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8 23:56:03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胃寒吃10种食物可以暖胃

BY:大叔18岁 2024-07-08 23:56:03 312 ℃

冬季天气寒冷,受到寒气袭击,很多人胃病复发,出现胃寒的症状,中医认为“胃寒”是指脾阳虚弱,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病症。胃寒者会出现胃脘疼痛的症状,呕吐清涎,口淡喜热饮,一旦天气变冷,或是感寒食冷品,就会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则症状减轻。胃寒吃什么可以暖胃?下面小编介绍10种适合胃寒患者食用的暖胃食物。

导致胃寒的原因

1、饮食

胃寒患者多由于生冷食物或者的刺激,造成黏膜的刺激。

2、生活习惯

常常不按时吃饭,冷热交替进食,饱一顿饿一顿,久而久之会造成胃寒。

3、精神因素

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也是促进胃寒症状加剧的重要原因。

4、天气原因

胃寒患者多怕天冷,常常由于天气变冷而经常性的胃痛腹痛腹泻等。

胃寒的常见临床表现

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许多胃病病人不敢吃冷、凉的食物,或天气一变冷,气温下降,胃就痛,腹泻等。

临证主要分为胃虚寒(胃阳虚)和胃实寒两型。前者多因素体脾胃阳气虚衰所致。胃实寒多因寒邪伤胃所致。

胃寒脾虚往往是指患者因为饮食习惯不好而引起的一种症状,而并不是单一的疾病,例如:暴饮暴食、经常吃寒凉的食物等等都有可能会引起胃寒脾虚

从中医角度来说胃寒脾虚就是胃的各种不舒服,比如说胃经常不消化、胀痛、脸色苍白没有光华、舌苔淡薄等等症状。胃寒脾虚就很容易会引起各种胃部疾病,但是也不用过于担心,通过长期的饮食调理还是可以改善这种症状的。

胃寒怎么调理

1、补充“好细菌”护肠胃

生活中常补充益生菌不仅能提升有益菌的战斗力,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增进肠道蠕动,还能改善细菌所在的肠道环境,抑制有害菌生长。其实,除了酸奶奶酪外,其他一些发酵食物中也含有益生菌,如泡菜纳豆腐乳等。

另外,为了刺激益生菌的增长,还要多吃含丰富低聚糖的食物,比如香蕉大蒜蜂蜜洋葱芦笋等,因为低聚糖是肠道内益生菌的养分。

2、常吃纤维清肠道

研究发现,人每天摄入20~25克膳食纤维,能让肠道更“环保”。蔬菜水果中所含“水溶性纤维”较多,能清扫肠道,并调整肠内菌群环境。不仅防癌,而且能缓解便秘,对肠胃健康大有裨益。五谷杂粮中所含“非水溶性纤维”较多,可刺激肠壁蠕动,缩短食物在大肠中滞留的时间,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

因此,饮食营养要均衡,不要吃一大堆单一食物,而应每种食物都摄入一些。全谷物菠菜、花椰菜、苹果西兰花、豆类食品等都应该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3、放慢吃饭速度

多项研究发现,狼吞虎咽的吃饭方式,容易导致体内积食,增加肠胃负担,减缓肠道蠕动速度。而且如果你吃得太快,食物中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无法得到充分吸收,会造成营养大量流失。久而久之,肠胃就会失衡。慢慢吃饭,能够让食物更好地被消化和吸收,不至于停留在肠道中造成堵塞。

建议每顿饭至少吃25分钟以上,老年人最好一口饭咀嚼20次以上。因为食物在口腔中咀嚼时,能够与唾液结合生成唾液淀粉酶,而这种物质恰恰是促进消化的主要动力。最好和家人、朋友一起用餐,放慢速度,这有助于改变吃饭太快的习惯。

4、每顿七八分饱

饥一顿饱一顿,面对不喜欢的食物宁愿饿着,而见到爱吃的就一下吃到撑。长此以往,肠胃就要“罢工”了。哪怕是爱吃的东西也不要“一次吃个够”,每顿最好都只吃七八分饱,加餐也不要过多。要让肠胃得到充分的休息,否则很容易消化不良

另外,饭前饭后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习惯,比如饭前尽量不吃冷食;饭前适当喝几口汤或水,促进消化液分泌,但不可过多;饭前、饭后一两个小时不做剧烈运动;少吃太油、太咸、太辣的食物,以免刺激肠胃。

5、饭后休息片刻

研究发现,饭后休息片刻,可增强胃肠抵抗力,尤其在中午,要尽量小睡一会,避免胃肠道流量进一步减少。不过,专家提醒,晚饭后要隔一段时间才能休息,因为晚上睡眠时,大部分器官进入代谢缓慢的“休养”状态,此时强迫胃肠道“紧张工作”,不仅胃黏膜得不到修复,还会促使胃在大量分泌胃液、消化食物的同时,破坏胃黏膜,导致胃糜烂胃溃疡等病。因此,晚饭后不久就睡,食物滞留胃中,无异于“睡以等病”。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生活起居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常八分饱;多吃松软 易消化食物,如粥、羹类等;饮食要温热,忌生冷坚硬;天气转寒时,注意增减衣服;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平时可自制糖蜜红茶饮,即红糖蜂蜜红茶适量,用水冲服。

胃寒吃10种食物暖胃

1、红糖

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活血化瘀的作用,也适合老人和贫血的儿童食用。红糖加桂圆姜汁一起煮开,做成红糖桂圆姜水则有补血温中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天里不再手脚冰凉

