子宫破裂或血肿。


产后便血应该如何预防

产后便血应该如何预防?

无论是肛裂还是痔疮 ,预防是关键。多进食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如燕麦、全谷食物及糙米、蔬菜及水果。纤维性食物能令加强肠道活动,令粪便变软,不会积存压住静脉血管。

须注意的是,壮阳火的水果(例如芒果榴莲荔枝龙眼)不宜多吃减吃煎炸辣味、味浓及香料多的食物:容易令肠道不适,同时令肝脏充血、下腹腔压力无端加大,可令痔患恶化。每天坚持做适量运动: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若长期痔疮出血,可能引致铁质不足而贫血,须加以适当补充,例如进食豆类、坚果、水果和深绿色蔬菜,增加铁的吸收

产后大便出血 产后大便出血是什么原因

例如产后大便出血。一旦发生产后大便出血的症状,妈妈们可以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早晚喝半杯浓蜜蜂糖水,每天定时排大便,这样有助缓解便血的现象。看看产后大便出血是什么原因,妈妈们也可以及早预防一下。这些食物都有润肠的作用,多吃可有效预防产后大便出血。为了预防产后感染,你在坐月子期间,应该经常清洗私处。

产后大便出血怎么办,导致产后便血的原因

一、产后大便出血有什么原因在中国,孕妇分娩后都要休养,此为“坐月子”,因为分娩过程中产妇耗费了大量的体力,身体十分的虚弱,还会落下很多的疾病。不少产妇会有产后大便出血的现象,那么产后大便出血是什么呢?不少的孕妇在分娩过后的一两个月时间内,都

产后便血的原因,产后大便出血怎么办呢

一、产后大便出血是怎么回事在中国,孕妇分娩后都要休养,此为“坐月子”,因为分娩过程中产妇耗费了大量的体力,身体十分的虚弱,还会落下很多的疾病。不少产妇会有产后大便出血的现象,那么产后大便出血是什么呢?不少的孕妇在分娩过后的一两个月时间内,都会莫名地察觉自己的大便总是带有血丝,甚至是有鲜红

Hash:f917495b364c9fb8657dc532aa0c8100130e6290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