2、狗肉

狗肉是一种常见的秋冬温补的食材,性温,服用之后能够起到很好的暖胃以及壮阳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治疗一些脾胃虚寒的疾病具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如果患有手脚冰凉以及怕冷还有体质比较弱的患者,服用狗肉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

3、红薯

红薯(特别是黄心的红薯),能供给人体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维生素A维生素C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具有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能防止肝脏肾脏中结缔组织萎缩

4、带鱼

带鱼肉嫩体肥、味道鲜美,只有中间一条大骨,无其他细刺,食用方便,对病后体虚和外伤出血等症具有益作用。中医认为它能和中开胃、暖胃补虚,还有润泽肌肤、美容功效。

5、胡椒

胃寒吃什么可以暖胃?其实胡椒汤是一个很好地选择。胡椒大部分都生长于高温和长期湿润地区,性味辛热,因此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比较强。白胡椒的药用价值稍高一些,调味作用稍次。它的味道相对黑胡椒来说更为辛辣,因此散寒、健胃功能更强。

6、生姜

俗话说,“家备生姜,小病不慌”。生姜性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保健功效。另外,生姜重补暖、对治疗寒凉引起的胃病,女性寒凉都非常有效。烹调时再配上红糖、大枣绿茶等不同辅料,妙用无穷。

7、荔枝

荔枝味甘、酸、性温,能够温胃散寒。取荔枝5—7颗,红枣7颗,100克,白糖适量。先将荔枝去壳,与洗净的红粳米一同放入砂锅中,加入500克水,煮至粥表面有一层粥油,再加入白糖煮化即可。有补肺暖胃的功效。

8、猪肚

猪肚,即猪的胃部,最常见的是与胡椒搭配,融于一煲,腥味全无,汤煲成以后呈乳白色,有暖胃防寒等不一般的食疗效果,常用于小儿消瘦脾胃虚泻,尿频遗尿,是乍暖还寒之际的一道家常菜

9、羊肉

冬季进食羊肉会有进补、防寒的双重功效。羊肉有益气补血、温中补下、补肾壮阳、生肌健力、抵御风寒的功效。《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

10、桂花

喝点桂花茶可以暖胃。古人认为桂花为百药之长,可以“散冷气”。桂花性温味辛,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可以化痰散瘀,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肠风血痢、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

胃寒者的饮食禁忌

1、奶制品

建议少喝牛奶,不要空腹喝牛奶。因为牛奶等奶制品含有乳糖,胃功能不好的人无法顺利消化乳糖,因而出现腹部胀气等现象。乳糖摄入过量会导致或加重腹泻。

2、辛辣食物

当你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等情况时,应选择食用温和的食物,如小米粥,避开辛辣食物,如辣椒大蒜,以免刺激消化系统,加重呕吐或腹泻症状。

3、高脂肪食物

脂肪类食物会刺激消化道收缩,极可能减慢胃排空速度和加重便秘,也可能加速肠胃蠕动,导致或加重腹泻。消化不良时,应该少吃坚果肉类奶酪等高脂肪食物。

4、油炸食物

与高脂肪食物一样,油炸食品既可能导致腹泻,也可能导致腹胀便秘。原因是,很多油炸食物膳食纤维含量低,不利于肠道健康。

5、加工食品

旦发生便秘,应避免吃加工食物。因为精加工的食物缺乏有益肠道蠕动的膳食纤维。另外,加工食品中添加的防腐剂、人工色素或乳糖等成分也会导致消化系统问题,加重消化不良。

6、含人工甜味剂的食物

人工甜味剂山梨糖醇最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山梨糖醇在口香糖和减肥食品等食物中起到增甜作用。山梨糖醇一旦到达大肠,往往会导致腹胀和腹泻。

7、酒类

感觉恶心反胃时,最不喝含酒精的饮料,否则容易加重症状。从营养方面看,酒类不含蛋白质维生素营养成分。酒精不仅伤害胃而且会影响肝脏代谢。过量饮酒会引起消化不良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茴香暖胃散寒,胃寒者适量食用茴香暖胃杀菌

它味辛性温,有温肝肾、暖胃、散寒止痛的作用。另外,茴香当中的茴香醚有抗菌功效,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以预防多种感染性腹泻,促进炎症及溃疡的痊愈。茴香有特殊的香气,是搭配肉食和油脂的绝佳蔬菜,用它来做馅,能增强人的肠胃抵抗力。

胃寒吃什么暖胃 7个简单小偏方治疗胃寒

为了御寒,大量血液流向周身,使胃肠血运减少,从而使胃肠功能下降。治疗胃寒的7个小偏方1、白酒烧鸡蛋治胃寒食材:白酒50克,鸡蛋1个做法:讲白酒倒在茶盅里,打入1个鸡蛋,把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就熟了,早晨空胃吃。做法:取胡椒0.6~1.5克,研末,伴开水加红糖吞服;也可用胡椒泡酒抹到胸口外,可治疗因受凉引起的胃痛。此外,把胡椒粒砸碎后,用开水冲,然后与红糖水一起泡2~3天,口服可治疗胃寒引起的胃痛。其次寒性食物应少吃。

冬季保暖从胃开始,寒冬里的六种暖胃食疗胃病

最近天气是比较冷的,所以我们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是容易出现胃痛的毛病的,尤其是本身就有胃寒的人,这个天气的影响就更大了,所以我们在天气冷的时候也要给我们的胃保暖一下,下面我们就给大家说说六种有效暖胃食谱吧。1.良姜粥材料:高良姜末15克,大米

Hash:f91564cd9b30088d058a61f884a7e2a7668099e2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